社區日曆-香和社區-假日農夫













香和社區 假日農夫 親子田園樂
香和擁有大片田園,部分處於休耕狀態中,為辦理「假日農夫~親子田園樂」計畫,由劉金獅理事長提供休耕田地,約3分多地(近1,000坪),區隔為100-150畦,每畦約4坪,提供民眾認養,體驗戶外田園播種、收成之樂趣。為配合現代人之生活需求,另提供代耕機制。也可認養栽植花苗、園藝盆栽樹種等,統一由專業園藝師修飾,變成具有觀賞價值的盆景,營造社區創意盆景栽培之形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和社區-是公園也是校園













香和社區 是公園也是校園
社區裡的慈心華德福中小學,沒有圍牆,宛如傳統農村的大稻埕,與社區保持著友善的互動關係。過去,在校園景觀營造的初期,即結合社區參與,經過多年的努力,砂坑、鞦韆、涼亭、生態池、自然步道 ?? 等一一成形,融合成現今的美景,不但百花爭艷、綠樹成蔭,還有一片的大草皮。這個社區裡的開放空間,是公園,也是校園,更是社區民眾喜於前來走訪的綠色園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和社區-流武荖坑溪水的林寶春圳













香和社區 流武荖坑溪水的林寶春圳
林寶春圳建於(清嘉慶)17年間,由林國寶、林秀春等墾殖先賢出資開鑿而成,為感念其功蹟,圳名乃從林國「寶」與林秀「春」各取一字命名。本圳為社區重要的水利設施,水源引自武荖坑溪水,擁有豐厚水量與清澈水質,至今仍保有農田灌溉、排水等功能。圳旁自然生長著名稀有的水生植物「穗花棋盤腳」(水茄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和社區-社區綠美化的推手─張阿榮校長













香和社區 社區綠美化的推手─張阿榮校長
張校長阿榮,1929(昭和4)年生,畢業於宜蘭農林學校,終戰後先任職冬山國小,之後擔任東興國小創校校長,以「教師比園丁,兒童比植物」的理念,盡心經營教育事業,曾兩次榮獲師鐸獎。1990(民國79)年退休後在家經營園藝,期間亦曾受聘於中廣宜蘭台「漁米家鄉園藝天地」節目主講,擔任綠美化課程講師,並榮獲1999(民國88)年國際老人年「薪傳服務獎」,實為退而不休的社區綠美化推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和社區-社區的寶貝─吳阿?先生













香和社區 社區的寶貝─吳阿?先生
生於1936(日昭和11)年的吳阿?先生含著淚光說:「那時候,父親說『沒做田沒飯吃,讀冊不重要』因此12歲之後就沒上學了。」輟學後,白天下田,晚上就隨鄰居練國術,這樣一幌,已屆75歲。他又說:「練國術必須先練行走步伐(紮實之馬步),可防身、健身。另外,在國術書籍中,除了武學講述,還與中草藥(中醫、推拿、損傷、接骨)有密切關係」。在社區裡,吳先生是一位老而健的運動推手,也是社區之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和社區-五份尾與土地公情













香和社區 五份尾與土地公情
香和亦名「五份尾」,相傳是先民拓墾時,將土地分為五大份,而本地段位在五份之末端,故以「五份尾」稱之。林寶春圳旁有棵巨大的茄冬樹,及一間「土地公廟」(相傳迄今已有百餘年?史);早期在樹蔭下或廟旁搭起的竹棚子,就成了村中市集交易之場地,生意十分熱絡。土地公廟早己原址改建,但從少數殘留的遺跡,仍依稀可見五份尾與土地公情,伴隨在地居民一同走過的歷史記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和社區-香和社區地圖













香和社區 香和社區地圖
為了讓社區的美麗形象,能留在居民心裡,在社區理事會的審慎規劃下,以「發現故鄉新魅力」為主軸,辦理「社區地圖」編輯計畫,舉辦地方訪談、耆老說故事,經過文案搜集彙整後,再由執行團隊專責人員,將社區重要指標,逐一畫上,形成一張會說故事的社區地圖。它是精緻紀念品,同時也是社區培力內化的工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和社區-鴨母埤













香和社區 鴨母埤
本地過去產有「香員果」(佛手柑別名),外地人則稱之「香員宅」沿用至今。1946(民國35)年簡化村名改稱為「香和村」。但依據老鄉長徐辛桂所述,香和村原名「鴨母埤」,清嘉慶年間林國寶一行前來墾拓,據說當時農家在林寶春圳邊多飼養菜鴨(鴨母)拾蛋而得此地名。故在社區成立時即以「鴨母埤」為圖騰製作社區旗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香和社區-香和社區簡介













香和社區 香和社區簡介
香和緊鄰冬山鄉行政中心,曾是鄉內人口最多,土地第二大的村里,村內土地多屬都市計畫區及農業保留區。近年來冬山市區日漸都巿化,香和仍保有城鄉並存、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社區風貌。比鄰冬山河森林公園的香和社區,擁有豐富的自然及人文景觀資源,林?春圳及林吉記圳蜿蜒貫穿,風光怡人,生態豐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不一樣的月光













金岳社區 不一樣的月光
一個夏天的故事,從金岳部落開始 ??? 07年的夏天,一個工作結束,回到自己的部落調整呼吸。坐在簡易但有味道的咖啡店,有個時髦的招牌「啡嚐不可」,很特別又很部落的感覺。坐在望著海的那一端,這是金岳部落最好看的景致,部落向外看,錯綜複雜的電線桿背之後是遠方淡藍的海平面。於是,我開始幻想,這裡應該有些故事。於是,我寫了個故事… … 時空跳到2009年7月,在另一間咖啡店,從部落往下看,海景依舊,咖啡店是為故事打造的,故事是為金岳部落寫的,我的第一部電影『不一樣的月光』從金岳開始,可是金岳的故事仍不斷地繼續上演著… … 陳潔瑤導演寫下的心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