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頭分社區-社區的媽媽教室













頭分社區 社區的媽媽教室
頭分社區屬於農村型聚落,為了鼓勵社區媽媽們能自我成長與終身學習,成立了韻律班及烹飪班。韻律班於每週二、四、五上課,班員藉著音樂律動,保持美好的身材與活力,在社區的活動中,總能看到他們賣力的演出。烹飪班則應班員需求不定期聘請講師上課,藉由所學,發揮所長,調配飲食,達到健康養生目的。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社區環境守護者













頭分社區 社區環境守護者
環保義工隊成立於 2004 (民國 93 )年,是由一群充滿愛心、無私的社區居民所組成。義工隊於 2007 (民國 96 )年改名為志工隊。每月第一、三週的星期日,清晨 5 點 30 分左右,總會看到志工拿著掃帚、畚箕沿著道路兩旁打掃、除草,他們的臉上總是帶著笑容,無怨無悔的付出,正因為志工隊的犧牲奉獻,社區街道總能保持乾乾淨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社區英雄













頭分社區 社區英雄
隨著工商業發達,生活忙碌,人與人之間互動減少。為凝聚居民向心力,增進感情,發揮守望相助精神減少犯罪率,故成立頭分守望相助隊。成立以來,一直扮演著協助警方打擊犯罪、維護治安的角色。社區內的婚喪喜慶大小活動,總能看到穿著制服,忙進忙出、維持秩序的隊員們,可說是一群充滿正義感的社區英雄。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結蘭社













頭分社區 結蘭社
結蘭社成立於 1983 (民國 72 )年,屬北管樂團,剛成立時隊員約四、五十人。社名的由來,當時是以結蘭社、頭份社、結頭份社等名,在讚化宮三山國王前擲茭,擲茭結果,決定取結頭份的( 結 ) 及承繼宜蘭總蘭社的 ( 蘭 ) ,組合成結蘭社。結蘭社是熱鬧的象徵,廟慶需要結蘭社,初一開春也要結蘭社,各項喜慶活動更是需要結蘭社。對結頭份而言,無論是歌仔戲或是傳承北管的結蘭社,均是值得珍視與寶貝的文化資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結頭份歌仔戲班













頭分社區 結頭份歌仔戲班
戲曲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有教化民心、傳承忠孝節義、提倡正當休閒娛樂的功能。歌仔戲是華人八大戲種中,唯一源於台灣本土的戲種,而結頭份又是本地歌仔的原鄉。為傳承及發揚本地歌仔文化,使其能發光發熱,頭分社區發展協會於 2009 (民國 98 )年,在理事長陳聰文及總幹事廖碧勤力促下成立結頭份歌仔戲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結頭份歌仔戲文化節













頭分社區 結頭份歌仔戲文化節
結頭份的大樹公相傳是台灣本土傳統戲曲─本地歌仔的發源地,為使本土傳統藝術得以傳承與發揚,喚起在地人對歌仔戲的重視,社區理事長陳聰文以辦喜事的心情,積極規劃並帶領居民,於每年中秋節前後辦理歌仔戲文化節,希望藉此活動的辦理,帶動地方農特產業與觀光發展,繁榮結頭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頭分社區最高學府













頭分社區 頭分社區最高學府
村內唯一政府立案的教育場所,是位於社區活動中心及讚化宮旁的員山鄉立托兒所頭分分所。成立於 1979(民國 68 )年,全盛時學生人數曾高達 72 人,目前有學生 45 人。頭分所擁有寬敞的室外活動場地,還有師長們精心打造舒適優雅的啟蒙空間,更有讚化宮神明的庇護,期望幼兒在一個開放、健康、尊重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三合院













頭分社區 三合院
三合院是台灣傳統民居形式。一般三合院是由北面正房 ( 正身 ) 和東西廂房 ( 護龍 ) 組成,由於房屋坐落於三個方向,故名三合院。在頭分社區尚有一間歷史約 80 年的五間轉半間的三合院,平時常可看到街坊鄰居老老少少一起在三合院的「埕」嬉戲玩耍,聊天泡茶,和樂融融的景象形成頭分另一特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國王溝













頭分社區 國王溝
在結頭份 1 鄰與 2 鄰邊,有一湧泉水質清澈、環境優美的埤塘,叫做國王溝。據耆老口述,此埤塘因地近舊三山國王廟,故稱為國王溝。又一傳說,國王溝以閩南語發音,國王溝、國王溝唸快時變成貢溝。昔時貢溝面積更大,為附近農地灌溉之水源,今部分淤塞,又因氣候暖化,地下水源枯竭,湧泉出水量已不如從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火燒地與龍目井













頭分社區 火燒地與龍目井
據耆老張明光口述在頭分村 4 鄰附近,有二口井當時稱龍目井,為張姓大戶所有。清朝時,先住民常在夜間埋伏井邊準備獵殺村民,有一次 4 鄰附近房子著火需水搶救,遇上埋伏在井邊的原住民,因此引發一場激烈的廝殺,死傷慘重,張姓一家人二房罹難。念及先民無人供奉且為保村民平安,住在附近的歐石生發起居民共同蓋了一間小廟,逢年過節時祭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