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頭分社區-結頭份ㄟ柑仔店













頭分社區 結頭份ㄟ柑仔店
「柑仔店」又稱「店仔頭」,結頭份還是典型的鄉下農村,交通不便,「柑仔店」是採買生活用品、聊天打發時間的好去處。永同路短短幾百公尺,曾經有 4 家之多。最早是石松根的自發商店、廟前火樹嬸的雜貨鋪、阿牛雜貨店、黃阿本的達永商店。「柑仔店」總是擺滿五花八門的南北雜貨,老板還會親切地問著「呷飽沒 ? 」。隨著社會型態改變,在強勢競爭下,柑仔店逐漸消逝,現在只剩達永商店一家,延續柑仔店給村民的便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棉被店













頭分社區 棉被店
傳統製被主要有開棉、鋪棉、彈棉、壓篩、牽紗、掄紗等步驟,然後翻面,重複上述動作才算大功告成。需要「一對手」 ( 二個人 ) 配合,工作繁瑣,費時又費力。彈棉是製被時最大的困擾,在密閉空間內棉絮飛揚,吸入棉絮,對健康不好。「鏗!鏗!鏗!」的彈棉聲,擾人清夢,「棉被弓若咧彈,鬧著三代人無法度安眠。」。地方流傳了一首棉被歌:碰碰乓乓聲音口亶,玎璫心勿會懶;為著生活免怨嘆 ( 出世歹命免怨嘆 ) ,頂港流浪透下港。碰碰乓乓聲音口亶,棉仔打好;篩仔貯下,順續紗仔來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碗盤出租店













頭分社區 碗盤出租店
民以食為天,舉凡婚、喪、喜、慶,總要宴請賓客,達到告知、感謝與分享的目的,辦桌是免不了的。早期農業社會,開設餐廳不是很盛行,往往找總舖師辦桌,碗盤出租業就因而誕生。碗盤出租業是具有環保觀念的行業,店家於每次出租後,清洗乾淨,晾乾再使用。在門埕前晾乾器具時的畫面,形成農村獨特的風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臆墓粿













頭分社區 臆墓粿
臆墓粿是先民所留下來的一種習俗,具有二個意義:其一是每當清明節祭祖掃墓時,祭拜完祖先後,家道較興旺者,會將祭品分享給在附近放牛的小孩們;其二是希望放牛的孩童幫忙看管墓園,放牛時不要踐踏、破壞祖墳。由於環境變遷,生活富裕,此項習俗已不復見,藉由舉辦臆墓粿活動,讓孩子能重溫古早美食,提醒世人慎終追遠,緬懷祖先。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被淡忘的土













頭分社區 被淡忘的土 ?
土?是類似石磨的一種石器。它的功能不是磨粿,而是用來磨稻穀的工具。據耆老口述,日治時代末期,軍糧欠缺,台灣所生產的稻殼全數被徵收,再依人口數配給,所配給的米往往不夠吃,農民就會偷偷的把稻殼藏起來,利用晚上用土?磨成糙米,加以食用。這也算是農民窮則變,變則通的一種方式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村民的守護神-大樹公-換絭













頭分社區 村民的守護神-大樹公-換絭
結頭份的「大樹公」,具推測有千年樹齡,村民認為大樹公是靈聖的。老一代的人,小時候大多會被父母帶來給「大樹公做囝」,祈求「神樹」保佑平安長大,並用一條紅絲線穿過中空的銅錢,在香爐上繞一繞「過火」,給小孩子掛在脖子保平安。每年農曆七夕至 8 月 15 日前來把舊「絭」換成新的,叫做「換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土埆厝













頭分社區 土埆厝
早期農業社會,生活困苦,沒錢買昂貴建材蓋房子,往往就地取材到田裏挖土,製成土塊蓋房子。土埆厝就是其中一種,土埆的製作方式是取田土用牛踩成漿,放入模型內填平成長方體,取出曬乾 ( 約一個星期至半個月 ) 。農民蓋土埆厝都是用換工的方式,一間房子土埆約需用 2500 塊左右。現代社會經濟繁榮,土埆厝漸漸被西式建築所取代,想見土埆厝,只有在鄉間廢墟中找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阿嬤的灶腳













頭分社區 阿嬤的灶腳
灶腳也就是現代所謂的廚房,在早期農業社會是一家子出入最頻繁,也是連絡感情的地方。古老的傳統未必代表落後,簡單自然也是一種幸福。阿嬤的灶腳訴說著早期婦女勤儉與刻苦耐勞的精神。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家庭電器化,傳統的灶腳已不多見。又見炊煙裊裊升起,暮色照大地,此情此景只待成追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挽面阿嬤













頭分社區 挽面阿嬤
愛美是人的天性,現代人保養皮膚靠保養品、彩粧及儀器,而早期農業社會靠挽面。本村的挽面阿嬤李黃梅,現年 86 歲,為人和善、熱心公益,曾當選鄉的模範母親,在 2010 (民國 99 )年更獲縣府模範母親表揚。阿嬤幫人挽面不用錢,只是要讓大家體驗一下古老的保養方法,讓這個傳統手藝不會消失永續傳承。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頭分社區-走入歷史的牛路巷













頭分社區 走入歷史的牛路巷
牛路巷顧名思義指牛隻行走的路。結頭份的農作物以水稻為大宗,為節省人力,農夫們都會養頭牛幫忙耕作,每天一早就可看到牛兒成群結隊往鄰近的公墓覓食,這一段頭分路便被取了別名「牛路巷」。早期牛路巷兩旁種滿刺竹,宛如綠色隧道,白天不見天日,到了晚上因風吹竹林嘎嘎作響,而流傳一些靈異故事。後因耕作型態改變,牛被機器替代,牛路巷就走入歷史只能留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