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黎明社區-永鎮廟 黎明社區 永鎮廟 永鎮廟位於宜蘭市黎明路邊,廟前屬宜蘭市,廟後是壯圍鄉,鄉市都有不少信徒。廟附近的大竹圍「姓王仔底」是個大家族,1923(大正12)年前後,竹圍裡的孩子王順榮、王義亨、王老添等在遊戲時捏土?仔當王公,才逐步興建了永鎮廟。1998(民國87)年至2000(民國89)年間,廟裡鎮殿的開漳聖王神像的鬍子,不斷地長長,兩側比中央增長了10公分,與其他幾尊開漳聖王的鬍子都不同,成為地方一則傳奇。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黎明社區-百年穗花棋盤腳 黎明社區 百年穗花棋盤腳 2005(民國94)年社區與宜蘭市農會向內政部申請辦理城鄉整合計畫案,社區工作坊同仁聘請荒野協會邱錦和老師輔導構建生態池,適逢B聯絡道啟動興建,怪手在舊港河道荒蕪濕地施工,夥伴們尋找有什麼值得留念的東西,無意間發現這棵百年穗花棋盤腳。據附近居民說這是先民為防止河道岸堤崩蹋而種植,已有百年歷史,居民費盡力量,將它移植到生態池岸邊,延續它生命,呵護它繼續成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黎明社區-黎明禾豐竹露生態池 黎明社區 黎明禾豐竹露生態池 宜蘭市的家庭廢水排入社區各溝渠,污臭的水是社區居民最大困擾。2005(民國94)年透過市農會協助,爭取推動「整合鄉村社區組織計畫」,結合市農會、社區、禾豐竹露休閒農場、統一超商、綠色基金會與荒野保護協會,共同建構一個凈化水源的水生植物生態池,將污濁的水引進水草溝,再用一層層不同的水生植物來進行水質淨化,最後淨化的水源流入尾端的生態池,就成了水生動植物的天堂。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黎明社區-新興行業-民宿 黎明社區 新興行業-民宿 黃昏時,一位旅人搖下車窗探頭問路「請問黎明活動中心在哪兒?」歐吉桑古道熱腸地答道「跟我走,我領你到那兒。」遊客來到這裡很容易就感受到居民的淳樸,感染濃厚的人情味。人們選擇在地民宿是因為這裡交通便捷,在白天可方便體驗宜蘭的好山好水,在夜晚可聽蛙鼓、蟲鳴、鳥叫,享受田園生活的自然幽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黎明社區-經濟產業 黎明社區 經濟產業 水稻 蓮霧 火龍果 黎明社區位居蘭陽平原中心地帶,大部份屬於農業區,主要作物是水稻,一年春夏種植一期水稻,秋冬休耕種植田青,因土地肥沃,產能特別豐盛,是宜蘭市稻米主要產地。宜蘭市糧倉振興倉庫即設置於黎明三路。倉庫前面牆壁一幅巨畫及兩首打油詩,道盡農村發展歷程與快樂生活景象。唯農民依賴稻田生產收入始終偏低,農民試著改植蓮霧、火龍果,或轉行經營民宿。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黎明社區-美福大排 黎明社區 美福大排 俗稱「新港」,日治時為避免南機場遭遇水災造成損失,徵召人力修築而成,起自員山,經宜蘭、壯圍,於新南的東北側?入宜蘭河出海,全長12358公尺。昔日沿岸農田經年遭受海水倒灌襲擊,1968(民國57)年農地重劃,將此排水幹線截彎取直,興建防潮閘門。唯美福大排隨都市發展,?入都市穢水,已成污港,昔日魚蝦不再,布袋蓮叢生瘀積河道,令人擔心洪汛期釀成災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黎明社區-黎明之花吉野櫻 黎明社區 黎明之花吉野櫻 楊老師從事園藝事業,在黎明社區購屋定居後其庭園種植吉野櫻3棵,至今樹已成蔭,櫻花盛開,左右鄰居爭相效法種植,他建議在黎明社區普遍推廣成為黎明之花。吉野櫻為園藝雜交品種,屬落葉中喬木,花朵單瓣,花白色中帶粉紅,薄如輕絲,在本地每年的3~4月間開花,盛花期約有10天,本地很適合種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黎明社區-竹圍農舍 黎明社區 竹圍農舍 黎明傳統的居家,是竹圍農舍。據耆老林青番說:從前居家周圍種的竹子是「刺竹」,為防止原住民入侵。原住民遷移之後,改種「大竹」,是為防範颱風侵襲,近來起厝鋼筋水泥結構堅固,竹圍只是供做乘涼或觀賞,竹圍農舍逐漸在社區消失。陳天海老里長的故居,以觀音竹當綠籬,修剪得整整齊齊,非常美觀,獨特造型,實仍有保留價值。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黎明社區-縣民大道 黎明社區 縣民大道 寬廣的道路從黎明社區中間東西方向橫過,建造之初稱為「B聯絡道」,2010(民國99)年正式命名為「縣民大道」。昔日社區居民到台北要花2、3小時的車程,現在只要40分鐘。有人說:黎明不再只是宜蘭的郊區,也是台北的郊區。縣民大道建築在舊港河道上,地貌因此改變,一躍成為交通便捷,最有發展潛力的地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黎明社區-亮麗的景觀大道 黎明社區 亮麗的景觀大道 環市東路從黎明社區中間南北向穿越過去,1994(民國83)年動工興建,2003(民國92)年才全線通車。從台九線蘭陽大橋北端向東轉穿過鐵路高架下方經凱旋、黎明、延平至新生里辛仔罕橋處再接台九線,路面六線道設計,外加人行步道,兩側還預留40公尺綠帶,沿途可看到翠綠田園風光,是目前本縣最亮麗的景觀大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