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尚德社區-馮阿土橋 尚德社區 馮阿土橋 馮阿土先生日據時代是村裡保正,但他居住在溪底仔,每當村民有事要找他時,都要經過大湖溪或通過木板小橋才能到達,所以這座木板橋為了好記,村民就主動命名為「馮阿土橋」。到了民國四十餘年間,改造為單向水泥小橋,民國88年再重新建造為雙向水泥橋,其長度也增長,並命名為「尚德一號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尚德社區古農具 尚德社區 尚德社區古農具 尚德社區土壤肥沃,自古以來即為農業精華所在,因而留下許多古農具,現在大部分多展示於社區活動中心二樓,依種植使用順序逐一介紹:1.犁─翻土之用;2.刈耙─切土塊之用;3.手耙─將水田整平之用;4.林碡─將田土滾平以便插秧;5.土拖─整地之用;6.輪仔─田中畫線方便插秧;7.牛擔─掛於水牛肩膀上拖農具之用;8.後踢仔─連接犁、土拖跟牛之間之用;9.腳車─牛擔與農具結合之繩(又稱腳車藤);10.水車─將低處水運到高處之用;11.戽斗─將低處水往高處撥之用;12.大拖─將曬好的稻穀集中之用;13.耙笨仔─曬翻稻穀之用;14.風鼓─篩選穀子之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饗宴尚德農產品 尚德社區 饗宴尚德農產品 尚德社區以農立村,種植面積廣闊,一年四季都有農產特品,其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番茄、蓮霧、豆類、瓜類、葉菜類、蔥蒜等應有盡有。尚德社區農村另一個特色,只要居家四周有空地,一定種滿應景蔬菜,而且都不販售,將盛產蔬菜分享給左右鄰居,所以社區居民感情融洽、和睦相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五分車路吃水站 尚德社區 五分車路吃水站 日據時代三鬮二有一條五分車路,供運甘蔗的小火車行走,以前尚德村溪底仔一帶,都種植白甘蔗,用五分車載到溪南二結糖廠榨糖,因當時溪底仔一帶都是石頭河床地,墾荒是很辛苦的,現在已經是一片麻竹專業區,每年春、夏是豐收期。五分車路已成為一般農路,但仍保存有火車吃水站(加水的地方)的痕跡,據說火車吃水站有站長、工人等十餘人。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三鬮二古鐘(鎮寺之寶) 尚德社區 三鬮二古鐘(鎮寺之寶) 三鬮二古鐘最早是用錫鑄成的,清道光年間由頭城人士捐獻給慈惠寺,由於時間的關係,敲久就裂縫,到了民國43年,其武秀才林朝英先生(前林家古厝主人)後裔林燈先生(前國產實業董事長),特地從日本買回銅製的大鐘,這座銅鐘外緣刻有108個小鐘,上面並刻有「洪鐘一台」。目前存放在大三鬮慈惠寺鐘樓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三鬮二的由來 尚德社區 三鬮二的由來 三鬮二是尚德社區的舊地名之一,其名稱之由來是有典故的:本地區未開發之前為荒埔地,散居原住民。清乾隆五十八年,吳沙姪子吳化引率漳州、泉洲兩籍漢人來此開墾。泉籍人懇地昔稱「鬮」。三鬮二即為三人抽鬮,其中一人抽中第二鬮開墾本地,故名之。另一說法則是本地居民壯碩力大,割稻以三叢為一路,外來工人趕不及,以二叢為一路,被戲稱為三偷二。因其名不雅,故稱三鬮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三鬮農忙托兒所 尚德社區 三鬮農忙托兒所 三鬮農忙托兒所由地方熱心人士,於民國五十八年九月共同集資成立,六十一年更名為三鬮農村托兒所,七十年時更名為尚德農村托兒所,至八十九年鄉公所將其納編到鄉立托兒所內而結束經營。第一屆學生借用舊廟就讀、第二屆搬到理髮金宅、第三屆再次遷移到楊境智宅、第四屆再搬移至竹篙厝簡清源老師舊家,第五、六屆搬到林朝城宅,短短幾年內就搬了好幾處教學處,當時這群地方熱心人士有感而發,再次出錢出力,連林桂蘭老師也利用教學空檔時間搬運磚塊,由水土叔帶頭將現有的托兒所蓋起來,從第七屆開始就有固定場所直到集中至鄉立托兒所,舊址於民國八十九年起成為本社區資源回收站。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電信轉播站遺址 尚德社區 電信轉播站遺址 尚德電信轉播站建於日據時代,位於大樹公附近,長約15公尺、寬約12公尺、高約4公尺、厚約1公尺,建築極為堅固,進出口只有二個門,未留窗戶,進去要帶手電筒,原屬國防部所有,現已歸還張姓田主。該轉播站本來是用二公尺厚的泥土覆蓋,以保護其安全,現在泥土全部被耙開,看到的是水泥體。在民國四、五十年代,強烈颱風來襲時,三鬮二慈惠寺附近居民會到此避難,並將進出口堵住,裡頭都聽不到外面颱風聲,可見其水泥之厚度,當地居民另稱它為「防空壕」。民國八十八年地主將內部整修,裝設電燈,做為居家兼小型工廠,當年外貌已不存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八甲錦鯉魚 尚德社區 八甲錦鯉魚 八甲錦鯉金魚養殖場,自始在湖西村九芎林開業至今已有三十餘年,負責人黃玉明先生雖從小失學,但活到老學到老,現在仍在空中大學進修。八甲魚場主產金魚、錦鯉、香魚,並開發名貴新品種,如黑色錦鯉魚、金色鯽魚,同時也進行台灣原生淡水魚類之養殖,將來應具有台灣原生魚類與生態環境教育之功能。該場金魚具有全國三最之稱:「品種最多、品質最佳、產量最豐」。香魚年產量一百多噸,堪稱全國之冠,產品除供應國內所需之外,還外銷美、歐、日、韓、新加坡、香港等地,除大宗販售外,並有小量零售服務,並提供飼養技術和魚病處理諮詢服務。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鑄鐵廠的回憶 尚德社區 鑄鐵廠的回憶 鑄鐵廠成立於民國五十年代,是由地方人士集資成立的,佔地二千餘坪,堪稱員山鄉大工廠,創造許多就業機會,讓在外縣市工作之年輕人,紛紛返鄉服務又可就近照顧家庭。鑄鐵廠(翻砂廠)是傳統的小型重工業,需大量水、電供應,當時五十年代每個月所需電費高達二十餘萬元,三年後電費再度調高到一百餘萬元,合夥人遂經討論後將工廠頂讓,直到第八年宣告倒閉。到現在社區居民仍然很回味鑄鐵廠所帶給附近居民的利多,比如工廠所排放之熱水足夠供應附近居民洗澡及冬天洗衣之用,且特地蓋一處澡堂可讓沐浴者遮風避雨,澡堂仍在,但工廠已變成廢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