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冬瓜山-風箏的故鄉─冬山鄉













冬瓜山 風箏的故鄉─冬山鄉
「天上有風通ㄚ放風吹,土腳有土通ㄚ種冬瓜」,走過蘭陽平原,冬山河在冬瓜山的懷抱裡蜿蜒,流過靜謐的小鎮,這裡是風箏的故鄉─冬山鄉。
風箏,古稱為木鳶、鳳巾、紙鳶、鷂子,相傳風箏的製作始於春秋時期,到了五代,李鄴在紙鳶頭上繫上竹哨,放飛時,竹哨發出「箏」的聲響,故名之「風箏」。
蘭陽地區有句俗諺:「九月九,風吹滿天哮」,反映出農忙之餘的歡樂景象。
民國七十二年,冬山鄉首次在全國中正盃民俗體育比賽中獲得總冠軍,三百三十六節的巨龍風箏成為冬山的驕傲,此後十餘年連連獲獎,風箏遂成為本鄉的人文特色,也是每個鄉民的驕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木材放流「松羅埤」













尚德社區 木材放流「松羅埤」
員山堤防尚未興建以前,蘭陽溪河道由中華村至再連附近一分為二,一支流向逸仙村的鼻仔頭,再流向宜蘭河;另一支就是現在的蘭陽溪(濁水溪)。
當時太平山木材放流情形,是自蘭陽溪(濁水溪)放流,經過粗坑、內城、八甲、最後流放在「松羅埤」,當時這個埤非常大,工作人員也很多。
松羅埤位於尚德村第一鄰北方,緊臨員山忠烈祠及員山國小南方,東邊為台七省道,西邊為大湖溪,地勢較低土壤肥沃,現在為蔬菜種植專業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石造古堤防













尚德社區 石造古堤防
尚德社區目前唯一一座堤防全長約五百公尺,距今有九十年之久,民國初年大湖溪大水氾濫,有居民及水田被沖走,當時政府為了防止大湖溪再氾濫,動用很多人力合力建造石頭堤防。
這座石造古堤防到現在不曾崩塌過,也是社區之守護神,為了保存其原來風貌,社區義工隊員,經常到堤防上清除雜草及整理環境。
現在這座石造古堤防已成為社區居民休閒、運動的好地方,堤防前半段已闢建為河濱公園,後半段仍保存生態工法之原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尚德休閒蓮花園













尚德社區 尚德休閒蓮花園
尚德休閒蓮花園是一處為退休公務員所經營的,蔡先生多年前於台北退休後,經友人介紹到本社區,購置約三甲地之鰻魚池開始飼養鰻魚。
蔡先生從不懂什麼叫養殖到成為專家,但隨著時代變遷,科技的發達,養殖業已不如從前,蔡先生決心轉型朝向休閒產業發展,大量種植蓮花及荷花,目前擁有香水水蓮、大王蓮等三十餘種品種,美不勝收,是適合週休二日全家出遊的好地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尚德古地名介紹













尚德社區 尚德古地名介紹
內湖仔:該地勢較低早期洪水來襲即成一湖,稱為內湖仔,10至13鄰之處。
八甲頭:今之八甲錦鯉金魚養殖場上方,因大湖溪水較大時會形成八字分開。
十六坎仔:目前位於河濱公園上方,早期通過大湖溪時,必須爬十六坎。
溪底仔:該地勢較低目前為15、16鄰之處。
頂城仔:清朝時代有刺竹形成屏障,以防生番侵襲,目前為5至9鄰之處。
下城仔:目前為20至23鄰之處,又稱為三鬮底。
瓦厝底:林朝英古厝,因其建築為磚牆紅瓦,故叫瓦厝底。
竹篙厝仔:因住宅排列一線,故稱竹篙厝仔,目前為23至24鄰之處。
姓林仔底:此莊均為林姓家族,故稱姓林仔底,目前為第26鄰之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學區分配最多的社區













尚德社區 學區分配最多的社區
尚德社區居民二千四百餘人,幅員遼闊為全員山鄉之中心位置,但沒有任何機關、學校,全社區子弟卻可就讀四所小學、二所國中,就讀學校之多堪稱全縣之冠。
尚德社區區分為三十個鄰,第5、6、7、8、9、10鄰就讀深溝國小;第11、12、13、14鄰就讀內城國小;第17鄰就讀大湖國小;其餘均就讀員山國小。
凡就讀內城國小之畢業生以就近榮源國中學區就讀,其餘三所小學之畢業生分配於員山國中學區就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三鬮二集斌堂子弟團













尚德社區 三鬮二集斌堂子弟團
子弟又稱北管或漢樂,尚德社區三鬮二斌堂漢樂團,屬於西皮。
該團成立於八十多年前,正值日本統治時代,由於本村賢能之士,熱愛傳統文化,故成立漢樂團,以宏揚國粹。
期間三度招收團員,分別教導各種樂器及唱腔,並曾於台灣光復初年,全體團員公演子弟戲:天水關、臨潼關、紅牙關、黃鶴樓等戲劇,轟動一時。目前有團員二十多名,不但可以出路演奏,亦可應邀排場,是頗負盛名的樂團。該團現仍保存雕刻精美的鼓架、鑼扛、燈座,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海同伯













尚德社區 海同伯
海同伯雖已九十三高壽,但身體甚為健康,耳聰目明,不但天天讀報看電視關心國家及地方新聞,海同伯是社區老人營養午餐從不缺席的忠實餐友,而且經常騎著單車巡田頭看田尾,為人忠厚老實,待人親切慈祥,若有人問他養身之道,他總回答說:「早起多運動,就會健康」。
海同伯早期經營土壟間,為庄仔頭農民碾米及販賣白米,現有子孫數十人,其子林朝城先生繼承其父親之服務精神,繼續為社區服務,目前已擔任三屆村長及社區發展協會常務監事、理事長等職務。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勝洋水族、水草場













尚德社區 勝洋水族、水草場
一個充滿地下湧泉卻又夾雜大量氧化鐵的水源能有多大作用?不能當飲用水也不能養魚,勝洋水族、水草場利用先天上的缺點而培育出品質優良的水生植物,每年更創下六、七百萬元的高額利潤。
勝洋水族於民國五十六年成立,早期從事鰻魚養殖,曾創下事業高峰,然而隨著養殖業的沒落,於八十二年轉型成立「勝洋渡假漁村」朝向水族及水草兩大方向發展,雖是全國十餘家水草場最資淺的一家,但勝洋利用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栽培出品質良好的水草廣受佳評,目前躍升全國最大的專業水草場,每年有百分之二十成長空間,擁有水族魚類數十種、水生植物二百餘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尚德社區-尚德河濱公園













尚德社區 尚德河濱公園
由台七省道至尚德社區守望相助隊哨亭,右轉一五○公尺便到達河濱公園入口處,公園位於宜蘭河上游處,水質豐沛又清澈。
河濱公園興建於八十二年春,由尚德社區民眾自己出錢出力完成美化。前宜蘭縣長游錫 先生曾親自蒞臨視察指導並贈獎鼓勵。
河濱公園內設有健康步道,兩旁種植花木,樹蔭下設有花台、座椅、景觀照明燈等,溪中設有戲水區、釣魚區,真是民眾休憩的好去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