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行健社區-綠能環保科技橋—廣洲仔橋 行健社區 綠能環保科技橋—廣洲仔橋 2009(民國98)年完成的新式橋樑,利用風力發電、太陽能板及蓄電設備,以陽光、風力等綠色能源,供應夜間照明電力,為社區提供綠能生活示範。此橋跨越行健溪聯接萬富村,因舊橋狹小損壞,地方人士積極爭取改建,後由三星鄉公所興建,唯完工前萬富村民與行健社區住民均極力爭取橋樑之命名,且熱烈參與協調會,經二次協調會不成,最後劉燉亮鄉長裁決,依其坐落位址及工程規畫書橋名,定名為「廣洲仔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公僕典範—安農溪的英雄 行健社區 公僕典範—安農溪的英雄 安農溪原稱電火溪,常因暴雨、颱風淹沒兩側農田,危害農民生命財產,1978(民國67)年當時省主席林洋港先生勘災後,為期望河岸農民生命財產獲得安全,因此命名為「安農溪」並且進行河川整治工程。1979(民國68)年11月水利局第一工程處工程員鄭力維先生及臨時工林獻堂先生,於執行安農溪整治釘立測量基點桿時不幸殉職。如今河道暢通安全,農田灌溉便利,農產豐收,為感念鄭力維先生及林獻堂先生造福鄉里,於安農溪健隱橋西岸立有「軫懷同深」之碑以供憑弔。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無盡的綠—安農溪綠帶 行健社區 無盡的綠—安農溪綠帶 安農溪兩岸堤防設有自行車道與水防道路,綠帶則是施作於自行車道與水防道路中,其功能為疏洪作用,綠帶上分段植有木棉、豔紫荊、鐵冬青、光臘樹、落羽松、山肉桂、大葉山欖等喬木及金露花、杜鵑等灌木,不同的植栽在不同的季節展現不同的風貌,令人樂意徜徉其中。自行車道與綠帶是社區居民騎車、慢跑、溜狗及散步的好去處,近來社區推動有機農業,使得各種生物恢復生機,隨時可見各種鳥類及昆蟲,夜間也可以再見到螢火蟲四處飛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牛頭橋 行健社區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牛頭橋 行健村一共有四座的牛頭橋,在安農溪上有田心橋、健隱橋等二座,行健溪上有二萬五橋、健富橋等二座。牛頭橋在1997(民國86)年由當時省長宋楚瑜先生主持通車典禮。牛頭橋的造型,在橋欄上我們可以看到戴斗笠的農夫挑著米籮的意象,農夫與農夫之間還有水牛頭。早期農耕都以人力與水牛從事開墾和耕作,牛頭是為了感念水牛對這塊土地的辛苦奉獻,米籮上貼有「春」和「滿」的斗方,這是過去農家過年風俗,因為豐收穀倉裝滿滿,大家都「春大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刺竹仔尾的傳說—義隱斷橋 行健社區 刺竹仔尾的傳說—義隱斷橋 行健溪原是蘭陽溪的一條支流,每年颱風來襲時經常氾濫,淹沒附近的農田住家,因此在建造義隱橋時,工程設計人員為使橋樑高度不受水患影響,乃詢問附近居民行健溪洪水淹多高?當時居民較無尺寸概念,即回答說淹水差不多有刺竹尾高,於是設計人員採信居民提供的高度設計義隱橋,後來經過農地重劃及行健溪整治,該橋的高度及位置無法聯結重劃後的農路,雖然不能再利用,但因其不影響水流,乃予以保留,成為地方的特殊景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SARS降溫—社造昇溫 行健社區 SARS降溫—社造昇溫 SARS從2003(民國92)年2月爆發後開始蔓延,那時可說是陷入人人自危的空前危機,為配合中央全民防疫計畫,宜蘭社區大學、仰山文教基金會及宜蘭縣政府發起「宜蘭縣社區防疫行動聯盟」,目的在發動社區居民主動配合全民量體溫行動結合社造運動,行健社區發展協會及人文工作寮毅然申請加入,招募熱血關懷員17名,每日主動關懷詢問社區住民健康、外出情形及測量體溫,並做成紀錄回報,關懷行動確實促進社區居民間的良性互動關係,成功地縮短社區居民間的心靈距離,當然也獲得主辦單位的表揚。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解甲歸田—退伍榮民 行健社區 解甲歸田—退伍榮民 三星是宜蘭較晚開發的區域,也是族群最複雜的地理空間,為了拓墾土地也不斷上演族群衝突。終戰後國民政府為了安置退伍軍人,發給戰士授田證並開墾土地讓他們解甲歸田,當時行健社區尚有部分河岸、低漥及洪水淹沒過的土地未開發,十八軍的退伍軍人首先進駐分組屯墾,由於語言不同、溝通不良,而發生不少衝突。位於行健社區內的兵仔寮共有四組,分別位於廣洲仔及石頭城,如今大部份老榮民也已凋零,健在的則已完全融入在地生活,成為社區的一份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逐水而居—廣洲仔 行健社區 逐水而居—廣洲仔 行健社區的開發是由東而西,最後發展的聚落是「廣洲仔」,因其地勢崎嶇不平、佈滿大小水溝,開發較為困難,約在110年前才陸續有新住民到此落戶墾荒。其做法是先在水溝邊搭建茅草屋,再開墾房屋四週的土地,當時的荒地只見佈滿石頭,先人整平石子地後,再引進水溝中的混濁水源灌溉,沉積泥砂成為土壤,才開始種植作物,因為民生用水及灌溉用水都利用地表水,逐水而居形成今天的散村居住型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團結力量大—十九結城 行健社區 團結力量大—十九結城 清朝時期要開荒墾地,都要經過官廳許可,約在150年前有19個結首申請,經官廳許可後到此落戶墾荒,此為「十九結」地名的由來,起初聚落的位置約在東南方500公尺的安農溪畔,後來因開墾有成、人丁興旺,於是遷移至現址重新打造新聚落,並在周圍種植刺竹保護生命財產的安全,而城內居民所供奉的「池府王爺」非常靈驗,幾次泰雅族人的襲擊都未得逞,保佑居民安居樂業,如今聚落的竹圍已消失,僅存窄小的巷道,讓人緬懷先人蓽路藍縷的足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最初的聚落—石頭城(圍) 行健社區 最初的聚落—石頭城(圍) 石頭城也叫做石頭圍,已經有170幾年的歷史了。日治時候稱為台北州宜蘭廳羅東郡三星庄阿里史段石頭城十八番地,因為當時泰雅族人會來圍城出草,所以城仔的四周圍都用石頭圍起來,稱為石頭圍,後來才稱為石頭城。1944(昭和19)年水患災情慘重石頭圍大部份毀壞,且已不再有原住民侵犯,加上時代變遷、生活機能需求,所以石圍也被漸漸拆除,城仔內現在只剩下一小段石頭圍及土埆厝可追憶往昔。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