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補城社區-迎賓 補城社區 迎賓 補 添身健生財富城 增草藝傳新奇地 靈人和迎貴賓備註:補城社區將草薦技藝提升為藝術創作,在往後本月份的每一天,您將可欣賞到每日一件草薦創作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瓜山-風箏館之陳列展覽區 冬瓜山 風箏館之陳列展覽區 陳列區總共分五個區域:第一展區 將世界各國風箏發展史做一全球性的流線說明。第二展區 陳列了昇放風箏的各式工具及冬山鄉地理介紹。第三展區 陳列著世界各國獨特風格的風箏,從中國大陸的細緻之美到歐美國家的大膽設計,無不展現了各國在風箏工藝上的特色。第四展區 利用了面板及模型說明了風箏的飛行原理,及各類的風箏。第五展區 將歷年來為冬山得過無數獎杯的風箏,做一代表性展現。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瓜山-冬山風箏館 冬瓜山 冬山風箏館 位於冬山國小新校區內的「冬山風箏館」,共分三區: 第一區是視廳播放區。第二區是陳列展覽區。第三區是DIY製作區。館內典藏結合宜蘭整體環境資源,塑造冬山放風箏活動,使成為一項重要的休閒文化資源;而館內DIY創意館的設計,讓做風箏不僅是快樂的創意表現,更是親子情感的交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瓜山-風箏國寶兩老仙─李後瑞與林錦崑 冬瓜山 風箏國寶兩老仙─李後瑞與林錦崑 冬山鄉玩風箏的靈魂人物,就是李後瑞與林錦崑二位老師,只要向師傅請教「玩風箏」,李老師便滔滔不絕地講述製作訣竅、昇放技巧……等等。相識三十餘寒暑,因共同指導冬山國小民俗體育之風箏項目,林錦崑老師與李後瑞老師成了焦孟難離的知己.退休前一同教書,退休後,更為了推廣風箏活動,倆人情誼之深厚,全拜風箏之賜。現在更積極推廣至各社區,使得地方人士不再覺得「做風箏」是件難事,兩位「老仙」對於傳統風箏之傳承,實是功不可沒。這樣活到老,奉獻到老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今日適逢教師節,我們亦向全國的教師們致上最高的敬意。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瓜山-大伯爺廟與老楓樹 冬瓜山 大伯爺廟與老楓樹 位於安平村的「大伯爺」廟是遠近馳名,隔壁的老楓樹是孩提時的玩伴,高挑壯碩的身軀,經過時,總會不自禁的想抱抱它。每年大伯爺生日時,安平村村民會連續幾天吃齋,大拜拜、跳過火、演野台戲,台上熱鬧台下也熱鬧,聽老祖父說:「老楓樹上經常有小孩子黏著它,這棵樹已經很久遠了,有這間廟的時候,這棵樹就存在了,這棵樹有神喔!不要爬上去玩」。旁邊石井已封口,聽說藏著一條白蛇的傳說……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瓜山-冬山國小運動會 冬瓜山 冬山國小運動會 每年的運動會社區的愛心媽媽、爸爸們及各單位機關,總不忘記來參加這學校的盛會!同時學校亦為選手們準備了豐富的獎品,不管是阿公、阿媽、幼稚園的小朋友們,都有機會得大獎喔!藉著與社區聯辦運動會的方式,不僅促進了社區與學校交流成果,更讓學校能得到社區多方資源;希望今年的校慶活動,能有更好的表現。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瓜山-冬山國小 冬瓜山 冬山國小 冬山國小在吳文欽校長的經營及全體師生的努力下漸入佳境。辦學願景:培育健康、自信、樂群、上進的二十一世紀未來兒童。經營理念:教師快樂的教,學生快樂的學習。目標:(一)健康:心裡與生理的健康,快樂活潑充滿生命力的童年。(二)自信: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不畫地自限,追求自我,成就自我。(三)樂群:能溝通表達、與人分享、關懷社會、團隊合作。(四)上進:主動探索、獨立思考、運用科技、終身學習。以學生為中心,所有的學校作為,如校務發展、班級經營、各科教學、環境設備等,都以學生的成長、學習、健康、安全為考量。結合教師、家長及行政力量,分工合作,共謀學校的發展,達成健康、自信、樂群、上進的目標。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瓜山-釣魚樂 冬瓜山 釣魚樂 如果有人問冬山人:有空的話,最喜歡的休閒是什麼?十之八、九的回答是:釣魚!只要有空閒,大至海邊、冬山河,小到鄉村小溪,就會有三五好友,集聚河邊,釣起魚來。「嘿!老兄…請問您在這兒,都釣什麼魚啊?」「攏有啦!平常…鯽仔、苦甘、甚至鱸鰻都有,要是想釣好一點的魚,就必須到近海了」「難不成…還跑到海邊釣啊!」「對了!南方澳海邊就是我們的大本營呢!」咱們可不是因為要「吃魚」而釣魚喔!釣魚之樂在那份「等待後的喜悅」、那份「執著」及與魚兒「鬥智」的心情,有空的話,大家一起來切磋,希望您也能得其中之樂。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瓜山-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冬瓜山 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阿妙、阿妙,妳也來上課啦!」「是阿!ㄚ ㄉㄛ囝仔都去台北上班,剩咱老ㄟ,在家裡」「是啊!ㄚ講起家裡那個上小學的孫子,每次只會跟我用“國語”講話,有的實在“有聽沒有懂”,難道是阿嬤真正“老”了嗎?」「不行的,咱們還是得再唸點書……」。看著這一群「好學不倦」的阿公、阿媽們,利用晚上進修,也恭敬有禮的向您說聲:「老師好。」時,心中直是感動的說不出話來。能回到學校唸書,讓老人家倍加珍惜(因為以前大家都生活困苦,沒能讀書),亦比上學的孫子用功喔!瞧!這一筆一劃,可不是蓋的。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瓜山-媽祖廟 冬瓜山 媽祖廟 相傳好久、好久以前,冬山是個靠船貨繁榮的小鎮﹔這裡的居民雖不是「依海為生」,但平時的食、衣、住、行卻與定期的船貨市集息息相關,自然而然,「媽祖」成了居民們的心靈寄託,祈求漁船、貨船行駛平安﹔甚至在鐵路開通之前,您可曾想像?要從冬山到艋舺(台北)竟是搭船去的!雖然現在因鐵路興建、河川淤積之故,航運已是過往歷史,但「媽祖婆」永遠是庇蔭著冬山子民們,祂永遠存在我們心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