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補城社區-大道公初三迎媽祖













補城社區 大道公初三迎媽祖
建進宮,民國三十三年由俞家祖宗雕金身供奉保生大帝,後信士俞其生、俞炳皇等,發善緣組成建廟委員會,於民國六十五年開工,隔年竣工迄今。
「大道公」是醫療之神。傳說他曾向媽祖提親多次,履遭拒絕,最後媽祖被他感動了,決定下嫁,不料迎親當日卻又反悔。大道公一氣之下說:「從今以後,你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我一定要降雨,把妳臉頰上的脂粉淋溼!」,媽祖也不甘示弱說:「我要在你生日(農曆三月十四日),刮大風,吹亂你的鬍鬚。」
每年正月初三,建進宮皆會辦理迎媽祖繞境活動,家家戶戶辦桌請客,總令人想起大道公與媽祖婆的傳說。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













補城社區 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
這句話是在教做人做事的道理,不過很多人不知道鄉下人「食果子」,是否真的有在拜樹頭?更不知做田、種樹的人拜的「樹頭」和「田頭」,實際上都是在拜土地公。
下圖為發現噶瑪蘭里荖番社舊址,右邊上、下二張為挖掘之古骨及古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草薦公公感言













補城社區 草薦公公感言
油漆師傅葉正雄表示:「感謝補城社區為我的生命開啟另一扇窗,一年多沒事頭做的我,幾乎認定已經沒路用了,來到這裡,看到社區非常重視老人,辦耆老座談、做草薦啦,咱這A的老大人攏真有價值款喔,我在這算少年咧!」
葉正雄笑著說:「關於草薦我只是提供個人意見,這裡的前輩很多,大家集思廣益,將先人使用草薦的智慧應用於觀賞、實用器具方面;我們還有很多老喔,阿公阿媽們展現的作品如四字聯、草薦畫、魚蟹、昆蟲等皆蘊含巧趣,極具觀賞把玩價值,有空來參觀啦!」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噶瑪蘭人被欺二、三事













補城社區 噶瑪蘭人被欺二、三事
當你走入宜蘭縣史館,映入眼簾的第一幕就是補城地漢人與噶瑪蘭人的地契交易圖,亦牽扯出昔時漢人,詐騙、侵佔、愚弄族人的二、三事。
◎請平埔族人喝酒,待其酒醉,寫好
 賤賣田地字據,蓋手印或畫押,然
 後憑字據付錢,請其走路。
◎番仔田岸可推動-在六月插秧之
 前,下放稻草,做假田岸,於夜間
 動員家人,向鄰田推動,使平埔族
 的田,年年縮小。
◎平埔族原本移地耕種,無佔有土地
 觀念,又愛乾淨,有人故意於其埔
 地放死狗、或放屎,使平埔族人厭
 惡棄地而去。
◎平埔族怕鬼,有的故意在其鄰田交
 界處造假墓,使平埔人心中難安,
 棄地賤賣,遷移他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族群轉化













補城社區 族群轉化 由母系社會走入父系社會
漢人開蘭初期,墾民大部份是單身漢,原住民平埔族女人,眼睛大又雙眼皮,個個長得美,就成為墾民追求對象,因噶瑪蘭人是母系社會,只要女當事人肯,父母毫無阻力,生了小孩因漢人的父系文化,就都成為漢人了,無奈當時的情境,造成平埔的文化未傳承下來,連平埔的族人也刻意隱藏自己的身份,或者遠離故土。
補城地俞溪圳老村長說的一段話:「平埔女人皮膚白嫩,個個長得很漂亮,大都被漢人娶走了,只要送些禮物給女方父母,都不會反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遙祭大地的祖靈─平埔族噶瑪蘭先人













補城社區 遙祭大地的祖靈─平埔族噶瑪蘭先人
噶瑪蘭、噶瑪蘭
妳的名字如此響亮
宛如蘭陽大地的母親
可還記得
補城原是妳卅六社之一─里荖
為何現在總是不見妳的蹤影
從文字中的載述
這裡曾是妳的天地
為何還是不見妳的蹤影
雖然我們身體裡泰半流有妳的血液
卻難窺見妳的輪廓
什麼樣的原因迫使妳離開故土
什麼樣的原因迫使妳隱匿人群
歷史的隔閡斬不斷血脈的思念
在此謹以一柱清香
寄語懷思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補衣的城?補習的城?這個城庄到底要補啥?













補城社區 補衣的城?補習的城?這個城庄到底要補啥?
清嘉慶十五年(1810),
知府楊廷理創築五圍(今宜蘭市)為城,
徵用民田,換給奇武荖荒埔,
田一甲換埔地二甲,
園一甲換埔地一甲五分,
店一間換埔地二分五厘,
造冊撥補,抵換在案,文中「用以換補城地」,
拮取補城二字,即今補城地名由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補城地在哪裡?













補城社區 補城地在哪裡?
補城社區位於蘭陽平原東南一隅,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面積230公傾,水稻為主要農作物,冬山河流域灌溉全區,並以冬山河舊河道、林和源圳、林寶春圳與鄰村為界,南富圳貫穿本區,道路呈方格狀,以東西向道路與橋名對應,南北向道路則以廟宇名命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