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補城社區-草薦節













補城社區 草薦節
鑑於近年來許多農家都將稻草斬作堆肥或直接焚燒,進而造成空氣及環境污染,為喚起村民對稻草應用的記憶,將稻草的手工藝文化加以保留及傳承,並進一步將之產業化,使農人增加此一收益。
社區特色展示會當天特別邀請到縣長劉守成及省政府社會衛生組陳秀 組長蒞臨會場指導剪綵後,隨即展開一系列的展演活動,讓每一位村民都有動起來的感覺,真正達到落實社區總体營造的目的,同時正在研擬將此一活動變成節日慶典來辦。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補城、草薦地、飛魚













補城社區 補城、草薦地、飛魚
捕魚用魚網,捕飛魚卵則要用草薦包,
非常特殊,究其原因,原來漁民發現飛魚主要在夜晚出沒,
喜歡在陰暗處產卵,卵團附著在海上漂流物上,
漁民利用這種習性,
在黃昏時以草薦包鋪陳在海面上,
誘使飛魚在草薦包下嬉戲產卵,
卵絲纏繞在草薦包的束狀草尾尖,
天亮後,漁民收起草薦包,採下卵團,豐收而歸,
這種海上鋪草薦誘捕飛魚產卵的捕漁法,
漁民俗稱是「放風箏」,早期補城婦女以稻草編織草薦包,
是當時相當流行的副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喝春酒、話喜事─新春團拜













補城社區 喝春酒、話喜事─新春團拜
「恭禧、恭禧」、「新年發財」互賀之聲此起彼落,這是社區第一次舉辦的吃春酒活動,雖然只有三、四十人,我們卻認為極具價值;大家自行攜帶二、三樣酒菜,庭前聚會,彼此親切的問侯,這裡又多了幾個關心社區的生面孔。
補城曾經辦過上千人的大活動,相較於資源上的花費、自發性的感受,這三、四十人的小活動,或許才是社區運作的開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古早雜貨店─甘仔店













補城社區 古早雜貨店─甘仔店
很懷念古早時代的「甘仔店」(雜貨店),雖然光線稍嫌黯淡一點,但是所有小朋友吃的零食全部集中在一起。補城唯一的雜貨店─火生雜貨店,老闆游火生先生,人很「阿沙力」,所以生意還不錯。
甘仔店今天進貨囉!有「糖甘仔」、「收涎餅」、「絲瓜搓」、「抽籤」……店門口高掛著「貨真價實」的匾牌,屋簷垂著一串菜脯乾和一把桿秤;一台老舊的「拉力哦」(收音機),唱著古早年代充滿感情卻含蓄表達的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穗花棋盤腳













補城社區 穗花棋盤腳
縣政府在補城與三堵(今屬武淵村)交界之冬山河舊河道兩旁,遍植成排的穗花棋盤腳,即俗稱的水茄苳,一來美觀、二來讓後代子孫見證「做大水」(水災)的痕跡。
穗花棋盤腳原產巴西,屬卵胎生植物;核果外層具不透水質,漂流水面四處傳播;從七月份開始開花,有往上順序開花的樣子;大約在傍晚就伸展出煙火般的花蕊;一串同時爆出,在夜裡煞是驚人;濃郁的氣味,吸引許多飛蛾前來;螳螂卻在水茄苳華麗的慶典中,等待獵物;開放的穗花棋盤腳,花會在隔日的清晨凋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鴨母寮、鴨篙仔、穿簑,趕鴨來「逃冬」













補城社區 鴨母寮、鴨篙仔、穿簑,趕鴨來「逃冬」
食求生或謀生曰:「討」,如漁民捕魚謀生,稱「討海」。故「討冬」之意為稻榖收成後去撿食掉落田間之榖粒,有人音譯成「逃冬」。
昔時物質困乏,畜牧人尚且可能挨餓,更不遑鴨畜牲了,在時不我予的大環境下,所謂「逃冬」,便是此時代的產物,又意為稻田放牧,當時鴨農在稻田收割後,將鴨群趕入稻田中,任其遊走啄食收割時掉落之稻穗或雜糧,迨糧盡走鴨,並且為稻田留下可觀肥料(排泄物),以利土地再更新。小鴨歷經一個多月的覓食,正好長成成鴨而可以賣出。(今五結鄉合鴨米即源於此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古早打漁法













補城社區 古早打漁法
冬山河舊河道,一處生態保存良好的水域,雖然捕漁法進步,但村民還維持古早味的網魚方式,在河道中架設定置網,抄船而上,舉起手中長竹篙猛力往水面敲打,水花四濺,發出巨響,魚兒受驚嚇,會四處竄游,有的不小心就撞入河道中魚網,卡在網目,村民即手到擒來,這種架網趕魚的捕魚方法,已經罕見,在冬山河舊河道,還可見到,令遊客相當驚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深具環保特色的田園厝













補城社區 深具環保特色的田園厝
早期農民為防止土地力薄寡收,將來自土地上的各種能量,如稻草、稻穀、家禽排泄物、枯枝落葉、廚餘,以堆肥轉化為有機物的形式,回歸土地,觀看田園厝的空間架構,竹林、樹木、菜圃、家畜棚舍,非常具体的展現堆肥文化,利用能量不斷再生循環形成自我維持的自然人文體系。
在現在不珍惜大地資源的世代下,田園厝所引發意涵,實彌足珍貴。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單姓村落─姓X仔底













補城社區 單姓村落─姓X仔底
補城村海拔高度只有2~3公尺,早期水患連連,為了避免水患,居住位置主要係沿著港、溝、圳等水道兩岸,或舊期沙丘等較高的地區擴散,而形成略成線狀分佈的散村形態。
在低平而遼闊的原野之中形成早期的散村,孤立的農家固然三三兩兩,在四周搖曳的竹叢掩護之下,有如海上孤島;隨著後代子孫的繁衍,有些原本孤立的農家,亦可逐漸擴大規模,發展成單姓的小集村─即「姓X仔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里荖土地公廟傳奇













補城社區 里荖土地公廟傳奇
樂透風迷台灣,勾起一段補城土地公與昔時村民簽睹六合彩的故事;村民甲時運不濟、窮困潦倒,一日至土地公廟向神立誓云其歷經人生苦難,望土地公保佑其簽中六合彩渡過難關,並發願幫助其他處境堪憐的村民;神明有靈真助其簽中六合彩,村民甲卻未信守承諾,土地公遂於村民甲每晚夢中,派蛇二尾警告,村民甲心生害怕,於廟中懺悔,此事方才揭露。(巧合的是民間傳說裡蛇是土地公的兒子)
測驗一下你的常識:本廟的匾額落款年為清咸豐辛亥元年,請問距現在幾年?
答案:2003-(1911-60)=152年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