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補城社區-礫土下的芽籽













補城社區 礫土下的芽籽
補城自民國九十年九月開始的社區總体營造活動,在經驗及資源皆不足的情況下,環境可說是極其艱困,憑藉著村民一股熱情,除對內汲汲營造社區總体意識外,並對外積極參予各項展示活動,期待社區的種籽能早日生根發芽。
為因應政府加入WTO,亟思農業轉型,輔導村民朝市民農園方向經營,無論是DIY學習園、動植物生態館、農村風味餐館等都是未來可以經營及輔導的方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與社區的海誓山盟













補城社區 與社區的海誓山盟
我心切慕妳,如鹿切慕溪水,是妳讓我了解所謂的生活,是妳讓我擁有自主性的意識,我們用愛築起新的天地,新的生活價值,在這裡我們相互扶持、鰥寡獨貧皆有所依,脫離一切愁苦;無論上流下流、富足貧窮,都當留心聽,這是我們的生活空間,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所有人都可以當家作主、每個人都必被尊重,我們將致力推動每一位村民的參予,來感受妳的愛,而妳的名字叫社區。
團結力量大,社區真可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四腳站準準,肚子內強強滾─風鼓













補城社區 四腳站準準,肚子內強強滾─風鼓
將日曬後的稻子,
大把大把丟入風鼓裡。
手搖著風鼓,
看稻子在裡面飛揚,
透過風鼓,粒粒飽滿的稻榖流進米袋中。
在那樣的年代裡,
風鼓機除了滿載著農民的收獲外,其實還有孩子們滿滿的好奇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埤圳看歷史













補城社區 埤圳看歷史
嘉慶九年左右,蘭陽平原溪北的開發大致已經完成,往溪南墾殖的壓力愈來愈大。此時發生台灣西部彰化阿里史平埔族越山來開墾事件,或者如漳泉械鬥,都將一批批的新移民往溪南送。若我們來看冬山河沿岸的埤圳,在設廳後嘉慶年間開發的占大多數,可見漢人對冬山河流域的開發水圳灌溉農田大概是在清朝時建立基礎。
圖為林寶春圳,嘉慶17年修築,灌溉面積504甲,補城為其灌溉區域之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讓人又愛又恨的多惱河













補城社區 讓人又愛又恨的多惱河
冬山河流域因河道彎曲,斷面狹小,早年常發生排水困難及洪水氾濫,人民生命財產遭遇重大威脅及損失。六十三年十月宜蘭地區發生連續豪雨,引起潰堤倒屋及交通斷絕之大水災,農田積水近月不退,災情至為慘重。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訪視災區,並指示速謀解決辦法,始開始一連串整治工程,於七十一年完工,歷時八年水患終除。七十三年,前縣長陳定南先生實施「冬山河風景區開發計畫」,目前冬山河已是全國聞名的觀光據點,一條氾濫成災的河流終蛻變為宜蘭的生命之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從命名看歷史













補城社區 從命名看歷史
冬山河水系諸多支流皆以平埔族舊址命名,像里荖溪支流即是補城舊名,而冬山河亦原名加禮遠港(秀水村舊名),從命名看歷史,即得知遠自噶瑪蘭時期即與冬山河建立共生關係,且河流不稱為「溪」而稱「港」,顯現當時水運較為發達,河流是蘭陽平原最重要的交通路線。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補城社區-村民運動會













補城社區 村民運動會
為了讓年輕一代的村民更加瞭解稻草製品的各項應用,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蕭勝隆及鄰長林子強共同研發了多項趣味競賽項目,並且在社區特色展示會隔天(2001.10.22)舉辦一場別開生面又饒富趣味的村民運動會,計有約150位村民參加。
比賽項目共有:手工搓草繩比賽,草薦時代巨輪、草鞋三人兩腳、草繩環環相扣、草繩解套、手工織草薦比賽等六個項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