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政府的設施與管理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政府的設施與管理
縣政府在保護區內設立了賞鳥步道及賞鳥平台,由於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的督促,進行疏浚,讓原本逐漸陸化的水域,恢復了生命,並且在大眾爺廟旁設立公廁及涼亭,解決遊客如廁及遮陽躲雨避風的需求。
1999年縣政府農業局成立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經營管理諮詢委員會」,由主管機關、專家學者、社區及保育團體代表組成。此外,農業局還編印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導覽手冊、辦理賞鳥活動、補助食源計畫、雇工維護保護區的環境,興建大坑罟賞景台等,並關注保護區核心區週邊私有土地問題,持續與地主進行溝通協商,有效地推動保護區的經營管理工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保護區設立經過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保護區設立經過
台灣電力公司計畫興建蘇澳火力發電廠,引發長達八年的反火電運動,保育界人士基於生態環境的考量及居民維護家園的決心,積極向縣政府及環保署奔走陳情。
1992年7月,由宜蘭縣政府向農委會呈報「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計畫」,同年9月,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審議通過。
1993年9月24日,宜蘭縣政府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公告「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成為台灣本島第一個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頒佈的水鳥保護區,也是繼「澎湖縣貓嶼海鳥保護區」及「高雄縣三民鄉楠梓仙溪流魚類保護區」後,我國第三個野生動物保護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濕地的精靈─蜻蜓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濕地的精靈─蜻蜓
無尾港是一處因河道淤塞而形成的沼澤濕地。濕地是孕育水棲昆蟲的最佳場所,由棲息其間的物種可得知該濕地之生態多樣性。單無尾港一帶即記錄了蜻蜓9科26屬35種之多,由蜻蜓的種類可知無尾港濕地生態之豐富。
蜻蜓的成蟲及稚蟲皆是肉食性,稚蟲主要是捕食生活於水中的各種小動物,如小魚、松藻蟲、牙蟲等。在整個水域食物鏈中,算是屬於地位較高的捕食者,但牠在大自然的食物鏈當中,又是極為重要的被捕食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候鳥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候鳥
北風中
捎了一封西伯利亞來的信
緩緩划向鏽黃的河道
鏽黃的水中
滿是你最深的依戀
而我,只能在遠處
與你相遇
靜賞你曼妙的舞姿
與你分離
在你嗅出季節的轉換
如能繼續
當有結束
待東風來臨時
說明:
無尾港是北台灣重要的雁鴨渡冬地
每年有上千雁鴨在這裏過冬
其中以小水鴨數量最多
其次是花嘴鴨
附近的水田和魚塭
則有各種鷸 科水鳥
樹林和旱田裏是一般留鳥
新城溪口
則常見到稀有的過境鳥及迷鳥出現
各季節的鳥況不同
變化甚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無尾港的由來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無尾港的由來
約在四十幾年前,宜蘭狩獵非常的盛行。當時自用車並不普遍,除了美軍有車之外,本地獵人都是坐火車來,有時候一星期來很多組,地陪無法分身,那些人就必須自己坐計程車去獵區。
那時候羅東只有兩間計程車行,一間叫「大方」是蘇澳人開的,另一間叫「通運」,這些獵人不曉得要去的地點叫什麼名字,只好告訴司機,那裡有一條港沒有尾巴。
就這樣「無尾的港」變成「無尾港仔」,成了計程車司機和獵人間熟知的地名,後來的賞鳥人士便以「無尾港」稱呼這個秘密地點,直到要成立保護區時,官方不曉得這裡如何稱呼,便用賞鳥人士所說的無尾港命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反火電運動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反火電運動
民國七十五年,台灣電力公司計畫在港口、澳仔角、嶺腳、岳明新村等聚落興建火力發電廠,居民被迫遷村,為保護先民留下的土地,港邊里經里民座談會研商結果,決定成立自救委員會,以凝聚地方反火電的力量。
台電公司在澳仔角設火力發電廠,不僅不符合宜蘭區域發展計畫,也將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影響農漁產業,港邊里民一致堅決反對火力發電廠的設立。
後來,民國七十七年國際水禽研究中心及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在亞洲濕地調查報告中,將無尾港列為台灣重要濕地之一,反火電運動長達八年,興建計畫最後因保護區的設立而撤銷,自救會也就解散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消失的馬賽港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消失的馬賽港
歷史文獻《噶瑪蘭廳誌》記載,在清朝時代的馬賽港即今日所稱的「無尾港」,其上游為武荖坑溪(新城溪),中游出水口、車路口(蘇澳新站),下游為馬賽港。
馬賽溪在1830年代發生一次大洪水,士石淹沒移民開墾的土地。洪水退後移民築堤分開水流,其一出聖湖轉七星嶺邊,其二出武荖坑轉功勞埔(稱馬賽溪),在港口庄附近匯集後從澳仔角附近出海。
日據時代,馬賽溪經常氾濫,後又因海防的需要,引導部份河水從頂寮附近出海,而原紗帽山的溪水奪猴猴溪谷,從今白米溪出海,因此造成原出海口水量遽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牽罟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牽罟
由於獨特的歷史與地理環境,無尾港地區曾孕育出多采多姿的捕魚文化,牽罟是傳統以人力為主的捕魚方式,也曾是無尾港地區居民共同生活的經驗,早期無尾港地區是以農漁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牽罟更是帶動地方的經濟產業。
海邊牽罟,利用罟船到海上放網,然後合力將魚網拉上岸,通常是在早晨或黃昏,當海上出現魚群時,就以吹螺的方式,來號召在農田的工作者,當聽到螺響聲時,漁民們便放下手上的工作,往海邊跑,共同集合進行牽罟任務。當反火電時,一聲螺響,我們又攜手護家園,螺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責任與榮耀的象徵。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無尾港」在哪裡?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無尾港」在哪裡?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位蘭陽平原南端蘇澳鎮內,東臨太平洋,含存仁、港邊、大坑罟、岳明等四個社區及廣大的沼澤溼地,西沿台九省道濱海公路,公路過蘭陽隧道接蘇澳,南至澳仔角接七星嶺山脈,北抵新城溪南岸,由於位於秋冬季節候鳥過境的必經路徑上,加上溼地有非常豐富的水生動、植物資源,提供了鳥類食物來源,為宜蘭地區雁鴨數量最多的棲息地點之一,也是北台灣重要雁鴨渡冬區之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