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澳仔角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澳仔角 澳仔角位處保護區最南端,是蘭陽平原南端岩岸的交接處內,居民大多已遷移至都會。早年這裡的海邊遍佈「黑石板」,是石板屋的主要建材,不過現在政府已明令禁止取材,靠近海岸處有一檢查哨,是出入海邊的管制站,澳仔角也是無尾港各村落中臨海最近的小村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無尾港生態旅遊(二)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無尾港生態旅遊(二) 無尾港生態旅遊行程主要有水鳥保護區森林自然體驗,社區人文環境解說導覽、生態遊戲、童玩、葉拓、腰操教作,並有吹螺、腰操拔河的趣味競賽,午餐有阿嬤味道的鄉土風味餐,讓遊客品嚐本地不同的風味。另外還有自行車巡禮的活動,我們號召社區居民提供家中自行車出租,可輕鬆往返各景點,並且體驗本地沙丘的地形之美,以及自行車下坡時的超速快感。想多留幾天也沒問題,社區內的寄宿家庭服務,社區居民以親切熱情的態度接待,可讓你更了解本地的人文風俗民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無尾港生態旅遊(一)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無尾港生態旅遊(一) 生態旅遊是一種綠色的旅遊方式,意即以消耗最少地球資源、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方式進行旅遊活動。許多人都誤以為到自然生態環境好的地方旅遊就是生態旅遊,這樣只會把一般不良的旅遊模式帶到當地,造成環境的衝擊與破壞,我們希望民眾瞭解,生態旅遊是一種責任,遊客的消費行為能間接或直接幫助當地居民的經濟收益及生態保育工作的推動,歡迎您來體驗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的自然之美以及社區的人文風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無尾港生態社區核心館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無尾港生態社區核心館 無尾港生態社區的產業,將以「博物館群」的運作為發展策略,以核心館提供本區主要的旅遊服務及各項資訊,其餘衛星館則提供不同主題的功能。核心館以綠建築手法設計,全館自然通風不用空調、設有雨水回收系統、屋頂植草坡以收隔熱與綠化之效、大量採用天然光線照明,在建築型態上,則取本地傳統黑石板建築之意象。核心館具備的大型會議場所、社區資訊站、餐廳、販賣部、自行車租借停放處、廁所、廚房、兒童遊戲場、停車場、行政辦公室、展演場所及閱覽室等空間配置,可供社區內部及對外生態旅遊活動時的適當處所,將服務品質提升至專業的水準,方可永續經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無尾港生態社區的願景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無尾港生態社區的願景 這是一個可以實現的夢想;打破行政區域的割裂,重新思考一個合理的地理環境範圍內的生命共同體,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空間;我們正朝著「無尾港生態社區」的路途邁進。將功勞埔、大坑罟、港口、嶺腳、岳明新村及澳仔角等六個聚落納入整體規劃的範圍,包含實質環境、社會面及文化面三個面向。生態社區讓社區成員感受到他們對這個社群強烈的歸屬感,使成員之間彼此認知、分享與協助;使人們透過心靈體驗地球的生命,尊重自然學習自然,讓日常生活歸於自然;尊重不同地方不同文化及宗教信仰,提升社區成員的參與感與認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無尾埤仔—生態池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無尾埤仔—生態池 在民國四十年代,大坑罟、嶺腳、澳仔角,是個非常美麗的海岸,這一帶有三百五十公尺寬的沙丘,內植木麻黃樹的防風林,也有野百合花,還有種種美麗野花等。民國四十七年噶樂禮颱風過境,把整個海岸上沙丘流走三分之二,民國五十年代,歐珀、波密拉二次颱風來襲,流失整片河床,大坑罟居民深信因大玄廟玄天上帝的顯靈,大坑罟才沒有流失,溪水沿著大玄廟後方流出大海,溪床深度內約有2公尺深,後來溪床再改道至原來的出海口,流失部份也因此恢復,海沙也慢慢填平,留下目前的現有的生態池,因為沒有與大海相通,當地居民俗稱為「無尾埤仔」。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社區認養湧泉的意義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社區認養湧泉的意義 保護區原本是社區環境的一部份,因為保護區的設立並未獲得大多數居民的認同,長年下來,社區與保護區的關係便日漸疏離,推動社區認養湧泉區的意義,便是希望社區居民能重新認同這塊土地。另一方面,水生植物是無尾港濕地的特色,將湧泉區定位為水生植物園區,推動社區居民義工來共同認養,以人工方式清除外來種的強勢物種,如月見草、巴拉草、南美澎蜞菊、福壽螺等,讓社區居民體會與學習生態環境演化的知識,也可作為戶外教學的場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人鴨大戰與食源計畫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人鴨大戰與食源計畫 無尾港地區的雁鴨,通常在入夜以前飛入農田,天亮以前則因農民逐漸下田耕作的干擾而飛離,一個晚上只要有四、五隻雁鴨,就足夠讓一甲地剛播種的秧苗慘遭蹂躪,若有千隻以上的雁鴨成群覓食,慘狀可想而知。有些農民乾脆以『好年冬』和稻穀攪拌在一起,誘殺雁鴨,再以鴨屍懸吊示眾,作為「鳥驚」,此一問題幾乎一再上演。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為了緩和農民與水鴨之間緊張關係,便實施棲地改善及實行食源計畫,向縣府申請補助及民間團體的捐助,每年在農民春耕時,於保護區內私有農田濕地做一次食源播散工作,主要內容為稻榖和玉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保護區周邊私有地問題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保護區周邊私有地問題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公告面積約102頃,濕地的主要水域和核心區約8公頃田地及4公頃旱地為私有農地,並未劃入保護區的範圍。私有土地對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影響巨大,因地主的耕作、噴灑農藥帶來的破壞與污染,會造成保護區生態的持續惡化。核心區私有地徵收困難,地主期望徵收價格與縣府的標準有所差距,地主也透過民間團體協商,盼政府承租該區土地,以供棲地環境保育用途,但卻無法達成承租共識,造成縣政府主管單位,民間團體與私有地地主間的緊張關係。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無尾港的海邊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無尾港的海邊 以無尾港的海岸區域來說、本區夏季多吹南風,冬季多吹東北風,黑潮經過附近海域,與北方澳山崖形成凸堤效應,海流強勁,隨季風產生的漂沙現象,造成海岸地形的多變化,在新城溪出海口附近,更見河口隨著季節改變的景觀。在以前無尾港的海邊不管是牽罟,或是捕魚苗、抓沙蟹或遊戲,深度長達一、二百公尺的沙灘,是本地居民最美麗的記憶,當這些回憶離我們愈來愈遠,海岸線卻離我們愈來愈近,如此嚴重的海岸侵蝕現象,或許這正是當前最重要的省思課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