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無尾港暑期學校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無尾港暑期學校
港邊社區主辦無尾港暑期學校輔導員培訓課程,目的是為了培訓對於擔任義工有興趣的志願者以及招募對於其他工作有興趣擔任義工者,課程的安排部份除了偏重在社區生態上的介紹,另外也有自我成長的課程,使其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外,也能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
也因有鄰近的岳明國小及馬賽國小,在學校的大力協助宣導下,更為社區增添了一股力量,使得社區活動的推行上更加順利,不再孤軍奮鬥,而且也是社區與學校結合,展現良好互動的時刻。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芋仔園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芋仔園
洗滌場水池原名芋仔園,地下水源非常豐富,專門灌溉功勞埔、大坑罟等水田之用,使稻田有了豐富水源,農民就有豐收稻穀,可稱是稻穀之鄉,後來新城溪水災,淹沒新城、馬賽、功勞埔、大坑罟,流走了整片良田,民國五十七年農地開始重劃,水利灌溉路線全部改道,現有灌溉系統,如新馬大排水溝內就有龍鬚草,目前數量頗多,極為可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走入歷史的基督教會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走入歷史的基督教會
基督教協同會成立於民國1962年6月,是由一位美籍蘭安樂博士所創設。安樂博士1908年誕生於中國,從小就很擅長音樂,也曾經任職基督教會,他所作的聖詩、詞、曲,都廣受各地教會的激賞與採用,寧將其才能奉獻給社會與活神耶穌,畢生盡瘁聖工,港邊社區居民為紀念他,便在教堂前牆壁設了一個紀念碑。
基督教協同會的成立,是因為榮民心靈信仰寄託所在中心,如今歲月不饒人,隨著人去樓空。無尾港的基督教會以前因榮民的關係,門庭若市,對這個純樸的小鄉村而言可謂是特殊景象,隨著榮民老成凋零,基督教會也漸漸走入歷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招寶宮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招寶宮
招寶宮源於浙江省大陳島招寶襌寺,古寺建於明末清初下大陳堂上,內奉觀音菩薩、百竹圖等,鄉民於此祈福求子嗣,有感咸應,香火綿延,成為地方信仰中心。
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大陳撤守,島上招寶寺、楊府廟、斗姆宮等三座寺廟佛像亦由信眾護駕渡海,庇佑島民。供奉蘇澳岳明新村,迄今四十餘年,早期廟宇簡陋,規模不廣,每逢聖誕慶典,擁擠不堪,時有擴建之議,嗣經地方鄉親父老策劃籌謀,多方經營,本村青年弟子同心協力,黽勉以赴,各界善男善女慷慨解囊,隨緣樂助,遂完成多年心願。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港邊玄天上帝與大坑罟玄天上帝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港邊玄天上帝與大坑罟玄天上帝
先民由移民時請來北極玄天上帝與協天大帝(關聖帝君),據傳協天大帝是由頭城大坑罟上岸,北極玄天上帝(上帝公)繼續往南行駛直至澳仔角上岸,供奉於蘇澳大坑罟,本尊上帝公從中國大陸來台時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迄今應該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
推測港邊永安宮之玄天上帝與大坑罟應同屬一系,誰主?誰副?年代多久?已不可考,但茶餘飯後卻常常在耆老的話題中引起爭議,也是兩鄰近村落獨特的景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功勞埔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功勞埔
地名由來是傳說早期居民驅逐海盜以及地方土匪有功,所以官廷將此聚落封為功勞埔。
功勞埔與大坑罟兩村同屬一里,但其供奉主神是五顯大帝,與大坑罟之玄天上帝不同。
庄內居民早期以漁農業維生,中期則青壯年人在農閒時也撿零工貼補家用,至今年輕人大多出外求生,村落人口結構老化。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大坑罟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大坑罟
大坑罟的地名,從耆老口中了解,是先民由大陸福建移民來台,以原鄉地名命名的,與頭城之大坑罟屬同宗。村落在武荖坑溪河道北岸,而「大坑」 所指即是河幅加寬之意,罟即網魚之器具,大坑罟之意即「在此設置網罟捕魚」。
宜蘭有俗諺謂:「武荖坑大石鼓、阿兼城水查某、功勞埔好水土、大坑罟臭魚脯」,可推想當時因魚獲多,村民忙著曬製魚脯的景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港口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港口
本地原為新城溪之出口港,故稱之為港口,聚落為集村型態,居民多賴捕魚維生。昭和17年颱風、洪水為患,使新城溪改道之今河道(頂寮南側),原來的河道淤塞,而成為無尾港。昔無尾港可通帆船至港口城仔竹圍下,後因河川改道,以及超抽地下水,使得新城溪水量減少,金溪橋以下已成乾溪。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嶺腳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嶺腳
清朝時期,姓陳、林、游、楊、張來此蘇澳郡開墾,長期居住於七星嶺山腳下,早期居民生活困苦,種植花生、蕃薯、稻米為主食,本地東臨太平洋,背面環山,因年代關係,多數人都不識字居多,為了感謝蒼天賜以人間仙境,先人就因此命名為嶺腳,而後代子孫為沿續祖先恩澤,所以留傳至今還是以嶺腳為地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岳明新村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岳明新村
岳明新村面積2.507公頃,民國四十四年二月,浙江大陳島撤守,一萬八仟餘人,嚮往自由國家,跟隨國民黨政府來台,該里為當年安置大陳義胞之社區,青壯年人口多外出謀生發展,老年人口比率偏高,每年年節及廟會活動才可感覺到此社區的活動,因大量青壯年的出外人紛紛歸鄉聚首之故。村落房屋一律為一樓鋼筋磚造,惟因構造簡陋已產生安全之慮,且空間狹小,亟待改建。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