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進士社區-陳氏鑑湖堂













進士社區 陳氏鑑湖堂
鑑湖堂肇基福建,是宜蘭縣目前保持最完整的家祠。
清朝乾隆陳氏第十六世祖,攜眷渡海來台,初居淡文湖,道光三年為避漳泉械鬥及土匪搶奪,舉家遠徙宜蘭拓墾,初居員山金巴里古,然後定居於擺厘。
初期建有雙進七間護龍大宅,前進為客齋,後進為祠堂。並建登瀛書院及武館,環於各房居住八處大厝自成一聚落。時空轉移再加天災兵變,宗祠破損,於民國五十年重修家祠,宗親每年春、秋兩祭(農曆二月十五、八月十五),除照古禮進行外,還曾辦舉攝影、吟詩、畫繪、民俗技藝等活動,慎終追遠緬懷先人。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進士社區-田莊生活中心─竹圍













進士社區 田莊生活中心─竹圍
竹子是農村生活的重要伙伴,無論食、衣、住、行都少不了它。
早期擺厘庄的每一個聚落都有竹圍,竹圍內都是同一家族。一般住家的竹圍是單層,但陳姓豪宅就栽植三層的刺竹圍以防範土匪的入侵。
竹子是祥瑞的象徵-竹報平安。其用途更是廣泛:可以防颱、防盜、乘涼;竹筍供食用;居民用竹子圍籬笆,豢養家禽家畜;豆科瓜類植物需搭竹架;生活用具如竹床、竹桌、竹椅等竹編製品;蓋房子、燒柴火、擦屁股也用竹子。
竹圍不愧是古典農家的象徵。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進士社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進士社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衛生環境的改善,醫療設施的提升,營養飲食的重視,運動休閒的普及,社區居民養生有術,人生七十才開始,長命百歲不稀奇。
進士社區的人口也逐漸老年化,雖然社會福利政策一再增加,可是面臨社會變遷,老人安養問題層出不窮。本社區內仍有不少的大家庭,過著三代同堂的幸福生活。
為了社會的實際需要,「全國養護院」、「馨園養護中心」都設在交通便利,景緻宜人的進士社區。本著「不獨親其親,使老有所終,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目標,來照顧日益嚴重的老人安養問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進士社區-書香蘭園─蘭陽女中













進士社區 書香蘭園─蘭陽女中
國立蘭陽女子高級中學創設於民國二十七年,原名臺北州立蘭陽高等女學校。當時本縣隸屬臺北州,設有宜蘭、羅東、蘇澳三郡,稱為「蘭陽三郡」。學校設立的目的,是讓蘭陽三郡的女生有接受中等教育的機會,因此才以「蘭陽」命名。
師生們暱稱為「蘭園」的蘭陽女中,校園內綠草如茵,佳木蔥蘢,紅嘴黑鵯高踞茄苳林上,鳥鳴啁啾。一千多位穿著藍衫的女孩,每天徜徉在校園,恣飽了翰墨。
「蘭園」負有盛名,是蘭陽女子嚮往的學府。除了升學率是蘭陽地區之冠,學校建築尤富人文構思,經常被列為觀摩的對象。如果您有空,不妨來此享受片刻的書香!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進士社區-少年的天堂













進士社區 少年的天堂
座落在進士里南方的育才國小,創立於民國七年四月,迄今八十餘年。學校周圍綠野田疇,清幽怡人,校風純樸,校園美麗,是我進士社區子弟求學的天堂。
育才國小日據時代十九至廿二屆畢業校友艱辛的求學歷程,令人感佩。由於學校位於飛機場邊,飽受戰爭轟炸之苦,造成學生顛沛流離,學生必須躲躲藏藏,讀讀停停。當時學生除上課外,又須接受軍事訓練,如飛機空襲時的躲避及火災滅火訓練,生產勞動做「公工」等都是必修課程。
現在學校改建得美侖美奐,不但是兒童快樂學習、成長的園地,更是社區民眾終身學習的好地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進士社區-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進士社區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下一代要比我強、比我好,是現代父母共同的心聲。
教育普及生活水準提高,教育往下紮根,大家日益重視孩子的學前教育。因此幼稚園應運而生,在本社區內就有二家非常現代化,設備一流、師資一流、教學一流,採雙語教學,頗受社區居民肯定與接納的幼稚園。那就是『育德幼稚園』、『愛迪生幼稚園』。他們不但澤福社區兒童,學生更遍及各鄰近鄉鎮。新穎的教學,更提升了幼教的水準。他們是兒童的天堂,是幼教的模範。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進士社區-農忙托兒所演進為社區托兒所













進士社區 農忙托兒所演進為社區托兒所
農村社會多子多孫多福氣,多一人多一個「腳手」,以前的農家都是子孫滿堂。收割的季節農民歡展笑顏,但沒有工作能力的孩子誰照顧呢?
民國四、五十年代,農會借用登瀛書院成立農忙托兒所,褓母是工讀生,孩子的點心是美援物資(奶粉、麵粉),讓農家無後顧之憂,是農家額手稱慶的德政。
如今工商社會,盡是雙薪家庭,又流行小家庭制,父母上班孩子怎麼辦?市公所就在社區活動中心設立托兒所,收費公道、師資優良、設備完善,真是造福桑梓。進士社區除了公立的社區托兒所外,還有私立「宜專托兒所」、「大自然托兒所」可供選擇,真正是幼兒福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進士社區-登瀛書院













進士社區 登瀛書院
登瀛書院為擺厘鑑湖陳氏之家塾,原為土牆茅簷,取名鑑民堂。
同治癸亥鳩工庀材,易土牆茅簷為磚牆磁瓦,並正名為登瀛書院,概取唐人十八學士登瀛洲句之義。因書院之陶冶,文武登科顯仕者,幾三十人以上,此皆書院樂育之功也。
太平洋戰爭發生,日政當局強佔宜蘭城南郊二百餘甲土地充為軍部公用地(機場),轄內所有民房、廟宇盡強制拆除,唯獨登瀛書院幸免於難得以保存迄今。
登瀛書院門聯『學豈在窮通,砥行者貴;士何分顯晦,無品則污。』凡我讀書之人應謹記於心,用以訓勉。
(鳩工庀材:召集工人,購買材料,指營造房屋之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進士社區-宜蘭唯一的進士─楊士芳













進士社區 宜蘭唯一的進士─楊士芳
楊士芳進士從小家境非常貧窮,跟隨父兄耕種,十七歲才上私塾讀書。十九歲那年,因為家遭番害,母親死亡,父親受傷,沒再繼續上學。不過他有空就自修讀書,由於努力好學,四十三歲(同治七年戊辰)終於考中了進士,分發浙江省即用知縣。不久因父親去世回臺奔喪,就沒再任官。
楊士芳進士掌教仰山書院、倡建孔廟、請建鄂王武穆祠等,提倡文風,栽培後進,貢獻很多。為了紀念楊士芳先生,於是把他住過的擺厘改為進士里。而貫穿擺厘最主要的道路亦命名為進士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進士社區-歡迎蒞臨『擺厘』













進士社區 歡迎蒞臨『擺厘』
擺厘即現今進士里,位於宜蘭城南郊,原屬員山庄(鄉),光復後才劃歸宜蘭市。面積有1.8971平方公里,住戶有2114戶,人口有6436人(男性3113人、女性3323人)。(2002.8.1統計)
擺厘早期是純樸的農村,各宗族圍成聚落共同生活。主要生產是水稻,每戶人家均留一小塊地種植甘藷、蔬菜,並利用蕃薯藤養豬、豢養家禽貼補家用;女人利用農閒編織草繩、草袋掙私房錢。
擺厘歷經日據時代農地被徵收修築機場、光復後土地放領、種蔥讓農村經濟脫胎換骨、下擺厘劃為都市計畫住宅區等時代的大變遷,如今已發展成高樓別墅與農村風貌並存的社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