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行健社區-石頭城福德廟—土地公













行健社區 石頭城福德廟—土地公
  石頭城福德廟建立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70餘年,原土地公廟建於石頭城庄內,為茅草屋搭建而成,由於福德正神庇佑萬民,庄內信徒與日俱增。因此歷經數次重建,由原來的茅草屋,翻修為石頭基底土埆壁加上紅瓦,再翻修為磚牆。一直到1990(民國79)年才在現址重建。每年農曆2月初2是土地公生,所以石頭城信眾會在2月初1時舉行請媽祖的活動,2月初2則會請來歌仔戲團表演為土地公祝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阿菜仔的秧銚—換工













行健社區 阿菜仔的秧銚—換工
  阿菜仔是個傳統的家庭主婦,一直過著「男主外、女主內」的農家生活,孰料於39歲那年,丈夫突然病逝,又須扶養7名年幼子女嗷嗷待哺,讓她不知如何面對未來,所幸當時農村盛行「換工」,從插秧到收割各項田間工作都可以相互幫忙,折抵工數後再計算差額工錢。翌年春天熱心的鄰居即鼓勵她帶著丈夫留下的「秧銚」,加入插秧的換工行列,由於她勤勞認真的個性,不但成為銚秧高手,也樣樣農事都能與人換工,且每年結算都有剩工,增加收入維持家計。早期農村的換工,確實是體現農民互助合作的優良傳統!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耆老的兒時記趣—陀螺













行健社區 耆老的兒時記趣—陀螺
  行健社區早期雜木叢生,耆老們幼時常取烏樹、樟樹、狗屎芭樂等樹幹,作為陀螺的素材,再用柴刀切削加工製成陀螺,稱為「陀螺」,完成後耆老們會聚在一起,找個較平整堅硬的泥地玩「釘陀螺」的遊戲,一邊玩還會一邊念著有趣的童詩:『樟仔敖嚎((聲響最大)、仔敖走(最會轉)、芭樂仔尚硬釘死狗。』,耆老們每次聚集談到陀螺的往事,都會不約而同的唸出童詩,個個笑得合不攏嘴。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凝聚共識—共工植樹













行健社區 凝聚共識—共工植樹
  過去行健社區的主要道路是條蜿蜒的石頭路,一段時日就會出現坑洞,每年鄉公所會運來「天然級配」,要村長發動村民們攜帶工具,來從事義務性質的「做公工」,以人工來填平路面,讓道路恢復平整,雖然辛苦卻讓住民增加互動機會。隨著經濟發展,社區經過農地重劃,道路寬廣又筆直,但住民之間的情感卻愈來愈疏離。2004(民國93)年起由人文工作寮與社區發展協會辦理「居民共工植樹」活動,讓住民重拾過去的美好記憶,再次凝聚社區情感意識,主動參與環境綠美化與社群關係發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無厝頂的石頭厝—說無奈













行健社區 無厝頂的石頭厝—說無奈
  阿茂公是一個流動的補齒師,收入一直不穩定,年老在行健社區落戶後,原本只搭建二間的石頭及木造的房子,除了客廳及臥室外沒有廚房,後來他的養女長大後,到台北工作賺錢,每月固定寄錢回來貼補家用,阿茂公夫婦倆省吃儉用計畫加蓋一間廚房,於是請了行健社區二個技術最好的砌石師父生毛叔與金土叔,來蓋這間石頭瓦厝當廚房及衛浴間,當砌好牆準備上樑時,熟料他的養女生了一場病,無力再寄錢回來,於是留下這間無厝頂的石頭厝。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150歲的超級志工—林清堅夫婦













行健社區 150歲的超級志工—林清堅夫婦
  行健村人口稀少,村民均以務農為生居多,且上下村落各有屬於聚落的信仰中心,因此廟宇大都無經費聘請廟公。位於石頭城的土地公廟多年來均由林清堅(生於1935(昭和10)年)及吳美女(生於1938(昭和13)年)夫婦倆擔任志工,每日清晨四點多就到土地公廟從事打掃、擦拭等清潔工作,即使颱風剛過,夫婦倆也不畏風雨立即趕到土地公廟打掃環境,把廟照顧的比自己的家還乾淨明亮,所以當地人都對他們「足感心」,並稱夫婦倆為150歲的超級志工。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難得一見的水利工程—倒虹吸工













行健社區 難得一見的水利工程—倒虹吸工
  萬富渠橫向通過行健溪時,施作了倒虹式地下涵管,使萬富渠水道穿過行健溪底下,利用涵管兩端位差產生虹吸原理(大氣壓力),以及圳渠與地下涵管斷面積不同、流速不同的喉管原理,來維持水量及流速,供應下游的農田灌溉水源。因為原本流速緩慢的圳水,在涵管進出水口變成快速流動,會產生嚇人的聲響,令人生畏不敢靠近。社區住民蕭英俊先生,小時候因惹怒父親遭追打,情急跳入倒虹吸工嚇壞了父親,還好僅喝幾口水而平安無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古老的服務業—牽豬哥













行健社區 古老的服務業—牽豬哥
  早期農村會把養豬當成副業,所以家家戶戶幾乎都可以看到豬稠,豬仔養大就賣給豬砧,除了家裡會有豬油豬肉,也增加一筆額外的收入,因此專為母豬配種的行業就誕生了。過去農村小路上經常可以看到牽豬哥的人,趕著他的豬哥兄要去配種的景像,民間也為這個服務業創作了許多傳神的四句聯仔,如「身穿一領黑袈裟,搬山過嶺去找妻,人講伊是去七,伊講伊是趁錢飼頭家。」有關牽豬哥種種趣事,至今依舊是老一輩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截流灌溉—萬富渠首工













行健社區 截流灌溉—萬富渠首工
  安農溪為了供給行健社區及下游的農田灌溉與民生用水,於1959(民國48)年設置了萬富圳渠首座水利工程,故稱為「首工」,利用水閘門將安農溪的水截流引入萬富渠,首工的功能為調節水量,洪水時則能洩洪,枯水期時能分區供水。過去水閘門為手動控制,控制的搖輪由水利會保管,一般人無法取得,如急需用水時,常會用手去轉動制動器的齒盤,許多人因操作不慎將大姆指絞進齒輪中受傷,在社區如遇到大姆指變形扁平的住民,大概都曾做過「偷絞水」的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蒜花卡好種—氣生鱗莖













行健社區 蒜花卡好種—氣生鱗莖
  台灣青蒜的品種有二十幾種,一般人講到蒜就會想到西部,雖然其產量最大,但青蒜品質不及三星鄉,而行健社區的蒜農沈福智先生,在偶然的機會與農業試驗所人員探討如何發展台灣的健康種苗議題,經沈先生不斷尋找相關文獻資料後,發現蒜花也可以當蒜種,學名叫氣生鱗莖的蒜花,經田間試驗結果有抗病力較強、生長較旺盛等優點,之後農業部門決定以三星品種做為主力,並以採收蒜花做為種苗的方式,來繁殖台灣最優良的青蒜品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