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大隱社區-田庄之脈——大光明圳













大隱社區 田庄之脈——大光明圳
大光明圳源自安農溪上游之三星柑仔坑附近,建於日治時期昭和16年(1941年),工程艱辛,沿線以涵洞貫穿山頭數公里,台灣光復後,1949年完工供水,而水圳的涵洞出口就位於本社區南側蚊仔坑,灌溉範圍包含大隱、得安、鹿埔等地。
本圳為社區的產業帶來重大改變,因本圳的建造,使得原本雜石林立的河床地有了足夠的水源,讓旱地轉為良田,農業豐饒,呈現出新的農村風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田庄之脈——埔林圳













大隱社區 田庄之脈——埔林圳
埔林圳源自安農溪張公圍進水口,於1958年建造,水流順暢,灌溉範圍包含大隱、柯林、廣興、廣安等村。早期是社區兒童戲水、抓魚、摸蜆的遊樂之地,而社區約有三分之一的農田在其灌溉區內。
1998年宜蘭農田水利會又重新整治規劃為水利美化示範區,沿線種植大量花卉並施設人行步道,加上欒樹橚橚,風景美不勝收,現已成為休閒散步的好所在。
尤其在圳路的中途更搭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水車造景,巨大的木輪在水圳中隨著流水的推力,緩慢運轉不輟,就如象徵著我國農業從古至今綿延不斷、川流不息,更為這條充滿生命力的圳路,增添一份懷舊的親切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農曆七月拜堤防













大隱社區 農曆七月拜堤防
每年農曆七月,大家都會祭拜好兄弟,不過大隱社區的婦女就是多了一份工作,要去拜堤防。因為羅東溪早期的堤防是用砌石及蛇龍工法施作,比較不牢固,經常潰堤,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受到很大威脅。因此每年七月,社區婦女就會挑個好天氣的黃昏時刻,左鄰右舍相約把晚上準備要吃的飯菜用竹籃挑到堤防源頭祭拜好兄弟,希望好兄弟能保佑,在洪水來臨時能把洪水引導到溪床中間,不要沖斷堤防。這種習俗呈現出當時居民生活的恐懼與無奈。
近些年來羅東溪在河川局大力的整治下,現在己經非常牢固,並在河堤上栽植綠美化,成為社區居散步休閒的好場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走吧!來大隱庄腳做客













大隱社區 走吧!來大隱庄腳做客
大隱社區北側以安農溪與大義、行健兩村為鄰,日治時期,日本人為設水力發電廠,由蘭陽溪上游截流引水入清水發電廠,經九芎湖沉沙,再提供天送埤蘭陽發電廠,發電後之『尾水道』段,叫做『電火溪』,於1978年改稱安農溪。
泛舟路線由本鄉天山村下湖橋經大隱至大洲分洪堰,計12公里;大約須2小時行程,安農溪河道有狹窄亦有寬廣,變化多端溪流湍急、刺激又驚險,緩流礫灘、阡陌綠野;山花密道及鄉間人家,會因季節變化而呈現多樣化的特色,恰如俗云的『噶瑪蘭多雨水、叭哩沙好山水』。
享受安農溪泛舟之樂後,別忘了到大隱社區來做客,這裡有美麗的田園景觀、豐富的農特產,還有讓你玩個痛快的廣闊湧泉戲水區,真誠期待你們來踏訪。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追憶羅天公路尤加利樹













大隱社區 追憶羅天公路尤加利樹
羅天公路(台七丙省道羅東至三星)是社區主要聯外道路,闢建於西元1915年至西元1916年完工,全長12.2公里,路寬10公尺,公路兩旁種植尤加利樹,高大且筆直茂密,車子行駛其間非常的賞心悅目。復於1991年間分段實施道路拓寬工作,沿途茂密的尤加利樹遭砍除改植茄冬樹,葉子較大但是還不成氣候,要像以前的尤加利大道,可能要等很久。
僅存保留的一棵尤加利樹,從廣興大橋西側移植到三星橋附近公路旁,至今仍然綠意盎然,可以想像如果當初沒有拓寬砍除,現在可能是一條美麗的綠色隧道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只見張公圍,不見張公神像













大隱社區 只見張公圍,不見張公神像
張公圍位於社區西側大隱派出所附近,現在警用靶場位置,是早期社區裡的一個小型聚落。
據社區耆老說道,早期這裡有十數戶人家,其中有一戶謝姓居民家中供奉一尊張公神像,經常提供附近居民祈福,問事,十分靈驗,因此這個聚落就因張公而得名,在民國元年間,因山洪爆發,聚落的房子被沖毀,而張公神像也因此被沖走,後來聽說張公神像流到員山鄉七賢村(早期屬三星鄉)之後被當地居民發現,帶回供奉而發展成七賢社區裡的張公廟。
張公圍聚落在謝家子孫向外發展,遷離之後就沒有人再供奉張公了,形成現在空有張公圍地名,卻不見張公的遺憾。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歡鑼喜鼓慶廟典













大隱社區 歡鑼喜鼓慶廟典
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五日,是大隱昭靈宮所供奉開漳聖王的壽誕,社區民眾提著豐厚的供品,絡繹不絕地來祝壽,白天鑼鼓喧鬧、鳴炮不停,魁梧的大神尪風神的繞境;夜晚的天空不輸給白天的熱鬧,沖天的煙火,點亮了黑暗,燦爛奪目,施放天燈更吸引無數居民參與,紛紛把對天的祈望、對人的祝福,寫在天燈上,連鄉長也題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希望在這重要的日子,把每個人心中的所願,隨著冉冉上升的天燈傳到神明那兒,抬頭仰望越飛越遠的天燈,大家忍不住要高聲歡呼——乎伊「旺」啦!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上將水梨沁心涼













大隱社區 上將水梨沁心涼
大隱水梨是三星上將梨的主要產銷地之一,採用橫山梨果樹當砧木,將經濟價值較高的梨山新興梨花苞,利用高接技術轉接在橫山梨樹枝上,由於開花期為宜蘭雨季,果農們設計專用的小雨傘,小心呵護花苞,遠遠望去,一片傘海,像是穿著白衣裳的花孃,等待來日蛻變成豐盈的果實。
「上將梨」經套袋保護後果實沒有斑點,亦未受農藥污染,而且核小皮薄,汁多肉盈、口感清脆,甜度在十二度至十四度之間,風味極佳,嚐過的人都讚不絕口,吃了還想再吃。上市的時序為豐水品種,接而新興、黃金等。暑期遊大隱可採摘、品嚐汁水淋漓的時令鮮果,真是喔依希ㄋ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腦寮坑口的大埔湖













大隱社區 腦寮坑口的大埔湖
大埔湖位於本社區的西南側的腦寮坑口,有草湖山環抱著,聽老一輩說早期這裡湖水很清澈,風景優美純樸,分成崁頂湖和崁腳湖兩個部分,以前是大埔圍跟張公圍聚落居民的主要用水來源,也是大埔磚窯燒磚取土的地方,在其間有種植茭白筍,也曾放養過鵝和鴨,可以想見農村生活的悠閒,後來隨著腦寮坑泉水日漸減少,逐步乾枯並縮小,已不適合以往的種植與利用,現在已經被開墾成為水稻的農田,別有一番鄉村景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風格獨具的農舍













大隱社區 風格獨具的農舍
「我愛鄉村,鄉村風景好」,這是小時候的兒歌,依舊有綠油油的稻田,也有白鷺鷥的蹤影,更少不了農家好,可現今卻已不是一條龍、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傳統房舍,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風格獨具的農舍,散落在田野間。
大部份的農舍是由本地人改建的,只為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而且早期的房舍也已不堪居住,更何況子孫開枝散葉,建造更適合的房子也是合情合理的 ;至於少數有些外來購地建屋者,嚮往的也是鄉村的好山好水,社區由農村型態轉變成休閒居所,帶來的只是景觀改變而已,三不五時還是東家長、西家短的串串門子,互相討論誰家的農舍最漂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