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大隱社區-進、出廟口的牌樓記事













大隱社區 進、出廟口的牌樓記事
羅天公路與宜46線道路交叉口,也是玉尊宮的進廟口,早期此處建有一座非常華麗的牌樓,上面題有玉尊宮三大字,引導外地香客上山膜拜,漸漸地「進廟囗」成為這裡的地名。
早期進廟四週都是稻田,牌樓矗立在此相當醒目,經過這邊的人都會多看它一眼,因此成了社區的地標,也成了此拍照留念的好背景。
近些年來隨著玉尊宮香客的增加,為了方便疏導交通,又在張公圍附近開闢一條新路上山,新的路口也新建造一座牌樓,原來的舊牌樓變成了下山的出廟口,因此地名也順其自然的又改成「出廟口」了。而美麗的舊牌樓也在數年前為配合道路拓寬而被拆除,使「進廟口」這個地名漸漸被遺忘。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百年相思百年情













大隱社區 百年相思百年情
位於羅東溪阿里史堤防及小南澳堤防交接處,矗立著幾棵老相思樹。早在日治時期,1929年間,日人築堤治洪開始,就在此地種植數公頃的相思樹林,做為潰堤時搶修堤防的主要材料,經多次砍伐後,已所剩無幾,往日茂密的林相早已不復見,被擺放溪底的消波塊取代了功能,殘餘的相思、殘餘的情,往昔在樹下嬉戲、放牛的景象,留存在老一輩的記憶中,期望能夠再續相思林、情牽百年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可歌可泣的雙義人碑













大隱社區 可歌可泣的雙義人碑
雙義人碑立於社區的東北側、廣興大橋的西邊的堤防上。1974年10月的颱風帶來了大量的豪雨,使得羅東溪水位暴漲,堤防告急,結果阿里史堤防承受不住而崩潰,造成八十多公尺長的缺口,附近居民聞警搶救,其中大隱村民陳仁開、蔡金水率先投入,不幸的是,大水無情,沖走了兩條寶貴的生命。
「大義浩然」四個大字,提醒我們天災的可怕,也紀念義勇的先人抗洪犧牲的事蹟,每當經過此碑時,心中不禁遙想,還有多少人記得這裡曾經發生的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保健志工與健康新社區













大隱社區 保健志工與健康新社區
大隱社區有一支為社區居民健康把關的美麗隊伍,那就是「大隱社區保健志工」,現有二十多名的成員,在社區設立了六個定點量血壓站,提醒居民注意並控制血壓的穩定,不要忽略量血壓的重要性;也持續推行「三合一健檢」、「健康新煮張」、「兒童體適能」等活動,在去年 SARS疫情蔓延時,更配合擔任防疫關懷員,真的是老的、少的、小的通通都關懷到了;還參加很多相關的健康新知課程,三不五時的充一下電,隨時隨地為可愛的在地居民提供諮詢及健康新概念,而且個個都是年輕又活力十足的媽媽們,在工作和持家之餘,還可以付出心力加入保健志工的行列,請大家掌聲鼓勵、鼓勵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文化基石——大隱國民小學













大隱社區 文化基石——大隱國民小學
大隱國民小學源自1945年,由社區居民陳番薯先生提供私人房舍,設置二萬五小學分離教室,提供社區兒童求學。1947年,政府在現今校址興建教室四間成立二萬五小學大隱分校,1948年增建教室二間共有六間教室,經報準成立大隱國民小學,首任校長為朱源茂老師,而學校的教室也隨著社會的繁榮不斷的在增建改變,現已成為一所設備完善的現代化小學。
社區老一輩的居民告訴我們,由於早期社區內沒有學校,他們必須冒著危險渡過電火溪,步行到數公里外的三星或二萬五小學就讀,過程艱辛,與現今的求學環境不能相比,更希望現代的學子能珍惜這良好的環境,用心學習。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社區巡邏隊













大隱社區 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社區巡邏隊
大隱社區巡邏隊是全國第一支社區自組,全年無休的巡邏隊,成立於1993.1.15、由社區青年所組成,共有隊員七十人,以社區活動中心做為值勤中心,在社區各個角落設置巡邏箱24處,於夜間使用自已車輛輪班巡邏,維護社區安寧成果良好,於1993年接受臺灣省政府考核得到(乙區優等)之良好成績。
社區巡邏隊平時執行巡邏之外還多次協助警方打擊犯罪,如搶劫、偷竊等,並在各類形的活動中維護交通工作,也多次協助鄉內居民尋找迷失老人及溺水事件等,因此廣受居民肯定。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柑仔園的土地公廟













大隱社區 柑仔園的土地公廟
柑仔園位於本社區東北側的安農溪畔,水源充足、產業豐富,是早期人口聚集地之一,原本此地並無任何廟宇,而是一位農夫林阿樹先生在耕作農田時,發現一顆神似土地公的石頭,把石頭帶回家並興起奉供的念頭,與附近的居民研商之後,展開建廟供奉的事宜,合力完成之後,把石頭請入拈香祭拜,從此柑仔園有了自己的土地廟。
因誠心敬奉而神蹟不斷,真的是「有拜有保庇」,信徒也多了起來,歷經多次擴建,已有不小的規模,或許外觀跟一般的土地公廟沒什麼兩樣,但是多了一份石頭傳奇。但這傳奇中的缺憾是原本被供奉的石頭神像,在數年前被不肖之人盜走,已不知流落何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大家來拜天公——草湖玉尊宮













大隱社區 大家來拜天公——草湖玉尊宮
玉尊宮位於大隱(三星鄉)、大進(冬山鄉)兩村間的草湖山麓、奉祀玉皇大帝(俗稱天公),在民間信仰中是至高無上的天神。
玉尊宮起源於1940年,正值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信士黃添丁住三星廣州仔(現屬行健村),為祈神庇佑而興起共組神明會,雕塑天公神像供居民膜拜,後因信徒逐年增加,引起日本人注意而常遭取締(當時日本人不允許本土宗教信仰),因此1945年遷移至現在廟址。
數十年來,本社區都有大批居民參與廟方義工及誦經團,每逢過年或正月初九天公壽誕之日,社區居民都會上山拜拜,而廟方經常辦理濟助貧苦及獎助學活動,亦廣受社會各界好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甜桃酸李憶寒冬













大隱社區 甜桃酸李憶寒冬
有一句俗語「三月三,桃仔、李仔雙頭擔」,形容三、四月間桃、李的盛產時節,採收繁忙景象。
本社區因位於大元山群巒的北側,冬季山頭降雪,把冰冷的空氣帶入本社區,剛好適合種植像桃、李這種屬於寒帶的水果,每逢冬末春初,田園花花海茫茫,等到農曆的三、四月,就有結實累累的桃、李掛在枝頭上,讓人垂涎三尺。可是好景不常,近十幾年來隨著大元山檜木林的消失,導致山上的氣溫驟變,已沒有暟暟白雪,也不再吹送寒冷的空氣,漸漸的本社區的李樹只會開花不會結果,因而被淘汰;桃樹因適應力較強,至今還有人種稙;而遺留在牆腳邊老李樹,似乎還在等待著來春能夠再現李子滿枝頭的光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樟腦樹與木馬車













大隱社區 樟腦樹與木馬車
本社區境內的山頭上早期有著大量的樟腦樹林,聽前輩們說,林間有山羌、水鹿等動物,夜間還會跑到平地來嬉戲呢。
由於樟腦樹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其樹幹蒸餾出來的樟腦油可加工做塑膠、藥品、香料等。因此在1946年間,政府開放商人在社區西南側山谷架設蒸餾廠(腦寮),大量砍伐週邊山區的樟腦樹,利用流籠及木馬(用木材製成沒有輪子的運木工具)運到山谷提煉樟腦油,且由政府全數收購民間不得私賣(腦寮坑的地名也因此而來)。
在短短數年間山頭上的樟腦樹全砍光,林相完全破壞,社區的居民也因此飽受水患之苦。幸好近些年來政府大力復育森林,林相才又恢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