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光武社區-石橋頭福德廟













光武社區 石橋頭福德廟
本廟供奉的主神,為開蘭『福德正神』,一說吳沙開蘭以前已經為在地墾民供奉,一說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公率民進入宜蘭開墾時,福德正神偕行,其中那尊福德正神金身,即為本廟的開基神。
開墾先祖決議在武暖莊的通蘭古道(宜蘭到礁溪)旁,武暖石板橋的東北邊,面向武暖大港水頭,建廟奉祀。
本廟原為石造,廟小僅容蹲身參拜,無法入內。經過數次改建整修,於1993年完成目前規模。唯確實起建年代已不可考,但廟前石板橋依其立之『重修石橋捐題碑』所載,係清光緒17年(1891年)所立。據說,本廟創建年代早於此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光武社區-火金仔伯













光武社區 火金仔伯
自少年到甲老
無管年歲有外老
風雨有外大
佇社區丌(ㄟ)各角頭
攏會看到伊的形影
講到好性地
就想到伊
哪未講到熱心公益
嘛是伊
伊就是咱庄頭丌守護神—-火金仔伯
17年次丌伊
看起來是毋是真少年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光武社區-榕樹下













光武社區 榕樹下
佇大樹腳
風微微呀吹丌(ㄟ)時
就會有一群老大人、作田人
相招來到樹仔腳
姻佇遐(他們在那裡)
泡茶、行棋、講天、講地
講鱟瓢、講飯篩
講佮嘴角全波、你一句、我一句
確講嘛講未完
實在是真正趣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光武社區-農村古厝巡禮













光武社區 農村古厝巡禮
武暖已進步為現代農村,但仍保有許多古式農舍建築,而這些懷古的建築紀錄著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如屋簷下放置的農具及大灶燃料木材、稻草等,直接外露的紅磚或敷有水泥的外牆上,留有許多農村樸素辛勤的痕跡。
紅磚瓦的吟簷腳曾是麻雀、燕子築巢的最佳選擇,在大家庭下的小窩也可免遭風吹雨打,同享溫暖的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光武社區-武暖聞人-武舉人胡文成













光武社區 武暖聞人-武舉人胡文成
胡舉人捷登字文成,四圍堡武暖人(光武村),先世務農,少時習文,應童子試時,以臂力過人,既考文秀才,亦考武秀才。而取錄武生後,乃棄文就武,清同治9年(1870年)中試庚午科福建鄉試第26名武舉人。
同治13年(1874年)蒙左宗棠保薦,隨左宮保西征,平陜西甘回亂,亂平反閩,未幾病逝。公有一子不幸遭雷殛,歿於三抱竹,嗣以族姪炎璜過繼之,本支人丁不旺,生前文物,家譜史料,武魁大匾,已不復存,都已散佚,今僅存旗竿夾石一對而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光武社區-武暖古蹟-石板橋官道













光武社區 武暖古蹟-石板橋官道
照過來!照過來!如果你來到宜蘭一定要來走訪名勝古蹟喔!
說到古蹟就會想到武暖的石板橋官道,它在清光緒17年(1891年)以前是由刺竹所搭建而成的竹橋,也是武暖港唯一的一個碼頭。於1891年重新改建,整座橋都是從中國過來的帆船所載的壓艙石板打造而成的,你可別小看它喔!它可是古時候要去宜蘭及台北的唯一官道。
當然要建一座橋可需要很多錢,有一些善心人士捐了一些錢,來建造這座橋。橋頭就有一座石碑(重修石橋捐題背碑),上面就刻著這些善心人士的大名耶!
猜猜看左下圖石碑上的凹槽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是村民不知,把它當成磨刀石造成的。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光武社區-武暖仔港













光武社區 武暖仔港
昔日武暖仔港可由烏石港以鴨母船直通,而武暖石板橋〈正名:四圍橋〉的建材石板條即是當初由烏石港運送而來留下的證物。
這條大港留有許多武暖人童年的回憶,記得童年的暑假總是繞著蜿蜒像一條蛇的河岸,抓大管仔蝦、小草蝦、三斑、毛蟹、土虱魚、鯰魚、鯽魚、鯉魚(大魚)、鱸鰻、摸蜆仔、游泳。
河邊的故事林林種種,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現在每每經過河邊總會依稀聽見孩提時的笑聲縈繞河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光武社區-武暖丌(ㄟ)故事













光武社區 武暖丌(ㄟ)故事
佇日本時代
阮丌名叫武暖仔埔

佇光復了後
阮丌名叫做—-光武村

阮無倚山
所以無水漒、無山坑仔、無山產

嘛無靠海
所以無海埔、無竹排仔、無海產
毋擱阮有—–
三間公廟仔佮神龜
石板橋佮胡舉人
柑仔密佮稻仔
大海尪佮軍艦
亦擱有那條界線
毋管伊是光武村亦是武暖仔埔
阮大家攏介意住佇遮
因為伊就是阮丌庄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長壽路的傳奇













大隱社區 長壽路的傳奇
位於本社區柑仔園土地公廟前的南北四路,是前往土地公廟的主要道路,所以早期的居民稱之為「土地公仔路」,現今兩旁種有台灣欒樹,也是本社區的重點綠化路線之一。
不知是土地公的保佑?還是住在這裡的居民知足常樂?生活在此路上的人都非常的長壽,八、九十歲的人不稀奇,依然健步如飛,讓人嘖嘖稱奇!因此也另取「長壽路」之名,可以讓人望文生意,走在長壽路上,可看見一座重新翻修的古厝,傳統的農舍樣式,種的是樹籬、竹圍,門前廣大的稻埕,是以前秋收晒穀的好地方,也是兒童嬉戲的安全場所,少了水泥牆的阻擋,讓人更想親近大自然的農村生活。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隱社區-社區環保小尖兵













大隱社區 社區環保小尖兵
本社區真正落實「維護環境、人人有責」,有一群熱心的居民,組成環保義工隊,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進行社區清潔和資源回收的工作,促使垃圾減量及再利用,清掃樹木的落葉、割路旁的雜草以保持道路之整潔、撿拾水溝的垃圾以防堵塞。
在假日時,可看見這群小尖兵犧牲休息,每一位都盡心投入,為了使自己所居住的環境更好,也帶給社區乾淨的生活空間,如果問他們辛不辛苦?他們會笑咪咪的回答:歡喜做、甘願受。也因此受到社區民眾的認同,陸續加入這環保義工團隊中,現在已有將近七十人了,相信在未來以及我們的下一代會更珍惜、愛護環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