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東安社區-藝穗節踩街













東安社區 藝穗節踩街
夏夜,社區的民眾,盡情的打扮,賣力的演出。將封存的記憶於藝穗節中瀟灑的展現。老師傅帶領壯年人重演昔日工廠內搬運原木的情形,婦女老弱以人力拖拉「犁阿卡」收集薪材販賣或自家炊煮使用的情景,以鋸木產業文物及傳統工作模式描述東安社區舊有風貌。齊力吆喝聲,熱烈又真實的感情在仲夏的晚風中迴盪。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生動活潑的日語班













東安社區 生動活潑的日語班
朗朗的讀書聲,老師婉約的日語問候,在輕鬆的笑聲中學習日語的生活會話,學員的收獲良多,進步神速,課堂間學員互以日語問候,讓人誤為身處日本街頭。老師精心設計的舞台劇詼諧幽默,課程精義融入其中,學員不僅能於表演中學習,更能學以致用於生活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傳統音域的傳承













東安社區 傳統音域的傳承
悠悠的旋律融在夜風中,柔柔的打探著你的思緒,二胡幽雅的弦音讓你擁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就算在弦音漸遠時,思緒還是久久未平。
咚咚震響的鑼鼓聲,懾人憾天的氣勢,挑動著在場者神經,鈸的彩帶在空中翻揚,大鼓大鑼震出一圈又一圈的音波,掛在每個人臉上的是自信的笑容及耀眼的汗珠。
東安社區自傳統農業社會邁向都市型社區,一些連繫老文化舊感情的活動逐漸消失,地方的熱心耆老及有心少年逗陣來保存廟埕的文化。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耆老如寶——松柏長壽萬事好













東安社區 耆老如寶——松柏長壽萬事好
老者在社區的角色,就像是一本老相簿及留聲機,在一個炎熱的午后,在廟堂的門後,啜飲茶香之餘,聽他娓娓道來少年的荒唐及封存的記憶。臉上的風霜,語末的嘆息,道盡光陰荏苒的無情,世代交替下的無奈。然而,屬於全社區共同的珍貴記憶就這樣留傳下來。
左邊照片中為社區具代表性的兩位耆老
許宗賢:75歲,本社區創會及第四屆理事長,羅東鎮仕紳,經營鋸木工廠。(左上圖)
林天生:73歲,本社區第二、三屆理事長,社區德高望重者,公職退休。(左下圖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婦女撐起東安半邊天













東安社區 婦女撐起東安半邊天
本社區的婦女鄉親,自古即保有勤儉賢淑的優良生活方式。1994年12月成立「社區婦女會親善會」將抽象性之「媽媽教室」改為具體性之常態組織,使社區婦女更加團結和諧。近來更積極參與文化傳承及社區整體營造。媽媽教室用心開辦日語研習班、中國結藝班、土風舞、家政班,教育婦女學習各式第二專長及提昇生活品質。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鐵漢熱情——東安守望相助隊













東安社區 鐵漢熱情——東安守望相助隊
成立於1998年8月11日,隊本部之下又分巡守隊、消防隊及救護隊,計有85名隊員,除了執行社區內夜間巡邏,協助治安機關維護治安。維護社區交通安全、傷患急救、災害搶救工作之外,消防隊更有滅火制先,強化消防能力的功能。平時更定期演練,落實技能,以確保任務執行,維護居民安全。
本社區因木材工業鼎盛,開發較早,住戶密集,巷道狹窄,且都是數十年之老舊木造房屋,一有火災皆災情慘重。故於1989年由時任理事長之許宗賢主倡成立社區義勇消防隊,平日勤於訓練,期發揮「近距離、動簡便」之優勢,在第一時間抵達火場成功撲滅火源,保障社區居民身家財產的安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社區發展協會簡介













東安社區 社區發展協會簡介
東安社區發展協會於1993年5月20日完成立案,由許宗賢先生發起籌組成立,並任第一任理事長帶領展開社區工作。10年來在社區先驅以及現任理事長莊坤池先生齊力奉獻之下,社區營造的意識已漸漸獲得居民的認同。
協會轄下單位計有婦女親善會主辦的土風舞班、歌唱班、家政班、日語班、中國結班等。守望相助隊的巡守隊、消防隊、救護隊。長壽俱樂部、國樂二胡班、龍舟隊、文化志工隊。協力單位還有環保義工第七小隊、東安保健志工小組、農會家政班、大鑼鼓隊,一起為東安社區總體營造齊力打拼。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豐富的社團資源













東安社區 豐富的社團資源
本社區資源豐富,除了公民館之外,羅東獅子會、扶輪社、蘭陽救援協會等社會福利機構設置於社區內,平日即互相支援配合,舉辦各類社會福利活動、講座研習,充分統籌社區資源,做好服務居民,教育居民的工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記憶中的老鼠病院













東安社區 記憶中的老鼠病院
在老一輩的記憶中,天祥路底有一間「老鼠病院」,那是日據時代為了隔離鼠疫、霍亂、傷寒等無藥可治病人的專門醫院。據說每天都有人病死。當時不僅老鼠病院,就連染病的民家都需用草繩圍起來隔離,警告一般民眾不可接近,圍草繩成為一種恐怖、死亡的預兆,老鼠病院自日據時代建立直到光復,政府來台接收後有短時間暫充來台部隊後勤儲存油料庫,至1952年登記予羅東鎮公所所有,總面積約15公畝。自此空間閒置雜草叢生樑柱腐朽,一幅廢墟景象,加上旁邊有一家棺木製造廠,將成品放置病房內,後來竟成了人們口中繪聲繪影的鬼屋。如今已經重建成高樓住宅,而此記憶也漸漸被塵封起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