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東安社區-精雕細琢、藝術極品 東安社區 精雕細琢、藝術極品 數百年前,先民的雙手將一片片荒蕪開墾成良田。今天,平淡無奇的木材,透過藝師靈巧的雙手,流暢的構思,在一顆「執著」的心下融合,一刀一槌,精雕細琢,賦予它令人讚嘆的生命。白瑞廷,木藝大師,1955年出生,18歲開始學習木藝,雕刻木欄間板銷往日本。隨著經驗的累積,開始往木藝創作鑽研。作品有陳列於宜蘭縣政中心的蘭陽八景木雕、羅東藝穗節大象棋、東安社區的台灣最大圓板凳,在2001年多明尼加總統來訪時,縣府委託白先生設計一只能盛裝10萬顆檜木種子的檜木盒,並雕上宜蘭縣縣花–蘭花圖案,贈送該國,代表全縣友好之意,並以此盒入選為宜蘭觀光紀念品,作品古風純樸,意境韻並存,廣為機關名人收存。右上圖為白瑞廷(右)1997年於工作室與楊英風(左)大師合影。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大小板凳等你上座 東安社區 大小板凳等你上座 鋸木業的鼎盛,造就木匠藝師人口的就業市場,但也因林木資源的枯竭,壓縮了木藝匠師的生存空間。結合社區內鋸木場資源,召募老藝師重回作業場所,挑戰個人記錄,考驗畢生功力,創作超大板凳、吐水葫蘆。研發適應時代潮流的產物,增加就業人口,使得社區經營得以永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傳統好手藝、薪傳老匠師 東安社區 傳統好手藝、薪傳老匠師 黃澄澄的燈光,為木材及臉孔染上一層厚實的色澤,空氣中充滿著檜木的芬多精氣味,快速旋轉的木塊,在老師傅指端的利鋒相會下,藝術又富生命的「車枳仔」一件件的完成。陳家兩兄弟,車枳間的大師級人物,哥哥清壹師,1943年生,專攻中小精品,弟弟清賢師,1949年生,居小竟喜歡挑戰大型創作,兩人出生冬山鄉廣興,父親陳旺枝老先生開設木工廠聘請木工師傅多人經營木屐、車枳仔等項目,兄弟倆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技術至今均有四十年的資歷,後因社會需求而各自發展出自已的特色,作品質感細緻,創意天成,功力已達爐火純青。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吃飯的傢係——老木匠的寶貝 東安社區 吃飯的傢係——老木匠的寶貝 一件件由阿壽師手中接過來的工具,燈光下略帶油滑光面,透露出老師傅的年資及愛護的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電動工具缺少了一份和木匠師融合的感覺,一組組一套套的工具令人目不暇給,在那倚重手工技藝的時代,阿壽師說:「每一件工具都是吃飯的傢係」。文公尺:是做為木匠製作傢俱吉凶尺寸的依據。銅鉛筆:昔時在無自動鉛筆時以銅純手工打造的自動鉛筆。牛角鑽:以水牛角製成的手動鑽孔工具。凸肚刨刀:刨出木材邊溝槽所使用之工具。去角刨刀:刨出木材方角邊槽所使用之工具。溝槽刨刀:刨出木材凹槽使用之工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微笑的木材 東安社區 微笑的木材 生硬的木材,在老師傅的匠心下成為好作品,在老師的巧手下成為一件藝術品。板凳也好、椅頭仔嘛好、大甘樂价小陀螺在周素貞老師手中彩繪滿面的微笑,突破舊式狹隘的創作模式,加入藝術家鮮活變化的標誌,在傳統的社區產業裡,重新梳妝打扮,尋回迷人的第二春。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製材流程參訪景點——新建峰 東安社區 製材流程參訪景點——新建峰 創立於1953年的新建峰木材行,是由羅東鎮士紳許宗賢先生創立,至今已有50年的歷史。許宗賢最初是販賣薪材(俗稱火材),慢慢轉經營鋸木工廠,如今已由第二代接手經營。鋸木工廠目前因台灣禁伐,木材來源大都仰賴加拿大及越南進口,原木大都放在貯木池,除了不易龜裂更方便移動,用天車將原木自貯木池吊到大剖上,開始製材的流程,中間需由有經驗的師傅判斷木材的紋理材絲、有無潛藏的節瘤或劣痕,再裁切出最有經濟價值的製品。許先生體認到自然生態跟森林保育的重要性,相當重視綠美化,加上完整保留製材流程,因此廠區成為學校及社團參訪的產業文化景點。下圖為1953年新建峰木材行的前身。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社區原住民——老榕樹爺爺 東安社區 社區原住民——老榕樹爺爺 社區公園原本是令人怯步的豬隻屠宰場「豬灶」,如今綠草如蔭,花木扶疏,兒童嬉戲情景是經動員居民綠美化的成果,在此印證社區營造的力量。公園內有4棵老榕樹,碩大葉傘,蔭成一片清涼的休息區,樹幹上的樹瘤透露出老樹的悠久,長長的氣根珍藏無數的回憶,樹下的石桌是阿祖的茶桌、棋桌,是大哥哥的書桌,卻是我的遊戲演出舞台,而掛有身份證的榕樹爺爺就是我的忠實觀眾。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豬灶變公園 東安社區 豬灶變公園 社區活動中心後方,月眉圳河道旁綠意盎然的公園,在五十年以前,可是一個人聲喧騰、豬叫連連的屠宰場所(豬灶),清晨二、三點,卡車或「犁阿卡」載來一隻隻的毛豬,屠戶熟練的將豬宰殺放血、下鍋燙毛、剖胸清腹,等獸醫檢疫、管理員在豬皮上蓋完稅章才大功告成。過程中盛豬血、撿豬油、收豬毛作「鬃櫓」是一件件令人感觸良多的回憶。當時宜蘭溫體豬肉口感特好,台北人常坐早班的火車買豬肉回去台北贈送親友。當時豬灶屠宰事業提供約三佰人的就業機會,農家多利用廚餘養豬增加收入,由此可見養豬產業對昔日社會之重要性與甘苦,也是當時台灣農村生活的縮影。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專業幼教的發展 東安社區 專業幼教的發展 教育是百年事業,幼教教育更是特別的重要,在百年名校羅東國小薰陶之下,學風鼎盛,社區內擁有四所優質的幼兒學校孕育出活潑快樂的小朋友,不僅教學品質深獲佔家長肯定,優秀的教師及完善的校區更是社區居民珍貴的資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鎮運紅衫軍——東安之光 東安社區 鎮運紅衫軍——東安之光 社區的大代誌,一年一度的鎮運動會,年年出現的紅衫軍,像紅滾滾的東方之光,總是為大會增添了熱力及朝氣。2002年囊括了大會所有的金牌更是令大家興奮。李德永老師將教育熱情擴展到了社區,社區榮耀成了他的關心事,厝邊隔壁成了他最笨的好學生,慶功宴上他卻是最早醉的人。比賽只是一個手段,最重要的是在動員的過程中,讓大家了解社區的事情必須由社區全體居民去關心參與。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