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拱照社區-拱照地理位置 拱照社區 拱照地理位置 拱照社區位於蘭陽平原西南側,在三星鄉的境內,本村地形主要為平地,居民多以務農為主,主要聚落有「阿里史」、「田心仔」、「大坑」、「大湖」、「槍櫃城」等。往三星市區約5分鐘車程,距離羅東約20分鐘。宜蘭監獄位在境內,主要廟宇為供奉三官大帝的顯微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友善環境的最佳見證—獨角仙 行健社區 友善環境的最佳見證—獨角仙 村裡的廟口是耆老們交換情報的場所,但他們談的不是所謂的八卦消息,而是懷念以前的種種,溪水有多麼清澈、環境有多麼好。由於老一輩對環境的覺醒,開始了社區住民一連串的效應,農民放棄貫行農法,並推行無毒農業,到現今的有機村,如今耆老早期常見的獨角仙由消失至到處可見,每到夜晚或假日便可見到許多遊客慕名而來觀察獨角仙生態,獨角仙成了社區住民友善環境的最佳見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有機村的推手—有六隻 行健社區 有機村的推手—有六隻 從事水稻及大蒜栽培非常用心的沈福智先生,隨時都能掌握農業產銷資訊,了解未來農業發展趨勢,他看到了有機農業的前景,於2009(民國98)年間不厭其煩的拜訪當時的村長張美女士,希望號召社區農民加入有機農業生產的行列。於是張村長逐一鼓勵農民及徵詢意願,終於在2010(民國99)年推動了11公頃的有機水稻栽培面積,隨後在黃瑞生先生不辭勞苦的文書申請作業下,在2010(民國99)年7月23日成立行健有機農產生產合作社,並於12月2日正式啟動「行健社區有機村」的永續發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膾炙人口的總舖師—陳圳長 行健社區 膾炙人口的總舖師—陳圳長 圳長師是社區唯一的總舖師,1931(昭和6)年出生在貧困的農家,其父母不幸在他15歲時雙雙辭世後,便由他肩負起家中煮飯的任務,在勞苦中培養興趣與專長,18歲被大義村紫微宮的廟公陳番公請做義工煮廟會餐點,更增添其烹飪功力。之後便開始接下村里婚喪喜慶辦桌,且不計較酬勞隨便主人包多少,吃過他的料理的人都讚不絕口,退休後每天到福德廟當義工及飼養土雞便宜賣給有需要的人,也免費奉送給經濟困難的人,因為他感念一路走來都有神明保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樂活耆老—張金昌 行健社區 樂活耆老—張金昌 張金昌先生生於1920 (大正9)年,擔任過2屆鄉民代表,曾為十九結城村民爭取鑿公井的補助款,解決長久以來飲用安農溪濁水的困境。他是目前最瞭解村內聚落文史的耆老,為人好客、健談,且不吝於對年輕一輩詳述村內歷史點滴,他更是奉行要活就要動的健康定律,雖已高齡91歲仍每天下田,種植水稻、蔬果自給自足,農閒時則會騎著他的雄獅125重型機車到處欣賞美景,生活過的自在愜意,堪稱行健社區樂活耆老的最佳典範。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防洪的幕後功臣—砌駁師傅 行健社區 防洪的幕後功臣—砌駁師傅 三星鄉位處蘭陽溪的南岸,鄉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需仰賴堤防的保護,堤防過去都是就地取材的砌石構造,在1944(昭和19)年天送埤堤防崩堤後,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復建工作,許多農民在農閒時,都會參與堤防的建造及維護工作。有的學習當砌石師傅,有的用畚箕挑砂石為填方,依個人所挑擔數領牌計酬,俗稱「擔子仔」。因此,訓練了行健村一批的堤防砌石師父,住廣洲仔的張藍安、簡榮松、徐坤漳、游源義、張允恩,十九結的簡竹如、簡清錡、陳春義,石頭城的吳清溪、陳慶陽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古厝風華再現—石頭厝 行健社區 古厝風華再現—石頭厝 40幾年前這間石頭厝是一間『柑仔店』,隨著時代轉變,致房屋荒廢、屋頂塌陷,但以卵石堆砌的牆壁,卻仍然完好如初!現任的屋主覺得此屋深具在地人文意義,極有保留價值,乃維持原有砌石的牆面美感,再運用鋼骨、紅磚、原木及玻璃等材料組合,改善原有石頭厝採光、通風不良等缺點,並以整體生活空間來規劃營造,儘量符合環境生態及生活美學需求,如卵石圍牆、木造洗滌亭及透水路面、栽植小觀音竹竹圍等,讓古老石頭厝風華再現!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泰安宮—國姓爺公 行健社區 泰安宮—國姓爺公 坐落在十九結城的泰安宮約於150年前建廟,最初供奉的是「池府王爺」。在原住民出草的時代,曾有泰雅族人的圍城襲擊,因神明靈驗保佑而未得逞,1934(昭和9)年要翻修廟宇時,以「池府王爺」的名義向政府申請改建,無法同意,只好以「國聖爺」(鄭成功)的名義申請,這才獲得許可,泰安宮每年正月半(上元節)會舉辦請媽祖繞境平安活動,中元節由社區6、7、8鄰信眾輪流,在廟前舉行聯合普渡活動,於6月18日也有信眾辦理「博龜」活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泰安宮的守護者—百年雀榕 行健社區 泰安宮的守護者—百年雀榕 位於十九結城的泰安宮,於1934(昭和9)年進行翻修工程時,先民合力從溪邊移植了一棵雀榕,種在泰安宮的左後方來阻擋颱風、保護廟宇安全,從移植至今已有77年歷史。雀榕樹蔭下是先民閒聊家常的場所,也是耆老們幼時玩耍嬉戲的地方,嘴饞時也會採摘雀榕紅色幼嫩托葉搓鹽當零嘴吃。1969(民國58)年曾在巨樹下留影的幼兒江漢楨先生,如今也早已過了不惑之年,雀榕不僅守護了泰安宮,也陪伴了每一個十九結人的成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行健社區-阿嬤的嫁妝—八腳眠床 行健社區 阿嬤的嫁妝—八腳眠床 這張清末年代作工精細的八腳眠床,是夫家祖母的嫁妝傳承至游阿粉阿嬤,已融入數代人的共同回憶及情感,至今仍保存良好。八腳眠床的名稱由來,主要來自於其床底架有八根腳所組成,阿嬤的八腳眠床是由烏心石木所製,床沿粗厚的直材因長年磨擦的表面,見證了其經歷的歲月,由床裡多格架、外圍四支柱腳及三面圍架雕花的精緻度,不難看出夫家祖母後頭厝(娘家)的經濟情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