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東岳社區-舊舍與新屋













東岳社區 舊舍與新屋
東岳部落早期的房子大多以木頭搭蓋、茅草覆蓋屋頂。曾有兩次大火將全村的房子燒盡,於是族人便學習漢人搭蓋水泥屋。
早期的水泥房子較為低矮,大多面向東面以使光線射入,屋頂多為斜頂以利於雨水自屋頂排出,但空間不及二十坪。
後來生活水準漸高,部分改建為洋房,有的二層、有的三層,空間格局多有不同,但都比舊屋來的寬敞與舒適,少數舊舍幾乎無人居住,高聳的新屋、低矮的舊舍形成很強烈的對比。
還有人利用天然素材來造景,有的利用採擷下來的山蘇或竹子搭成圍籬、有的撿拾東澳灣的石頭砌牆或將之嵌入牆壁,排成具有泰雅風味的一幅圖案。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生命之河—地底湧出的冷泉













東岳社區 生命之河—地底湧出的冷泉
東岳村位於東澳南、北溪間,有一道天然的冷泉從永春站與東澳站間的隧道中湧出,早期部落少數居民利用此泉水養殖香魚,曾經是東澳的經濟特產,後因市場競爭激烈、價格低廉,不符成本之下不再養殖。
因東部鐵路拓寬工程之故,特將泉水引至東澳北溪,水道長約二百公尺,寬約二公尺,成為東岳村避暑勝地,是鮮少人知的世外桃源。在村長率人整理週遭場地,並將水道挖寬後,因水清澈見底,冰涼透頂,不亞於蘇澳冷泉,使得一時間人潮湧入,一傳十、十傳百,讓東岳炎熱的夏季,更增添光彩,南澳鄉公所有意規劃週邊景觀,以提供民眾一處休閒娛樂之場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籃球場、足球場上的青年與孩童













東岳社區 籃球場、足球場上的青年與孩童
足球在東澳國小師長的支持與倡導下,儼然成為全校小朋友的最愛,只要是課餘時間,足球場上是不可能空無一人,有時連村子裡的年輕人、壯年人甚至是外勞朋友,都能感受這股風氣而參與其中,要說東岳村的全民運動單項,當然首推足球囉。
而東澳國小雖然只有一個簡單的籃球全場場地,但是球場上的男女老少,充分展現原住民彈性好、敏捷性高、體力充沛的特性,是最能融入年輕人世界的一條捷徑,從中切磋球技、聯絡感情、強健體魄。
活動中心新完工的場地有加蓋喔!不用擔心下雨天。你若想體會這樣的盛況,每年舉辦的『馬固依盃』籃球賽,等你喔!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野百合與社區的故事













東岳社區 野百合與社區的故事
百合花對原住民魯凱族與噶瑪蘭族的部落,可比神聖之花,重要節慶一定要配戴它,從鹹濕的海岸礁岩地到嚴寒貧瘠的3000多公尺高山,都有它們的蹤跡;東澳地區屬於低海拔,氣候較溫暖,約莫三、四月間,滿山滿谷遍地均是百合花的身影,好不熱鬧。
野百合曾經是村民的經濟來源,在蘇花公路單線通車的時代,東澳是交通要塞,村民就拿盛產的百合花在車流間穿梭叫賣,每一朵都代表著村民的汗水和辛勞。
但自蘇花公路拓寬成為雙線通車後,遊客增多,導致百合花的生態環境遭受人為嚴重的破壞。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附近居民意識到百合花與部落的淵源,希望共同來做好保育,還給百合花一個原來的故鄉風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生命之草——Iyo:金線蓮













東岳社區 生命之草——Iyo:金線蓮
金線蓮,因葉片之主脈及側脈呈銀白色或金色線條而得名,東澳族語稱之Iyo(伊柚),據本村雷萬福先生之研究,可將金線蓮分為:鳥蓮、竹子蓮、絨毛針線蓮三種,喜歡陰涼的地方,有東方「藥王」之稱,和西方嗎啡相媲美,而金線蓮是山雞最愛吃的植物,所以原住民喜歡捕食山雞。
據村民徐阿鳳先生道:60年前常隨長輩至山中採擷,因金線蓮依山壁而生不易摘取,運氣好時約可採收數斤,有時只有一點點,攜回後用火慢慢烤乾,再販賣。通常採擷一斤金線蓮約可烤乾成二兩重,平均每一兩賣兩佰多元,難怪有許多族人紛紛至山中採擷,所以在當時金線蓮也是東岳部落重要的經濟特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綠美化後的美麗街道













東岳社區 綠美化後的美麗街道
社區發展協會與村辦公處積極從事社區綠美化,去年二月份向行政院農委會羅東林區管理處申請台灣山櫻花約50株、山杜鵑近1000株,於社區巷道及東澳北溪內側堤防栽植;身兼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及鄉民代表的曹盛守先生,亦爭取小型補助款用來重新規劃北側堤防,於坡道種植草皮,社區景觀為之煥然一新,提供社區居民早晨健行和傍晚休憩的最佳場所。
村辦公處亦不落人後,每月配合鄉公所清潔隊「社區環境打掃」活動,進行社區掃街等環境清潔工作;近期也配合鄉公所部落環境營造,進行社區街道之花檯工程,期能營造東岳部落好山好水、鳥語花香、群蝶飛舞的景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東岳村沿革













東岳社區 東岳村沿革
東岳村位居東澳溪入海處,三面為東澳嶺、西帽山、太白山所包圍,因盛產Iyo(金線蓮)又稱伊柚。境內有基比亞罕(Tepijaxen)社人及哥各朱(Gogotsu)社人,皆屬馬巴阿拉系統。
相傳清末,基比亞罕社頭目哈泳卡里友(Xayun-Kaletsi)發現大澳溪下游的曠野,遂率社人往山下移居,後又因瘧疾遷居二次,1913年,因受日艦的侵擾,又遷至東岳現址另建一社,日人稱為「下東澳」。
哥各朱社原址在利有亨舊社南方,後因耕地不足,於1913年12月5日,有十一戶59人,由頭目哈泳巴達(Xayun-Pata)率領下山,位於現北迴鐵路永春隧道南口處,日人稱為「上東澳」,至1942年,始併入東澳,後又改稱為東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東安夜色之美













東安社區 東安夜色之美
夜悄悄來臨了,沁人的晚風及萬家燈火和日出的晨曦同樣令人驚艷,無論白天或晚上,無論傳統或創新,東安社區結合土地和居民的智慧,孕育出充滿地方文化氣息的特質,不要嫌東安小,花點時間多尋覓一下,令你喜出望外的收穫就可能出現在下一個轉角處。
有閒嗎?來走走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交通樞杻——東方之珠













東安社區 交通樞杻——東方之珠
1991年後,特二號光榮路(環鎮道路)開通,使南北向交通為之便捷,加上羅東後火車站開始營運,公正東路、站東站闢建完成,北宜高速公路羅東交流道的完工,屆時無論是人員的運輸、物資的發貨轉載,更將便捷迅速,而成為一兼具商業、休憩、旅遊的多功能運輸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安社區-東安製香、萬里傳香













東安社區 東安製香、萬里傳香
木材商業的興盛,也帶動林木加工產業,原木的樹皮剝下曬乾後,可研磨成香末粉而製作香條、香環等。昔時載原木的卡車後,常跟著一群剝材皮的婦女及小孩,是我們小時候深刻的的記憶。而木產品的加工,如製香、雕刻、車枳等都是社區多數人賴以生存的行業。
傳統製香時先將竹材放入黏著劑中浸濕,再攤開放進香末來回與香腳轉動,附著黏劑的部份稱為「香身」,不附著黏劑部份俗稱「香腳」而此道過程叫做「打底」。將大把打過香身展開放入香末中,再以十字型來回圓圈抖動數次,稱為「展香」。品質不合格的香又名「掄香扇」。製作成型的香放入篩器中曬乾再包裝成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