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東岳社區-香菇園













東岳社區 香菇園
香菇是可食用的真菌,用段木栽培,段木可取於柯、栗、櫟樹等樹幹,將木頭鋸成約一公尺長,在段木上打洞後植入香菇菌種於段木內,然後用臘封好,遇到下雨有足夠的水分時,經「倒香菇」〈香菇種植技術〉木頭再扶起的過程,就可以長出香菇。
現代香菇幾乎都是用機器以太空包栽培,但在東岳村裡因為天候的關係,種香菇的形式是半天然型,利用大自然和人工的力量,孕育出又香又好吃的香菇。
原住民樂天知命的態度在種香菇的過程就可以看到,趁著種香菇和朋友們聯絡感情,沒有金錢上的交易,看到的是互相幫忙,換工的工作智慧,這樣再單純也不過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山蘇園













東岳社區 山蘇園
山蘇為台灣原生植物,分布在台灣中低海拔山地、林區之樹幹或岩縫中。山蘇最早為原住民的野味,因其株型優美,耐陰性強,成為室內優美的盆栽和熱門的插花葉材,而山蘇花病蟲害少,易於採用有機生產方式去管理,是目前頗具競爭優勢的新興產業。
東岳部落位於東澳灣,因地形緣故常年多雨,最利於山蘇生長,有鑒於蔬菜市場大量收購,部落居民利用閒暇之餘,上山採擷一棵棵山蘇,並將之栽種於自己的園地,定期照顧。一處處山蘇園,在居民辛勤的耕耘下自然形成,也成為東岳部落奇特的自然景觀,居民們無不期望未來山蘇能為生活開闢財源,提供一線生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美麗的東澳彎













東岳社區 美麗的東澳彎
凹形的東澳灣,北起烏巖角, 南至烏石鼻,全長約兩公里,弧線優美,沙灘與礁岩互相組合,其最南端的粉鳥林漁港,宛如遺世獨立的「天涯海角」,充滿了寧靜與純樸之美。
觀賞東澳灣的最佳地點應在烏巖角上方的蘇花公路轉彎處。由於腹地是由東澳溪沖積而成的三角洲,兩片青山環抱著原住民泰雅族的小村落,參差不齊的住屋散佈在山坳裡,與山花野草、碧水藍天、青巒疊嶂,交織成一幅山連水,水連天的天然美景。而白浪輕拍著金黃色沙灘,柔美恬靜的海岸線,是村民最愛嬉戲玩水的地方,來此垂釣、烤肉、露營、聽濤、觀日,常叫人留連忘返。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傳承泰雅編織(織布)技藝













東岳社區 傳承泰雅編織(織布)技藝
泰雅族是原住民十一族中,最善於織造的藝術者,傳統工藝可分為女子的織布和男子的編器,女子大約在十五歲至十九歲學習織布,包括種麻、整經、上架等。因為男人打獵或出征時一定要盛裝以求祖靈的庇祐,衣服必須透過精緻的織布、製作,故女子學會紡織才可以黥面而為待嫁閨女。
織布以苧麻為原料,植物染料為主,後因毛線材料出現而沒落。東澳國小鑑於傳統文化的流逝,始終將織布列為學校發展重點之一;社區婦女亦組成編織隊,企盼兩者結合,帶動文化產業化,傳承泰雅族編織文化。
相關禁忌有:
1.男人不能種麻,否則麻會長不大,且出獵時會發生危險。
2.不得在家內剮麻,否則人畜外出會遭意外傷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蘊孕孩子的搖籃——東澳國小













東岳社區 蘊孕孩子的搖籃——東澳國小
沿革:
1、1919年6月14日創立東澳教育所。
2、1968年8月1日,改名為東岳國民小學。
3、1984年8月1日,與蘇澳鎮蓬萊國小東澳分校合併,改名為東澳國民小學。
現況:
校區規劃配合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並結合族群融合之精神,採質樸、純真、自然之鄉村氣息,有鄉村家屋溫暖的感覺,並注重教學之需要,使校園規劃動靜分明。
 校園內有數顆百年老樹並維持環境之綠美化,成為學生下課休息、遊戲及蘇花公路過往旅客休憩之最愛。
 近年來配合政府九年一貫課程,學校教師積極編寫學區特色教材之課程,期能培養立足本土、胸懷台灣、放眼國際的現代公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Dobiyo原住民文化工作室













東岳社區 Dobiyo原住民文化工作室
【多必優工作室】是2002年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訓練專業工作團隊計畫中的一個營造點』。團員是本地的年輕人,因熱愛社區而共同組成工作室,經過仰山文教基金會的輔導及一系列的培訓課程,並與其他營造點經驗分享,互相學習及扶持,訓練成為專業的工作團隊。
要營造一個優質的社區,就要先從營造「人」開始,藉由本地人生命共同體的理念,達到人與人的互動,而產生共鳴;「多必優工作室」以其精神來推動社區文化傳衍的工作,從前年「鼓動2002年飛躍東岳部落」系列活動,開始點燃星火,努力朝「希望的部落」計畫延續其精神,期望能達成一優質的社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夏的原住民文物雕刻工作室













東岳社區 夏的原住民文物雕刻工作室
『夏』是高顯能之原住民名字,工作室成立於2003年7月1日,以推廣部落的原住民雕刻藝術,傳承原住民文化為目的,除了妻子羅桂美協同推動,多必優工作室、社區發展協會亦鼎力相助。
成立當天林輝慎、王信一兩位雕刻師父現場揮刀,氣勢與架式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完成之作品擺放於工作室供人參觀!林輝慎老師並開班授課,學員將近十人,以平雕及部落圖騰設計為主。
早期泰雅族的雕刻以實用之器具為主,如:杵臼、織布機具、蒸糯米筒、狩獵用具、杓子等,不似其他族群還在器具外表刻上美麗的圖案,因此設計細緻圖案、讓雕紋細膩有變化,是希望突破之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木雕與石頭藝術—高顯能













東岳社區 木雕與石頭藝術—高顯能
1950年生的高顯能,年輕時曾入獄,歷盡滄桑,中年後回到部落,受到鐵路局同事的影響,開始收集奇石,進而是奇木及原住民文物。
收集奇石,首先要對石頭有某種程度的認識與愛好,再來便是尋找奇石的體力與耐力,夫婦倆印象最深刻的尋石經歷,是一顆來自台東海邊,重量約一百斤的「黑石膽」。
奇石處理時必須對其造型有突發的聯想,再來考究台座,色澤、大小、造型必須相搭配。
他們一家人常利用週休假日至各地收集奇石、奇木,遇到與原住民有關的文物展、藝術展等,無論行程多遠,都會前往參觀。所以山中的木屋中除了自家作品外,還有原住民文物,值得一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漂流木的化妝師













東岳社區 漂流木的化妝師
來自台東的林照成、邱琴花夫婦,定居在東岳部落。林照成本著天生就有的藝術天份,利用工作閒暇創作木雕、藤藝、石藝、竹藝等藝術品,夫人耳濡目染,也利用漂流木來創作。
東岳是位於東澳南北溪之間的沖積扇,遇有大雨或颱風過後,河水的水位退去便會發現到處都是漂流木。林氏夫婦為這些看似無任何利用價值的漂流浮木重新塑造新生命,問及假設有機會是否願意割捨或變賣,兩人皆異口同聲道「創作祇能有一件作品,要想再造出第二種相同尺寸或樣子的作品很難!」,言語中流露出對作品的疼惜與不捨,難怪可以直呼他們是「漂流木的化妝師」。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