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英士社區-泰雅族常見野菜介紹













英士社區 泰雅族常見野菜介紹
1.Yahu(龍葵):學名為solaunm nigram,別稱烏仔葉、苦葵、天茄子。整株水煮,不需加任何佐料與調味料,湯亦可飲用,據說可解酒。
2.Magua(山胡椒):學名為Litsoa cubeba,別名為木薑子、山雞椒、香葉。全株具有刺激性的薑辣香味。從前以鹽和醬油醃製未成熟果實,可成調味料,今日用來作湯或開胃菜。
3.Keynu:學名不詳,可能為日蔥的莖。蔥枝細細小小,蔥白近根處稍大,不耐熱,多產於台灣北部。把鱗莖摘下來,和山胡椒齊醃製後,成了極下飯的小菜。
4.Balit(山地豆):可能為四季豆,食用方式可用水煮、鍋炒行之,可將整個豆莢或只取豆身來料理,風味獨佳。
5.過貓:生長在溼地、水溝邊,嫩芽及嫩葉,用水煮過後即可食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泰雅美食介紹













英士社區 泰雅美食介紹
族人之食物來源有二,一為耕作或飼養而得,另一為來自漁撈、狩獵、採集等。
主食為根莖類作物及黍類,佐以肉類、魚類及少量穀物,而以乾食及醃製食物為主流。
醃製食物可分醃肉、醃魚,作法皆相同。將肉切成一小片再和鹽,然後一層肉加一層米,放入罈子內將其密封好,約15-20天即完成,是很好的開胃菜。
黍類食物則以蒸糯米飯、糯米糕來處理之。採集的野菜一般以烹煮或水煮方式處理,加上調味品與食物一起攪拌,增加美味。
早期的調味品只有鹽、辣椒和生薑,其他各種嗜好品,如酒類、煙草等。飲食習慣用具概以藤、竹、木為材質,而以手進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傳統狩獵













英士社區 傳統狩獵
『狩獵』是泰雅族僅次於農耕的主要生產,不僅在泰雅族社會中具有特殊意義,也是最受喜愛的娛樂之一。狩獵是男性所獨有的,不准女性參與的活動,進而建立泰雅族男士尚武的精神,一般十歲大的男孩便隨父兄到獵區學習設陷阱,及捕獵的技巧,來培養成為真正的獵人。
自古以來狩獵時是不可隨便侵犯到他人的領域,否則會釀成糾紛,所以有限定之獵區領域。但如果射殺從其他獵區脫逃之獵物,那麼此射手只能分到皮和肉的一部份,其他有價值的部位須分給那來自他區的射手。
狩獵方式有:
1.用槍或弓箭射殺。
2.用矛刺殺。
3.用陷阱壓死。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森林家園城、文化渡假村













英士社區 森林家園城、文化渡假村
英士社區成立於民國84年5月24日,旨在響應政府對自然生態資源保育及地方傳統文化的重視,積極推廣社區參與。對於快速流失的原住民文化來說,保存確實是很重要的,但文化不是死的,我們必需從社區工作中,達成凝聚部落文化意識及呈現部落文化智慧之目的,使日漸凋零的部落文化重生起來。
本社區為落實全方位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從部落文化教育為出發點,使部落的未來能朝向人文、產業、生態保育三合一發展,祈盼實現社區一個「森林家園城、文化渡假村」之長遠願景,促使社區之菁英回流,永續經營部落人文、自然生態保育,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恩(Kn-bung)—豊盛的泰雅獵場













英士社區 恩(Kn-bung)—豊盛的泰雅獵場
『英士社區精神堡壘』表現出泰雅族獵人之精神,昔日英士山區係為獸類棲息地,為原住民狩獵的好去處,亦稱為肯那布恩(Kn-bung),此語具有豊富及豊盛之意義。獵人傳統狩獵時使用簡易之獵器(如木槍、茅、蕃刀),平日時與犬為伍,狩獵時就必需帶著獵犬上山,協助獵人狩獵及防止遇襲作用。
狩獵的行為需靠傳統規範來延續,舉凡獵團之構成、獵期、獵法、獎賞、獵獲物之分配等都是根據傳統的律法(ga-ga)。狩獵,最深的意義乃在於結合家族間的凝聚力。在祭典中,獵物是增進感情的依賴,是表達分享之情的寄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英士村沿革













英士社區 英士村沿革
『英士村』舊稱梵梵社,是因為早期本地藏有許多蜜蜂,族人就模仿其嗡嗡聲響(Bong-bung)為本村地名,漢文翻作「梵梵」。
清朝時係「溪頭族群」獵區,當時族人居住在梵梵對岸山腹及其以西山區,建有巴墾(pa-qung)、德塔罕(tta-han)、塔坡(qa-puw)三小社。光復初期,因颱風危及安全,乃集體遷居蘭陽溪與梵梵溪匯流之處的上方約500公尺,並在此處形成三個區域:Kn-bung、Qzi-ngng、Sra-haw,與排骨溪合併為今日的英士村。
民國60年6月以前,英士村(梵梵社、排骨溪、赤水橋)與樂水村(東壘社、碼崙巷、智腦巷)同為濁水村,而今日劃分兩地行政區域。
本村位於北橫公路與中橫公路支線必經之處,與桃園、新竹及臺北相鄰,交通位置極為重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社區簡介













英士社區 社區簡介
『英士社區』位於山地與平原之交界地,佔地面積約395平方公里,總共有8鄰137戶人家,人口數達425人,除外省人外,原住民佔70%,泰雅族群佔多數,少部分為阿美族與德魯固族。
居民大多以農業為生,甜蜜桃、桂竹、李子、梨子及柑橘等為重要的農產品。目前於台七線公路上,設置泰雅美食區及水果銷售區,由村民親自經營,提供適當的補給及休閒場所給外來客旅及當地居民。
目前部落居民主要的活動場域,包括:英士國小及操場、社區藍球場、社區活動中心、梵梵長老教會、梵梵天主教堂。另外,梵梵溫泉與林森溫泉也是近年來,居民及遊客最愛的休閒之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我們的豐年祭













東岳社區 我們的豐年祭
由於受制於日人的統治和國民政府時期的戒嚴,原住民各項祭儀因打壓而喪失殆盡,當然也包含了我們的豐年祭;光復後,各村均以運動會的形式來取代豐年祭,由每個村子輪流做東,邀請其它村子與外地的民眾前來共襄盛舉,大夥兒誠心擺上飛魚、醃製品、竹筒飯、山產、野菜、飛鼠、山豬肉、山羌等佳肴,結合蘇花公路以東的東澳里居民、幸福水泥公司東澳廠、東澳火車站、東部鐵路改善局東澳段等單位和社團,一同分享,並搭配山地歌舞來表現泰雅故有的文化。
近年來,在鄉公所的大力推動之下,每年會辦理大型的祭典—「山之饗宴」,作為鄉民的共同祭典。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泰雅舞碼介紹













東岳社區 泰雅舞碼介紹
1.泰雅戀舞
青年男女相互戀慕、求偶的過程,節奏明快,充滿喜悅,男士強勁有力,女士溫柔含蓄,表現出神祕的意境。
2.收割工作舞
冬季收割後,族人準備豐盛的農產品(小米酒及打年糕)與所得食物,迎接每年一次的豐年祭。
3.泰雅饗宴
將泰雅族人不怕艱辛,樂觀天命的活潑個性,以及傳統生活技能,呈現出來。包括:酋長祈福、開墾、耕作、狩獵、戀舞、織布等情節。
4.泰雅傳統歌謠吟唱
大家邊敲自製木琴,邊吟唱傳統歌謠。全齣舞碼擷取不同意境的詞曲,包括:我們都是永遠的原住民、懷念祖先、離別家鄉、歡樂泰雅等古調。
5.大合唱
敲擊木鼓,踩著舞步,歡欣鼓舞齊唱泰雅傳統歡樂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東岳社區-泰雅傳統歌舞團













東岳社區 泰雅傳統歌舞團
一、成立時間:2003年1月30日,經過協會理監事決議成立。
二、訓練過程:自2003年2月1日起,分為晚上和白天二個訓練階段,過程艱辛亦相當扎實。
三、人力配置:
1.主要講師—高明達
2.輔助講師—賴月花、古春玉
3.服 務 員—江明順、曹盛守、謝昌國、楊秀華、漢筱婷
4.演出人員—共計25人,皆為社區居民。
5.資料處理—王麗萍、鄔誠民、漢筱婷、曾聖哲
四、團隊願景:本團多次在縣內表演(綠博、龍舟賽),也受邀縣外表演,皆受佳評;若能促進台灣原住民與國際暨大陸地區少數名族文化交流活動,將表演的觸角擴展,將能宏揚台灣原住民優良文化與傳統藝術於國際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