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英士社區-環保小尖兵













英士社區 環保小尖兵
「梵梵教會少年團契」為達社區宣教與基督信仰的實踐,因此,現階段以社區資源回收作為服務的重點,這些環保小尖兵們,不但讓居民們感受到教會與社區的密契關係,也讓社區感受到耶穌基督關懷、慈愛的臨在。
資源回收工作每個月實施一至二次,都是利用假日下午到各住戶及各社區角落收/撿取資源回收物。所有資源回收的金額也都納入教會少年團契的收入,經費整合後,又適切地運用在教會事工與社區關懷的工作。
像這樣結合教會力量的社區服務工作,不僅減少社區的髒亂,垃圾減量工作又能落實,間接的,教會與社區也因資源回收的收入得到受惠,一舉兩得,是推動整頓社區環境之典範。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山林田野之農業資源













英士社區 山林田野之農業資源
社區居民以農業為主,作物有陸稻、小米、黍、及甘薯。次要作物有豆、花生、瓜、菜等作物。耕地只有旱田尚無水田,而耕地採燒墾山田方式。因產量不多,居民以自食為主。
因氣候涼爽,適宜動植物之繁衍,所以居民平常也以山野採集為生,天然產物主要為籐、魚籐、薯榔、石斛、木斛及菇類。而梵梵溪為民生及農業用水之主要供應源流,因溪流清澈,河川生物甚多,如溪哥仔、苦花、石斑、淡水蝦、淡毛蟹…等,慕名而來之遊客甚多,尤以假日更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桃李竹橘經濟產業













英士社區 桃李竹橘經濟產業
『英士社區』海拔高約500-700公尺,經年陽光充足,氣候溫和涼爽,土壤肥沃,是適於栽種果樹的地方,目前從事果樹栽培者已明顯增多,直銷市場的興建,解決銷售的困境,進而帶動部落之精緻農業。主要有:
(1)五月桃:栽種分布於英士村後山地區、蘭陽溪上游平原與排骨溪交接之棲蘭山上,產期為五、六月。
(2)柑橘:「大同英士柑橘產銷班」於民國74年,栽植區域40公頃,位於北橫出口棲蘭山上,命名為棲蘭桶柑。由於氣候寒冷,採收期較慢。
(3)桂竹:於夏季四、五月開始採收,而通常為產地直銷或分享給親朋好友。
(4)李子:與五月桃於夏季齊收成,其栽植區域同為五月桃等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泰雅樂音之美—口簧琴













英士社區 泰雅樂音之美—口簧琴
『口簧琴』又稱口琴、嘴琴、口弦及貢貢,泰雅語稱drubuw,為泰雅音樂器具之一,另一為笛,常被用在休閒娛樂上。口簧琴琴身寬約一公分,長十公分左右的竹片,中央繫細長孔,以有彈性的簧片固定於長孔的上端,竹片兩端有孔以穿繫細麻線。口琴的簧片,可分單簧、雙簧、四簧和五簧不等。吹奏時,左手把口琴凸面向內,銜在口中吹奏,右手則輕輕拉動琴線以調節音色。經由口腔當作共鳴體,藉著呼吸或是揮動之力量及口型的改變,來調節音量的大小及音高,呈現出具節奏性、旋律感的音色。其意義唯有在場者能深刻體會到,未經訓練者無法吹奏出美妙之琴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與歌聲相隨—泰雅祭舞和酒舞













英士社區 與歌聲相隨—泰雅祭舞和酒舞
泰雅族的舞蹈多以歌聲調節舞步,可分為祭舞和酒舞。祭舞是以部落或祭團為單位,數十位男女一起合舞;而酒舞是由三、四個人對舞或並肩為舞。但大部分都是一群人圍成一個圈圈,以其中善於歌唱的人帶頭唱,然後大家一起跟著唱,有時會加上口琴和直笛之伴奏。
舞蹈可分成三種:
1.『mrgiraw』。意指膝蓋和腰不彎曲,直立著將腳慢慢地向右或左移動。
2.『hmkuy tari’』。意指膝蓋和腰彎曲,一面將身體稍稍彎向前方,一面慢慢地移動腳。
3.『mstopaw』。一面彎曲膝蓋和腰,一面向左或右跳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泰雅木竹器品介紹(三)













英士社區 泰雅木竹器品介紹(三)
1.漁撈用編器
魚籠:為竹編之盛魚用具。
魚筌:防止漁獲溜出,
以定置方式於河溪中捕魚。
2.冠物、頭飾
籐帽:一般而言籐帽的功用在防晒、防風雨、防蛇及作戰狩獵保護頭部,以及慶典禮儀等時使用,帽均附有帽帶。
貝珠筒帽:將白色貝珠縫綴於用竹篾所編成之環形物上,為酋長級及獵五顆人首以上者方能戴之,一般族人不能戴。
頭箍:係用竹蔑編一篾箍,下面縫貼一絨布,其上再綴以白色磁製螺錢,於獵首祝祭時戴之。
3.裝飾器具
貝珠串腰飾:以竹篾或籐蔑所編成之帶子為骨架,其上再串以珠貝。
腿飾:條狀籐編帶上綴上貝珠,作為腿。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泰雅器品介紹(二)













英士社區 泰雅器品介紹(二)
1.剮麻器(ikus):使麻的纖維與表皮部份脫離,為最先使用的工具。
2.紡線器(cira):紡線。
 紡車:為圓形盤狀物,亦稱紡垂或紡輪。
 筵 :圓錐體,底部較粗,頂端較細,且有一倒用以掛線。
3.軠:是處理經線及緯線的工具。
4.晒線竿:撐住洗好或染好的線,以便曝晒。
5.盛線筐(qsajan):盛線
6.理經架(qara):調理經線,是經線上機前最後一道手續。
7.織機:主要工具,分件如下。
經卷(qunqu):撐住經線,讓織婦踏腳。存放織機所有的附件。
綜絖棒(btjan):穿綜絖,便於分闢梭路。
繫經棒:在於穿經線。
隔棒(梭路棒):分隔經線的奇偶線,造成梭路。
刀狀打棒(bjira):打緊緯線,使緯線間緊密相連。
近身布夾(kikut):夾布用,亦為撐張經線的工具。
梭子:便於將緯線穿入經線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泰雅木竹器品介紹(一)













英士社區 泰雅木竹器品介紹(一)
1.背簍(kgiri):功用可盛置竹、木、材或薯、芋,未除穗大宗粟稻、小米、玉米之農作物及農耕工具。
2.盛置用編器
(1)農耕用盛物器:有糧食盒、儲穀籃二種。收穫時用以盛穀粟之用,尚可盛飯。
(2)食物加工具:有圓簊、濾酒器(bsi)。功用在於過瀘已發酵酒釀便於飲用。
(3)炊事用具:編器有盛肉籩、笊、
乾粟籃。可盛肉及盛薯芋,在舂米時,用來燒粟,以粟來增加乾燥的速度。
(4)食具:編器有籐碗、籐筐。可盛米飯、薯、芋用,亦可作盛水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泰雅男人的竹編工藝













英士社區 泰雅男人的竹編工藝
『竹藤編織』在村族中,所編的器物多為實用之容器。一般來說,編織工藝是男子的工作,就像織布是女人的工作一樣。
昔日社區男子在十一、二歲時,父親便會強迫孩子學習編籃技術,不管其喜歡與否。其原因在給孩子學習一技之長,以免其終日無所是事,在外遊蕩。不喜歡編籃工藝者所做的編工便較粗糙,及至成年,不喜編籃者便可放棄這項工藝,不再受長輩拘束,因此至今仍懂得編織工藝的泰雅男子,可以說是以前的興趣支持他們堅持到現在的。而今政府法令因禁止族人任意盜取深山的竹藤,而嚴重影響編織文化傳承的動機,目前亦僅有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擅於編織工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泰雅女人的織布文化













英士社區 泰雅女人的織布文化
編織是專屬婦女的工作。昔日少女大約在十五至十九歲間,就開始隨著母親或兄嫂等學習織布的方法,理經、上架等技巧,出嫁之前一定要學會織布,織布機是不可或缺之嫁妝。一個善於織布的婦女會受到社區族人尊敬,且具有社會地位。
傳統織布使用之材料為苧麻,種麻是婦女們的責任,但因為處理過程非常繁複,所花費的時間多,如今在部落裡,種麻、剮麻之情形皆已消失,改採用毛線或棉線。現今四、五十歲的一代,通常不會理經、上架,而只會單純的織布,還不包括夾織,懂得製作紡織工具者亦不復見,這也是族人紡織技術瀕臨失傳的警示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