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英士社區-基督教梵梵長老教會簡介 英士社區 基督教梵梵長老教會簡介 1951年11月,初到本村傳福音的林萬福牧師,為聚會的需要則和會友順利的利用茅草搭蓋了當時的佈道所,同時有75名族人願意放下原有的傳統信仰,而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直到1957年,改建為木製的禮拜堂,並在同年封立林萬福牧師為本會第一任牧師。1969年本會第四任牧師張阿榮,為紀念病逝的林萬福牧師,又再度鼓舞會友以鋼筋水泥重新建造會堂,1998年又再度設立了今日多功能的禮拜堂。目前梵梵長老教會設置的聚會內容有:主日禮拜、兒童主日學、婦女團契、少年團契、教堂詩班,現今正陸續籌備成人主日學與松年團契的教學。每月也固定到監獄作佈道的事工,及社區服務的工作,數年來培育不少教會教員與神職儲備人員。右圖為林萬福牧師中圖為第一屆長老張有財下圖為張阿榮牧師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部落的宗教信仰 英士社區 部落的宗教信仰 部落居民約略可分為外省人與原住民族群。外省籍約20戶,大都信仰「民間宗教」、「秘宗」與「道教」。至於泰雅族人原先都是獨信「泰雅傳統祖靈」(u-tux m-n-kis),直到1948年由花蓮縣來的一位德魯固族人高添旺牧師的傳教,部落居民才開始對基督教有所認知。然而,信仰確實的紮根卻是由1951年林萬福牧師傳入才開始。目前居民也大多信奉基督,部落中並設有「基督長老教會」與「天主教」的會堂。另外,也有部份的阿美族群是「真耶穌教會」的會友。但當地並沒有設置「真耶穌教會」的會堂。綜觀英士部落宗教的教勢,「基督長老教會」是目前較為盛大的宗派,估計所有成人會員、小兒會友與慕道友是佔了部落人口的50%以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尼希部落—泰雅守護地 英士社區 尼希部落—泰雅守護地 『尼希部落』泰雅族稱之為Qunguuga。「尼希遺址」為當時與日爭戰時,因其易守易攻的特性,成為泰雅族之防衛點。族人為加強周邊安全,即於此設立防衛的瞭望台,阻止日本的侵入,但因武器及食物的匱乏,終戰敗。後來此地又成為日兵的檢察哨,並設置槍砲,控制泰雅族出入宜蘭、桃園及新竹等地的管制站,而「尼希部落」則為它們之間互相往來的休息地。及至如今,「尼希遺址」依稀可見其風殘,若能於此地設立一紀念碑,以悼念祖先的英勇表現,並將此故事留給後代子孫銘記在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馬告古戰場巡禮 英士社區 馬告古戰場巡禮 『馬告山』相傳早期此地盛產山胡椒Maqaw ,因此泰雅族人稱之「Bu- Maqaw」,其位置約略位於100線與池端之間。20世紀初,此地泰雅族人為保衛土地而和日本發生爭戰,族人雖驍勇善戰,但傳統的弓箭卻敵不過日軍的槍炮,而終戰敗受日本統治。在這場戰役中,雖然有許多泰雅族人犧牲,而遭受族人殺戮的日軍也是不在少數。當年身亡的屍首與戰役所使用的刀械仍都存埋在馬告山的平臺上。這場戰役,看似族人吃了敗仗,但其所堅持的勇氣、毅力與精神,卻是遠勝於擁有重兵的日軍,這些歷經戰役並犧牲的祖先,真可謂是泰雅勇士。祖先為捍衛家園而寧死不屈的精神,是我們身為泰雅兒女的一份驕傲,也是我們必須持守在心的精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Quli-Silung 英士社區 Quli-Silung 白色的湖 明池位於北部橫貫公路最高點,退輔會也在此處設立了森林遊樂區。從過去到今天,明池都是宜蘭縣大同鄉泰雅族人與桃園縣復興鄉及新竹縣尖石鄉的族人,相互探親的往返及必經之道。此湖泊早期族人稱之「Quli-Silung」,白話譯作「白色的湖」,相傳曾有水鹿渡過這湖面後,身上都會沾滿湖中的水蛭,使水鹿看似全身發白。因此,族人稱這個湖為「白色的湖」。日後,此森林區因人類的砍伐、房屋建設與景觀的建造,使當地自然蓄水條件不如從前,因此,昔日廣大的湖泊,也只變成為今日的小水池,後稱之為「明池」。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棲蘭森林遊樂區 英士社區 棲蘭森林遊樂區 『棲蘭』及『明池』森林遊樂區為大同鄉境內之遊憩資源,亦是位於英士村轄區內。『棲蘭森林遊樂區』位於北部橫貫公路梨山支線(台7甲省道)3公里處,海拔420-1700公尺高的山坡上,面積約250公頃,早期稱之為「棲蘭苗圃」,至民國78年,在退輔會榮民森林保育事業管理處的規劃下,才更名為現在之名稱。棲蘭雨量充沛,終年多雨多霧,使得此處經常有雲霧繚繞的美景,遊樂區內仍保有豐富的紅檜、扁柏自然資源,園區內設有小泰山森林浴步道、蔣公行館、中國歷代神木園區,還有泰雅族人所談的馬告古戰場故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部落植物生態 英士社區 部落植物生態 英士社區所蘊藏的植物資源亦為豐富,昔日於社區山坡粗放造林,可見桂竹、梧桐之足跡;另構樹和山黃麻在山坡住屋間零散分怖,可能為崩塌舊屋或廢耕地經次級演替之代表。至於往溫泉方向進入梵梵溪谷,其植物組成為典型台灣東北部山麓溪谷型:包含金狗毛蕨、長葉苧麻是宜蘭地區重溼氣候的典型代表;石朴則為溪谷山麓岩地的指標;另有通條木、華八仙、水麻、山棕、山漆、山蘇、九芎、大葉楠、何首烏、菝契、江某、油桐等六十餘種植物。目前已開始籌備『部落生態資源』首務工作,凝聚社區共識推動生態產業及護溪保育,以達物種多樣性,使社區展現生命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梵梵溪的野生動物資源 英士社區 梵梵溪的野生動物資源 梵梵溪之動物資源極為豐富,可分成六項:(1)鳥類:留鳥如,麻雀、綠繡眼、翠鳥等;冬候鳥如小白鷺、中白鷺。台灣特有亞種鳥類,五色鳥、竹雞等。(2)哺乳類:包含台灣獼猴、穿山甲、山羌、山豬等稀有保育類動物。(3)囓齒類:赤腹松鼠(膨鼠),大赤鼯鼠(飛鼠),刺鼠等。(4)兩生類:包含盤谷蟾蜍、莫氏樹蛙、澤蛙等,分佈於山區溪流附近。(5)爬蟲類:包含無毒之草花蛇、青蛇;保育類之雨傘節、眼鏡蛇、龜殼花、錦蛇、青竹絲及蜥蜴科之台灣地蜥。(6)魚類:苦花魚,又稱為「台灣鏟頷魚」,為梵梵溪流中主要的魚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梵梵溫泉與林森溫泉 英士社區 梵梵溫泉與林森溫泉 分布於梵梵溪及排骨溪中下游的天然野溪溫泉,溪床兩側綿延近二百公尺,水溫約為攝氏50度,泉源自岩壁下方湧出,有多處露頭。本區地質為變質岩,泉質為鹼性碳酸泉,沐浴其中不但可以享受蟲鳴鳥叫的自然風味,此泉水更有療效(慢性腸胃病)的功能,若與周邊的冷泉互泡,更有助於身體的新陳代謝。源泉豐沛,終年不竭,唯需注意防汛期及午後雷陣雨會帶來溪水暴漲。梵梵部落為方便遊客,不但設置停車場,社區發展協會也自主的施設溫泉步道,遊客自停車場只須步行10分鐘(經過民宅、越過河堤),即可享受在世外桃源的溫泉之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部落的眼睛——r-q-ra瞭望台 英士社區 部落的眼睛——r-q-ra瞭望台 瞭望台對部落族人有重要的意義,相當於「部落的眼精」,平常防止猛獸的攻擊,戰時戒備敵人侵犯,是保護人的精神哨站。原住民部落,每處入口處都設有瞭望台(敵樓),白天可監視外敵來襲,晚上由青年來擔任警戒責任;瞭望台為高台式建築物,以幾十根原木或竹子為柱子,約3.6公尺至9公尺,以木板、竹子、木材做台面,台面的邊長約1.8公尺至3.6公尺之間的方形,也有較小的,其面積大約可容納3至4人或更多,上下瞭望台是以木材或竹子做成梯子的踏或用柱藤綁成梯子,並在梯子側面斜立一根木頭或竿為扶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