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梅花社區-誰是憨猴?













梅花社區 誰是憨猴?
梅花社區過去叫做「茅埔圍」,包括鼻仔頭、大埤、茅埔城及下湖四個庄頭,當時這些地方一眼望去都是山間坑谷,以及在大水期沖積下來的大小石頭的溪埔地。晚來一步的祖先,因比較好的地已被先到的人耕種,只好耕些沒人要的石頭地,逐漸在此建立家園求生存,他們堅信在這石海底下一定有可以耕作的泥土,於是,他們開始搬石頭,好不容易才有一點成果,大水又沖來了,有時就帶來比被搬走的更大的石頭,然而,這些祖先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一直重覆不斷搬石頭的行為,有些像猴子的行為動作,讓早到的人,譏笑他們說是「憨猴」。這樣艱苦奮鬥多年,才有今日成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道教總廟三清宮













梅花社區 道教總廟三清宮
三清宮位於梅花湖山麓,面向蘭陽平原,山下是碧綠清澄的梅花湖,兩側山巒圍繞,是一座集中國古典精粹、堂構鼎壯、莊嚴無比的巍峨建築,與清靜脫俗的自然景觀相輝映,蔚為人間仙境。距離羅東市區約7公里,是香火鼎盛的道教總廟。
供奉的三位天尊係道教無極界最高神祇,三清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統稱「三清道祖」,故名三清宮,也和陳老縣長進東先生所云之「心清」、「時清」、「氣清」之理念相合。總廟初建於1970年,以弘揚道教教義、提倡倫理道德、復興中華文化、淨化信眾心靈為宗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鼻仔頭堤防













梅花社區 鼻仔頭堤防
此地最早為一片石礫河川地,凊末屬於劉白毛所有,他與負責治安的江總里不合,江派兵以竹籠裝石頭圍堵河水,適逢數日大雨不停,大水將大埤地區約20甲餘耕地(種植苧麻)沖走,形成高約2公尺的石礫河床,為免繳稅,劉遂拋去地權,大正元年(1912年)鼻仔頭堤防完成,有12戶在此墾殖並拒向劉白毛繳稅,經向台北州打官司,勝訴後將地段分為12股,形成今日的大埤地區。
鼻仔頭堤防築成不但杜絕梅花、鹿埔等地區水患,鼻仔頭且為寒溪、大進等地區民眾往來羅東的中途休息站。目前是通往三清宮、寒溪、蚊仔坑、冬山等五叉路口,交通繁忙。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飲水思源—井仔頭













梅花社區 飲水思源—井仔頭
飲水思源—井仔頭
「茅埔城」缺乏水源,生活環境條件極差,「井仔頭」是其源頭,先民就是靠這口井定居下來的。茅埔城人生也「井仔頭」取水,死也「井仔頭」請水。這兒的湧泉不斷且水質清澈甘美,除了供應人們生活所需之外,也是牲畜的飲水來源。
春夏兩季,村民忙著將稻種以布袋或米簍裝著放在池塘裡浸泡,並不時來翻攪,期盼早日發芽好播種插秧;大清早就有一大群的婦女們來此洗衣褲;盛夏雨量稀、水源不足,「井仔頭」別有一番景像,為了取水,晝夜不停,無分大細漢,一律排隊,人們如螞蟻搬食一般,井水卻有如「牛公放尿」。
緬懷先賢,飲水思源,令後人感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大光明圳













梅花社區 大光明圳
約60年前,大光明圳渠道由日本殖民政府設計施工,直到1945年光復後才完工,工程艱鉅,是長11公里,沿山設置的懸空U型渠道,長寬各135公分的斷面,每秒流量為2立方公尺,由三星月眉引安農溪水,灌溉三星鄉大隱及冬山鄉鹿埔、得安地區約400公頃農田。
梅花社區原是一片不毛之礫土旱地,經安農溪濁水多年灌溉改善土質,已變成一片良田,改變居民生活型態。
最近宜蘭農田水利會亦不斷改善大光明圳灌溉設施,計畫用水量1.475C.M.S,幹線長度:隧道3,444公尺,明渠4,670公尺,支線:大埔一支1,050公尺,大埔二支650公尺,鹿埔支線1.680公尺,灌溉面積453公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社區簡介













梅花社區 社區簡介
本社區面積4.23平方公里,轄內多水田及部份山地。呈長圓狀地形,背山面海,地勢高,視野開闊,可遠眺蘭陽平原。
社區居民分住茅埔、大埤、下湖仔三處聚落。現有住戶453戶,編制成十六鄰,人口約1500人。居民大多務農,民風淳樸。居民中受過高中以上教育者為數甚多,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也不少,雖然尚不及稱為人文薈萃,文風鼎盛,但在一個原是窮鄉僻壤的鄉村,居民如此重視教育,也確是難能可貴。
轄內有遠近聞名的梅花湖風景區及道教總廟三清宮等宗教聖地及休閒遊樂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衛生教育













英士社區 衛生教育
英士社區缺乏醫療資源,就醫不便,各相關單位積極協助推動衛生保健業務,期能提高村民平均餘命,並鼓勵主動參與各項預防保健措施,以增進自我健康及預防疾病發生,進而改變村民不良健康習慣。各相關單位利用主日禮拜、村民集會、家庭訪視及巡迴醫療服務,導入健康議題,提供部落民眾環境衛生、成人病防治、菸、酒、檳榔、菸害防治、事故傷害防治…等衛生教育宣導,並藉由各項衛教宣導活動,提高民眾對衛生保健的認知。
近年來許多熱心公益的村民積極參與衛生志工服務,投入推動部落健康營造工作,期望民眾能由自發性疼惜自己、關懷自己,進而關懷部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英士托兒所













英士社區 英士托兒所
鄉公所創辦本村托兒所以前,基督教梵梵長老教會的會友李春梅女士,在張阿榮牧師的鼓勵下,於1972年利用教會作為教室,創辦了本村的第一間托兒所。當時的小朋友不但受到照顧,並且常傾沐在上帝的話語中(聖經故事授課)。
直到1996年,鄉公所為因應社區更多家庭的需要而設立「英士托兒所」,教會托兒所資源不及政府單位,因此也將所有照顧幼童的責任託付於英士托兒所。
目前所內設有一位專責保育員,負責教學及托育工作,並有一位廚師負責中餐服務及點心工作。本村家庭大多務農為業,夫婦早出晚歸,無暇照顧幼小,鄉公所設置的托兒所,不但給予小兒有完善的照顧,更是解決了不少家庭托兒的困擾。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四季國小英士分校













英士社區 四季國小英士分校
『英士國小』為英士社區內唯一的一所國民小學,1979年原為英士分校,及至1981年2月更名為英士國民小學,後於民國1996年合併為四季國小英士分校至今。
校內學生大部分來自本村梵梵巷,一小部分則來自排骨溪、石頭橋及太平村等地。本地居民因在外工作就業,必須離鄉背景,或於外地購屋或租屋,因此不得不將小孩帶往外鄉鎮求學,而促使社區內的學齡兒童極少,呈現老師多學生少之窘境,且因每一年級就讀學生僅個位數,一度傳有面臨併校之問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英士社區-排骨溪傳說之一













英士社區 排骨溪傳說之一
根據部落耆老口述,『排骨溪』原是泰雅族人的活動場域,日軍據台後,將大量的水牛放養在溪邊,嚴重影響泰雅族人的活動領域。
泰雅族人日積月累的怨氣,終而引起了一場衝突與殺機。因此,日據時期,此地也常是泰雅族人與日軍交戰之處,現今的百韜橋正是日軍與泰雅族人常對峙的地方。因為日軍不諳地理環境及水性,常常遭受族人嚴重的殺戮,當然也有不少的泰雅族人死於衝突中。
歷經無數的殺戮後,族人與日軍對於戰死的屍首也都不再加以理會,這些橫死在溪邊的屍首,日經歲月、風雨的浸蝕,而腐成了一堆白骨。泰雅族人見到了這樣的場景,因此將這條溪命名為「排骨溪」。
(編註︰排骨溪原是泰雅舊社之一排骨社的所在地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