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梅花社區-品質優良的文旦柚













梅花社區 品質優良的文旦柚
本社區土壤排水容易,極適合種植文旦柚,加之近年來在冬山鄉農會極力輔導下,成立文旦柚產銷班,在農會努力指導和農民的用心之下經過多次的改良,種出的文旦果實不論外觀、甜度都是上等的,並在行政院農委會花宜兩縣嚴謹之文旦評鑑考核中,能夠脫穎而出,而獲得91年度獎項名稱為蘭花文旦的評鑑優良「參等獎」,是本社區無比的光榮。
文旦除了現採果實外,亦可釀出香純可口之文旦露,每年白露前後是最適合採果期,本地許多果園都採取開放式經營,很適合假日全家休閒活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茅草的故鄉













梅花社區 茅草的故鄉
先民到達此地時,發現到處都是茅草,所以就以此地產物來命名-茅埔城。先民到此即用茅草蓋屋頂,五節芒的莖編作為牆壁,這種茅仔厝即是梅花社區的傳統風土建築。
1941年左右,梅花社區的平地和山上仍種植廣大面積的茅草,收割時期在夏天,農民用鐮刀在土面上整齊割斷茅草,然後又整齊一排一排平舖在已割完的茅草園上曬乾,之後一捆一捆綁起來,再挑回家堆放在路邊或庭院等候買主來買,買主有些是自己來買,有些類似中盤商一買就幾牛車,五結鄉海邊一帶都是這裡的買主,波密拉颱風後房屋都改為鋼筋水泥屋,茅草屋就此成歷史,茅草也沒人再種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梅花湖













梅花社區 梅花湖
梅花湖原名「大埤湖」,從三清宮俯視湖形很像梅花五瓣,先總統 蔣經國先生下鄉巡訪時因以湖形狀似梅花五瓣遂命名為「梅花湖」。湖泊三面環山,湖畔種植垂柳,並有一座吊橋與湖心孤島相連,湖岸有長約3公里的環湖公路,沿途風景怡人,樹林蔥鬱,令人流連忘返。三清宮是俯瞰梅花湖全景的最佳地點。
梅花湖是一天然湖,湖邊土地經先民12人開墾後引大光明圳濁水,漸成良田,據傳有謝菜甲申請將湖水排出,使湖縮為約21公頃,露出之沃田據為己有,後又有林松輝者,再將湖水排出,與當地居民打架,居民向台北州政府申訴,最後居民得勝,林松輝沒有得逞,湖面不再縮小,但溝渠痕跡仍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全縣第一個無障礙社區活動中心













梅花社區 全縣第一個無障礙社區活動中心
「咱的家鄉咱的夢,共同關懷共同出力!」這是梅花社區為活動中心新建奠基所發出請柬上的主題,1995年農曆正月初五午時,鑼鼓喧天中,在170多坪的空地上擠滿了社區民眾及來賓,活動中心就此動工,並於1997年2月正式完工啟用。這是全縣第一個無障礙活動中心,且半數以上經費為鄉親共襄盛舉。
這一棟活動中心,是兼具文化與休閒的多功能的活動中心:一樓是醫療室和健身房,二樓則是社區鄉親的集會所、育樂休閒中心及社區發展協會辦公室、三樓則是咱的社區圖書館及社區文物展示館。無障礙空間的設計,讓所有社區的居民都能共享其成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磚窯變蕨園













梅花社區 磚窯變蕨園
磚窯不燒磚,幹什麼?在梅花社區有一座廢棄的磚窯,紅磚砌成的外觀古典可看,規模不算小。有13個灶肚,每個灶肚高7尺、寬7尺、長21尺,像一間25坪大小的房間,13間各有前後門相連。目前呈廢棄狀態,裡外長了不少種類的羊齒類植物。
羊齒類植物在台灣和世界的植物界都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所以社區準備收集台灣的蕨類,種在磚窯裡外,裡面可以裝植物燈培養,並印有台灣蕨類圖鑑,讓來使用民宿的外人,對照認識蕨類的植物,另外還可以栽種盆栽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陳忠藏美術館













梅花社區 陳忠藏美術館
1997年成立的陳忠藏美術館,座落於梅花湖附近,館舍建築與景觀占地面積200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600平方公尺。鄰近有香格里拉休閒農場、三清宮道教總廟、梅花湖風景區、冬山河,與這些旅遊景點相距不到三公里,是遊覽蘭陽風光必到之處。
主建築結構委請台北市名建築師鐘文正先生精心設計,其餘接待室、休閒室、盥洗室、迴廊、前景觀大門造型以及花圃樹木等,均由館主陳忠藏先生親自設計。
一樓展覽他本人的作品,二樓展覽國際、國內藝術家收藏作品。有水彩、油畫、書法、國畫、版畫及雕塑等作品,每三個月換檔。歡迎愛好藝術的民眾前來觀賞。
下圖為陳忠藏先生作品︰
台北之夜 76×56cm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石頭厝—根園石頭文化館













梅花社區 石頭厝—根園石頭文化館
根園主人吳松合先生,其父親早年在村莊內開雜貨店,為人誠懇,吳先生年長後到台北經商,事業有成後即有回饋故鄉念頭,放棄台北生意回到故鄉,一心一意想建立一個供村內民眾、兒童休憩兼有文化氣質的好場所。
根園石頭文化館,以梅花社區在地的黑石板與百年不朽的檜木建造而成,是一棟適合宜蘭氣候保用百年的建築物。
為傳承先民「憨猴搬石頭」的精神,展示各類石頭,購置圖書供社區兒童閱讀,經常舉辦各項石藝活動,凝聚石頭精神成為推動石頭文化之場所。也希望成為厝邊隔壁、老中青同堂聯誼的地方,讓鄉親重拾先民無私互助的精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社區大學分班













梅花社區 社區大學分班
梅花湖為昔日蘭陽八景之一,適合發展人文產業及生態旅遊,宜蘭社區大學為協助社區營造產業新方向,開設『社區生態解說員培訓班』,於2003年8月9日在社區活動中心舉行揭牌儀式。透過謝茂山理事長的極力爭取,在『好鄰居文教基金會』社區河川保育計劃專案贊助下,結合社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宜蘭野鳥學會的優良講師,教導社區學員認識社區周遭之生態環境,並有能力直接從事帶隊解說,以期能促進社區生態維護及旅遊發展。
23位學員們本著『有愛才能經營,有情才有生命力』的精神,從社區實質空間營造議題,凝聚共識為建構優質空間的營造藍圖,將終身學習的理念落實到社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振安宮與得安宮













梅花社區 振安宮與得安宮
梅花社區大埤聚落的主廟是得安宮,茅埔城、下湖是振安宮,都供奉三山國王。
振安宮約有160年歷史,據傳是從冬山大興火燒城的振安宮「割香」過來,並奉祀「開得安村三十六位先賢」神位。清咸豐戊申年,京都七品監生黃振先奉贈「恩同再造」匾額。日據時代曾遭颱風吹倒,村民集資重建,1968年又重建。廣興國小設校之初,即借此為教室上課。
得安宮建於何時已無法可考,本來位在大埤城仔內,1962年波密拉颱風來襲,全部倒塌,居民借用柳阿魚土地,集資暫時興建現貌,結果原廟址被推土機推平無跡可尋,土地遂被國有財產局收回,造成現在廟宇無法重蓋的尷尬局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就地取材建立家園













梅花社區 就地取材建立家園
有了堤防的措施,憨猴搬開石頭的地方,漸漸可以聞到泥土的芳香了。然而搬開的石頭,不搬遠的話,還是會佔地,減少耕地的面積。於是先人就地取材,物盡其用,村人把石頭搬回家,作為蓋茅仔厝牆壁、院子的矮牆,還有那用不盡的石頭,就堆在耕地邊作為地界(俗稱石埒)。
因為先人堅韌不拔的精神,不但戰勝惡劣環境,還在那不毛之地建立了自己的家園,然後播種、發芽、茁壯,遂成今天美麗的家園,今天的梅花社區居民就一直秉持者祖先這樣的精神,不怨天尤人,樂觀進取,堅信明天會更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