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梅花社區-冬山河探源













梅花社區 冬山河探源
冬山河上游支流有許多,但回溯最長最大發源地,是在梅花社區下湖地區山腳下,水源充沛,終年流水潺潺,水清澈見底,兩岸長滿野薑花,河裡魚類極多,是冬山河的最大水源處。可惜近年來養鴨場、養殖場、工廠等抽取過量地下水,水量已不復當年,產業與自然生態保護,如何取其平衡是要極大智慧。2002年政府已重視到水源地的保護,撥款整建保護水源地護岸,2003年由好鄰居文教基金會「河川保育」計畫補助,讓社區可進一步做綠美化工程,來年冬山河探源遠景,儘量恢復原狀,作一個可觀光的水資源地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不一樣的百年土地公廟













梅花社區 不一樣的百年土地公廟
不一樣的百年土地公廟
昔日村莊裡的小孩上山放牛,閒來遊戲蓋小廟、塑泥巴神像膜拜,小孩從家中拿香,自作供品,據說,牛丟了,去拜拜很快就找到牛,很靈驗,村民遂改用石板蓋一間小石廟來奉拜這尊土地公,泥像也改為石像。幾年前,因老人家要上山拜拜不方便,經土地公三聖茭允准,在山腳下蓋一座新廟移駕,百年舊廟仍保留在原地。

通常每一個村莊聚落四隅都蓋有土地公廟來守護村莊或聚落,而梅花社區三聚落便各有土地公廟,在進入茅埔城入口處這一座,屋脊兩端翹起來,這是因為村莊內有人高中科舉,所以在改建新廟時,土地公廟屋脊兩端就翹起來,是村莊光榮的標記。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冬山鄉最早的自來廠













梅花社區 冬山鄉最早的自來廠
1955年起連續多年夏天乾旱,賴以維生的井仔頭水源銳減,居民以水桶排隊長達四、五百公尺長,日夜不斷,兩人蹲在集水池內輪流舀水,每次排隊只限一擔水,苦不堪言。當時地方人士謝山法(曾任冬山鄉鄉民代會主席及農會理事長)及鄉長黃志雄先生努力奔走之下,獲得省府補助,1956年成立冬山鄉第一個自來水廠,抽取梅花湖水送至山上澄清、過濾、消毒,再送至茅埔城及大埤地區,第一任管理員為莊堂泉先生(已過世)。後湖水優氧化又有丸山自來水廠成立,政府顧慮飲水安全而廢棄不用,改由丸山自來水廠供應,目前全部遺跡仍存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古道的故事













梅花社區 古道的故事
在日據時代,梅花社區有兩條古道,一為從現在的鼻仔頭堤防通往三清宮的山上道路,現已是鋪上柏油的雙線大道,一為位於茅埔城山上的古道,日據時代末期,日軍節節敗退,國內物資缺乏,極力想在殖民地獲得資源,因此日本株式會社大力推廣種樹薯,闢專用道路到山上運樹薯,甚至在紅日天(是指山上的最高點)建神社,日本戰敗撤走,成為上山開墾種植之路,後來台北礦山需求相思樹支架,大量種相思樹,此路又成為運木材的跑馬道,礦山沒落後,又變成小孩趕著牛群上山吃草道路,農耕機械化後不再養牛,遂荒廢長滿芒草,最近才再闢通,是一條很好的登山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鶯山傳奇













梅花社區 鶯山傳奇
宜蘭縣誌上的「白鶯山」應是指茅埔城後的山,此山中間向外凸出有如鶯頭,兩側為翅膀,整座山有如一頭巨鶯蹲著展著雙翅,蓄勢待發。
傳說有位宜蘭士紳看上鶯山風水好,將7歲小孩偷葬於此(目前仍有墓跡),哪知剛好葬在鶯眼,使鶯眼不明,鶯不舒服就用爪去抓眼,遂使全城不安,雞不啼、犬不吠,壯丁連續無疾而死,鬧得滿城風聲鶴唳,後經地方人士調解,允諾對方重葬原地但要深達7尺,並捐地給廟,就是今日的王爺公地,當時地方成立王爺公地管理委員會,至今管理委員會仍正常運作,住或耕作王爺公地的人每年付租金給振安宮作為香火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梅花湖的龍舟賽













梅花社區 梅花湖的龍舟賽
於1978至1980三年,在梅花湖舉辦冬山鄉鄉長杯龍舟錦標賽,由於係宜蘭縣境內首次使用龍造型的船隻進行比賽,因此觀眾甚多,途為之塞。得安村派出兩隊─得安A隊與得安B隊參與角逐,前兩年A隊獲得冠軍、B隊亞軍,第三年B隊獲得冠軍、A隊亞軍,本是兄弟隊,卻因比賽磨擦而鬩牆。次年1981年宜蘭縣縣長杯取而代之,在梅花湖舉行,更是人山人海。1994年冬山河親水公園落成縣賽移往冬山河,冬山鄉也需派代表隊參賽,而冬山鄉鄉賽也移師冬山河上游進行,梅花湖的龍舟賽遂變成每年例行性,以兩艘龍舟划過一次求取平安而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太極氣功十八式及元極舞













梅花社區 太極氣功十八式及元極舞
太極氣功十八式是根據太極拳均勻、柔和、意氣相隨、神體合一,採用深呼吸法吐納,結合氣功調身、調息、調心。
吳柏章發起村民練氣功十八式,於2003年成立梅花社區發展協會氣功十八式隊,借用停工工廠作為臨時教練場,隊員34人,選出隊長吳朝茂,聘請鄰村氣功十八式老師來指導,早起運動身體好,歡迎加入,健康陪伴你。
梅花社區元極舞成立於2001年,邀請三星鄉蔡靜容老師來指導這些村民,每天早上5點由老師帶領這些隊員在社區活動中心廣場練習,至今已有30名隊員參與,由江素美女士擔任隊長一職,江女士同時也是本社區理事之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槌球隊













梅花社區 槌球隊
梅花社區槌球隊成立於1994年年底,當時隊員15人,由簡建勳擔任隊長,利用閒暇時間練習,並聘請鄰村球隊具有豐富經驗的球員指導,多年來參加縣內大小比賽均有豐碩成果,同時也舉辦了多次縣外大賽,現有隊員20人,陳清一擔任隊長。成員年齡大多在60歲以上,他們不必再負擔家計,為著尋求一種高尚又健康的運動,槌球是他們很理想的休憩運動,隊員利用晨昏時間練習球技,清涼的天氣更是他們捨不得放棄的,練球完了喝喝茶、聊聊天,聯絡一下感情,有時邀請鄰近隊伍做做友誼賽,陽光下看到他們燦爛的笑容,相信這是多麼幸福的一群中老年人。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日據時代防空洞













梅花社區 日據時代防空洞
日本佔據台灣末期,盟軍猛烈轟炸台灣日軍設施,宜蘭是日軍重要據點,日軍為躲避盟軍轟炸,人員、裝備疏散至山邊,築防空洞躲避盟軍轟炸。梅花社區一面臨山,成為日軍疏散地區,所以建有許多防空洞。日軍戰敗撤走遺留下防空洞,原有防空洞內木板支架被拆除,加以無人管理,現大多已崩塌,僅存少數能進入探險。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養鴨人家ㄉㄚ—ㄉㄚ—ㄏㄟ













梅花社區 養鴨人家ㄉㄚ—ㄉㄚ—ㄏㄟ
『養鴨』是我國早期農業社會的副業之一,且早年農藥、肥料尚未盛行時,若要有好收穫,一定要養鴨來防止天然蟲害侵襲,收割後,亦要放一群鴨入田裡,採食掉落的稻穀。
『一支竹竿走天涯』是養鴨人家的口頭禪,竹竿上綁著布條,是趕鴨最簡單的工具,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尤其在早期「逃冬」式養鴨,趕著鴨群翻越一田又一田,經年累月,露宿野外,手上離不了竹竿,口中時以哼著ㄉㄚ—ㄉㄚ—ㄏㄟ,鴨子靜靜的覓食,從不離隊落單,是合群性或是顧慮安全也好,這是梅花社區轄內下湖仔昔日養鴨人家的辛苦討生活的歷程,值得懷古追思。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