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七賢社區-一波三折的社區活動中心工程













七賢社區 一波三折的社區活動中心工程
1998年,村長提出清理公墓計畫,獲得代表會決議通過,1999年4月12日公告:有主之墓於一個月內自己遷移,無人認領者,由鄉公所代為清理遷移。清理時,村民並組成臨時委員會輪流派員全程監督,以防有所遺漏,造成對無主孤魂不敬,骨骸全部出土後送往員山鄉立納骨塔供奉。
清理好之深賢段907號墓地預定興建老人活動中心,卻因地目為特定農業區無法發給建築執照。經中央及地方民意代表與社會課人員不辭辛勞奔走,歷經五任鄉長,終於變更完成,卻又因拖過施工合約期限而解約,經第二次發包作業,二次開標後,由本村村民犧牲賠本得標,始得完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優質的學習空間—七賢國小













七賢社區 優質的學習空間—七賢國小
七賢國小學區只有七賢村。每一年級1班,學生約120人,每班平均20人。除了各班級教室外,尚有多功能用途禮堂可作視聽教室、唱歌、跳舞場所,資訊教室擁有寬頻網路、20部電腦及多項教學軟體,還有音樂教室、美勞教室及辦理營養午餐之廚房。
學校教職員工共計13人,加上十多位愛心媽媽,使得本校學童有如天之驕子,備受呵護。
在此優良的學習環境中,各項學習成績多有優異表現。如:多次的足球比賽冠軍,美勞、演講、科學展覽亦多次奪標。
社區本就注重教育,在人力、物力全力配合下促成學校組成高蹺隊、打擊樂團、醒獅團參與各項活動表現優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墳墓變學校,學子拜謝萬善祠













七賢社區 墳墓變學校,學子拜謝萬善祠
先民背負神像來台開墾,過程中常與原住民爭地帶來殺戮,產生了無數的無主孤魂,集中在廟宇後方的亂葬崗。
早期七賢村內,均是由大戶人家延聘教師設私塾教育小孩,日據時代,則到育才、深溝國校就讀,就學率低落。1957年8月深溝國小七賢分校成立,僅2間教室,低年級在再興宮上課,五、六年級到深溝國小上課。
1963年已將墳墓清理,並且興建萬善堂供奉清理出來無人認領之骨骸。原來的墓地變成學校用地。
七賢國小每屆應屆畢業生須祭拜過萬善同歸祠內先民,感謝先民讓出土地並保佑學子平安畢業,再以祭品舉辦謝師宴,形成本地特有之文化。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社區男多女少,歸功註生娘娘













七賢社區 社區男多女少,歸功註生娘娘
七賢社區面積1.2平方公里,總戶數345戶,總人數1391人,男人774人,女人617人,男、女比率為56:44(2003年5月資料),為多男社區。務農戶數佔90﹪以上,農業社會需要身強體壯的男人耕作,大多數務農家庭均有重男輕女的觀念。
在以前醫學不發達時代,生男育女並非可以隨意控制。為何七賢社區居民可以如願。經過調查,浮洲的再興宮與石頭厝振安宮均有供奉註生娘娘,聽說很是靈驗,要男要女先向註生娘娘祈求,大都如願,因此在以前,小學設在廟裡那段時期,學生在上課經常可聞到香濃的麻油雞香味,均是前來感謝註生娘娘的。
不信?試了就知道。很靈喔。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再興宮廟史













七賢社區 再興宮廟史
法主公姓張名慈觀,福建永泰縣張家莊人,醫術、法術高強,40多歲時為除蛇怪而同歸於盡,得道飛昇。先賢背著張公祖神像開蘭墾荒,至今約150年歷史。清朝咸豐年間於溪洲堡泉州大湖 (今之三星鄉大埔張公圍)建蘭興宮,有楹聯云:「身化九龍潭遍逐蠻荒闢蘭境,法施三寶塔直驅鬼牛走桃源」,後因大水沖毀,在附近搭草寮奉祀,結果再次遇大水,又遷移至宜蘭市南橋里與七賢交界處,建物仍是草寮。浮洲庄民集資於今七賢村第二鄰處建廟稱再興宮,日據時代築蘭陽堤防將廟隔在河道之內,於是再遷至目前廟址,1985年因廟宇老舊再度原址重建。
(編註︰1月14日,大隱社區也有提到張公圍的故事,可以兩相對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七賢簡介













七賢社區 七賢簡介
本村位於員山鄉東南區,蘭陽溪北岸、蘭陽大橋與葫蘆堵大橋間,堤防旁。對岸為大洲、東北緊臨宜蘭市、西北惠好村(芭荖鬱仔)、西靠深溝村。
本村在清道光十五年(1835)十二堡時期屬於溪洲堡溪洲庄,日治期間明治34年(1901)改為浮洲堡溪洲庄,至大正9年(1920)因東勢濁水溪(蘭陽溪)改道,行政區域重新調整改為溪洲大字,隸屬員山庄;光復後溪洲大字改為員山鄉溪埔村,1950年根據行政區調整方案,溪埔村再次更名為七賢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大光明圳與土地重劃













梅花社區 大光明圳與土地重劃
我們可從憨猴搬石頭裡看出,梅花社區的先民如何開墾不毛之地,一石一鏟,篳路藍縷。光明圳開通,帶給梅花社區新希望,原是種植苧麻、地瓜、茅草、花生等雜糧的旱地,因有水才轉種水稻,大光明圳含沙量大,長時間灌溉下來,原來礫土旱地逐漸變成水稻良田,這是梅花社區一大轉變。

1965年宜蘭縣政府辦理梅花、鹿埔地區土地重劃,這是宜蘭縣第二個土地重劃區,也是最成功的地區。耕作地取直方便機械耕作,條條農路通,搬運方便,水田面積逐漸擴大,最後到全面可種植水稻,改善地區糧食供應,是梅花社區又一次大轉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瓦窯遺址與電燈













梅花社區 瓦窯遺址與電燈
現在的旺樹園日據時代是一座瓦窯,附近溝渠叫瓦窯溝,由一批台北人來蓋的,後來不知何故倒閉,原址保持一個圓形大土坵。1960年代初期,一位林姓富商買下瓦窯舊址及附近數甲土地蓋一座蛇型磚窯,盛極一時,後來泥土來源困難,又敵不住林口及南部機械窯快速廉價的磚頭,終於關閉。後來才在政府輔導下轉型今日的休閒農業。
瓦窯與電燈有何關係?瓦窯需要電力,所以日據時代電力就到茅埔城,早期茅埔城是一個不毛之地,但在日據時代,大部分家庭即享有光明的照明,後來瓦窯倒了,政府更鼓勵大家都裝電燈,1950年代大部農村還無電燈,茅埔城早已有電燈,係拜瓦窯之福,特此記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資源豐富的登山步道













梅花社區 資源豐富的登山步道
在梅花湖附近有一小山溝,終年流水不斷,數十年前是附近人家飲水來源,水量充沛就形成好幾個小瀑布,水質清澈、甘甜,水中螃蟹、水生動物極多,是生態觀察教學的好地方,走完350多階好漢坡,接上去是豐富的植物教學步道,步道兩旁蕨類植物特別豐富,成群的筆筒樹、台灣桫欏、各種蕨類等植物是一條極不錯的教學步道。
如果您體力豐富,還可走到舊寮永光宮或是培養體力繞香格里拉走一圈,保證沿途景物多樣化,是一條很好登山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梅花社區-梅花湖畔晨間運動













梅花社區 梅花湖畔晨間運動
梅花湖南邊湖畔有一座「梅花湖獅子公園」,是羅東國際獅子會於1979年6月授證10週年紀念建贈,坐在上面可以俯瞰湖面景色,最大特色是公園裡有原始未加加工的石桌、石椅,公園上方闢有一條登山小道。每天清晨,健行者由此處走到三清宮再走回原地休息,喝茶、閒聊,可消磨一上午。
梅花湖健行會成立於1975年,會址設於三清宮,以三清宮廚房旁之空地為運動場所,呂福龍先生為首屆會長,後來前縣長陳進東另提供土地興建會館,於1981年10月20日搬入新會址,陳進東受聘為名譽會長,目前已為第27屆,會長是許秀年女士,會員200餘人,每天早上5時左右,在會館運動場作體操及各種運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