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七賢社區-金復興大排水今昔變化













七賢社區 金復興大排水今昔變化
七賢社區的主要排水溝金復興大排,是個終年不乾的湧泉排水系統,魚蝦豐富、兩岸野薑花芬芳、水柳青翠。寬度約2公尺多,農人在自己田地位置搭菜瓜棚種植菜瓜。排水溝內溪水清澈、清涼,河蜆產量豐富,隨手一抓就有3、4粒。有人以鋼絲製成蜆耙在水較深處採蜆(水深無法用手摸取,數量較多。)一天可有20斤左右收穫。沒有蜆耙的人均找較淺處摸蜆,彎腰久了會腰酸背痛,於是乾脆就坐下來摸,衣褲弄濕了順便洗一洗,這叫摸蜆兼洗褲。
如今水泥護岸取代兩岸植物,水溝中偶爾才能看到的幾條小魚遊戲其間,今昔相比可謂太平山—柴多(差多)。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再興宮先賢牌位見證漳泉械鬥













七賢社區 再興宮先賢牌位見證漳泉械鬥
《噶瑪蘭廳誌》記載嘉慶七年(1802)漳、泉、粵三籍人士合併,共同來宜開墾,泉洲人分得四鬮一等地,又自己開墾溪洲一帶。嘉慶十一年(1806)漳洲、泉洲人械鬥,泉洲人所分土地除溪洲外,盡被漳洲人奪取。
七賢再興宮先賢牌位,兩旁書寫泉郡,中間為「堂堂開闢浮洲庄先賢之神座」。
裡面內容:高培助、高鍾漢、劉鍾伯、林永福、楊九、張興、蕭改、周興、李才、傅九、黃讚、許天送、王光長、潘大宇、潘開泰,共計15人。足以考證浮洲庄確為泉郡先賢所闢,後輩居民亦不忘本的持續供奉。其內部字跡己幾近不能辨識,幸好社區日曆工作讓編輯人員抄錄下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沒落的蘭陽溪採石工













七賢社區 沒落的蘭陽溪採石工
俗語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七賢社區既不靠山又不靠海,卻緊靠著蘭陽溪,那蘭陽溪遍佈砂石豈不是要吃砂石?對!絕對正確。
七賢社區居民勤勞、節儉,農閒之餘便帶著砂耙、畚箕,以及用木材配合鐵絲網製成的篩選工具(俗稱漏仔)到蘭陽溪河床,將河床上的砂石挖掘起來,一畚箕、一畚箕地往篩網倒,分離出沙及石頭再出售,還組成採石工會。
後來砂石商人設計出以鏟斗式挖掘輪從水中挖取砂石,俗稱鐵船。因為是從水中洗過,品質好,又是以機械方式生產量大,村民即無法再靠採石賺錢,現在有採石工會資格者還擁有勞保,但大都無工作可做。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社區媽媽們的古早味醬菜













七賢社區 社區媽媽們的古早味醬菜
七賢社區媽媽教室的學員,舉辦醬菜製作研習,傳承古早味的農村醬菜,由老一輩的媽媽們講解示範,經過多次的實作,成果有醬瓜、豆腐乳、豆豉、豆醬、米醬、脆瓜等等。
你想做做看嗎?下面為豆豉製作方法:
材料:豆一斤、糖二兩四、鹽五兩六
1、早上用漏盆將發霉過的豆沖洗後,盛在漏盆內,不耍倒起來,
把豆用成一堆,然後上面蓋厚布,使其發燒,蓋的越熱會越香。
2、中午將豆倒入盆中,加上少許米酒攪和後,
再把豆用成一堆,再蓋上厚布。
3、晚上將酒、糖、鹽加入豆中,並攪拌均勻,裝入罐中。
4、存於陰涼處一個月左右即可取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春夏秋冬畫七賢













七賢社區 春夏秋冬畫七賢
葫蘆堵大橋未開通之前,七賢村屬員山鄉之偏遠地區,開發較晚。也因如此仍能保存鄉村原有風貌。
農村生活按照農民歷記載之節氣進行耕作,春耕時期水田翻耕注滿灌溉水,遠望白茫茫一片,尤其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天上水底兩輪明月。
宜蘭地區屬一年兩作,夏天百草叢生一片綠意盎然,正值水稻收割時期,男人們忙著收,農村婦女戴著斗笠,包覆花布頭巾忙著晒穀。晒穀場上一片黃金色穀子,呈現出豐收的喜悅。
秋季時農人趕著節氣有的尚在收割,有的已進行耕田,青、黃、黑、白有如一幅大花布。
冬天,休息等待春天來臨,田裡水稻殘根枯黃,景色淒涼。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農路納入社造,恢復良好生態













七賢社區 農路納入社造,恢復良好生態
七賢村位於蘭陽溪北岸、蘭陽大橋與葫蘆堵大橋間,堤防旁。金復興圳為灌溉系統,金復興大排及浮洲大排為主要排水系統。
1999年經農地重劃後,金復興大排及浮洲大排兩旁3公尺寬的農路並未綠化或鋪設柏油,雜草叢生,影響農民出入,有礙觀瞻,更對社區環境衛生造成威脅,因此經社區理事會及會員大會多次討論,納入社區總體營造計畫,邀請鄉公所工務課及水利單位會勘,釐清權責,將來農路設計施工時以不影響農民進出,預留1公尺寬作為將來綠化,種植昔日處處可見的野薑花、水柳、金針花,復育原有野生種植物,將良好的生態環境留給下一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昔日生態水圳,今日水泥U型溝













七賢社區 昔日生態水圳,今日水泥U型溝
嘉慶12年(1807)冬,溪洲義首高培助、林永福及眾結首等立約,每甲願納水租粟4石,公請張閤、許守仁(淡水聽拳山堡興福庄總理)、鄭聰選、高鍾祖等,出資開築埤圳,導水灌溉溪洲上、下周圍田業,至嘉慶15年(1810)起,通流灌溉,圳號金源興。
後因抗納水租等事項互控,乃於嘉慶20年(1815)股夥再行立約,並改為金復興圳,灌溉面積160甲,取源蘭陽溪水系,水源豐沛,是飲用水源,也是兒童戲水及水牛洗澡的地方,魚、蝦、蛤等生態豐富。
1998年農地重劃後,改建成水泥U型溝,徹底破壞生態,是生態保育的負面例子。(參考文獻:廖風德,《清代之噶瑪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蘭花產業,在地扎根













七賢社區 蘭花產業,在地扎根
七賢社區的合正蘭園園主吳承憲夫婦,是年輕有為的鄉村老實人,種蘭花有多年經驗,品種很多,蝴蝶蘭佔大部份,更研發名貴珍奇種、原生種,並有各式禮品蘭花,送禮自賞兩相宜。
吳園主提供下列蘭花照料方法:
陽光-陽光需充足,但勿直接照射正午前後之日光。
溫度-16℃~32℃或人體感覺舒適之溫度即可。
濕度-請勿放置空調設施旁或直接吹風處,
如濕度過低可旁置水盆提高空氣濕度。
澆水-採用水草植材,每10天充分澆水即可。
施肥-澆水隔次可用液肥3000倍灌施。
澆水施肥請直接灌施植材,勿噴濕葉片或花朵。
合正蘭園提供以上資料,歡迎參觀交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休閒農業中心—七賢公民館













七賢社區 休閒農業中心—七賢公民館
休閒農業中心—七賢公民館
宜蘭縣首次試辦兩處公民館,一為羅東之東安社區,是都市型社區。另一處則是七賢社區,屬於農村型。
公民館之功能是「地區公共事情參與決策」以及「公民意識養成」的場所。就七賢而言,它與鄰近之惠好、深溝社區共同發展的議題,即是研討地區休閒農業的發展。

目前七賢公民館館址設於七賢村民眾活動中心,由七賢社區擔任「召集」角色,邀集惠好、深溝社區組織成一個「聯合發展促進」之組織,並共同協商討論所需推動之策略與進程。
除了在硬體方面增設一座槌球場,在活動中心一樓設置導覽中心,二樓將設置休閒活動農業發展中心,策劃及推動休閒農業發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垂釣休閒好去處–重劃公園













七賢社區 垂釣休閒好去處–重劃公園
深溝、溪洲地段於1996年至1998年完成農地重劃,屬偏遠河床地帶,閒置墳場多,小池塘及湧泉特別多,赤腳在湧泉上遊憩,腳底陣陣清涼。近年來因蘭陽溪開採砂石,地下水源枯竭,大型耕耘機圴可在上面操作,池塘逐漸縮小,變成田地。
重劃後池塘地變成多出來的土地,擇適當位置建設成小型遊憩公園,重劃公園內建有兩座涼亭,花圃、花棚、美術路燈,兩面流水環繞,尚有小徑供人垂釣,因旁邊為浮洲大排,終年水源不斷,魚量豊富,常有野生之鱉、鰻、魚、蝦、螃蟹等收獲。無論白天或夜晚,常常見到有人在此休息、散步,可說是垂釣休憩的好去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