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湖東社區-充分利用的社區活動中心













湖東社區 充分利用的社區活動中心
社區活動中心建於1980年,首任社區理事會由趙沂 擔任理事長,昔日居民開會都在廟裡,自有活動中心之後,居民改至活動中心活動,它每層約有25坪左右,分為一、二樓,樓下為社區開會,老人休閒、卡拉ok、土風舞班等分區段使用,樓上是幼稚園專用樓,場地雖然較小一點,但還好是在關聖廟前,因廟埕廣場亦可使用,有配合性的優點。
活動中心無法再擴建,有些居民需要的無法成真,真傷腦筋,要辦電腦班與老人營養午餐沒空間,巡守隊也暫時借用私人土地作為隊部指揮所,可見空間對社區是多麼重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東社區-社區願景——重現茄苳林綠色隧道













湖東社區 社區願景——重現茄苳林綠色隧道
在一、兩百年前的湖東社區,到處長滿了一大片綠油油的茄苳樹,因當時拓荒開墾,全部茄苳樹(原名重陽木)被先到的先民砍伐一空,自此以後都未再見過茄苳樹,慶幸的是近年來又陸續自然地生長出十數棵茄苳樹,去年因農地重劃,還挖出一百多年前埋藏在土裡的茄苳樹頭,據本草綱目記載,茄苳樹具有潤肺解咳的療效,有名的茄苳雞就是用茄苳葉加配料蒸煮,非常好吃也非常的香,可說全棵茄苳樹都是寶,希望茄苳樹能在茄苳林再次展現風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東社區-社區的庭院













湖東社區 社區的庭院
得非常好看,在庄腳所在就是不一樣,因大都有足夠的空間可以美化環境,花卉不受限制,喜歡的話用點心就可有花果觀賞,從中你會體驗培養花木的樂趣,並能領悟大自然的美妙,空閒時光自在觀賞,同時使自家環境美化,更是一種自然自在的享受,到哪裡去找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東社區-茄苳林的由來













湖東社區 茄苳林的由來
茄苳林村範圍在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十二堡時期,屬於員山堡大湖庄;在光緒13年(1887)劉銘傳清丈區域後,分屬茄苳林庄和蜊仔埤庄;日治期間於明治34年(1901)查定區域,重新調整行政區域,將二庄合併為茄苳林土名,併入大湖庄,大正九年(1920),行政區域再行調整,改大湖庄為大字,茄苳林土名改為小字;光復之後,將茄苳林小字改為茄苳林村,1950年依行政區域調整方案,重新調整行政區域,茄苳林村以其位於大湖之東,更名為湖東村,至今。
圖為在社區地底下深埋百年的老茄苳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東社區-湖東社區簡介及導覽圖













湖東社區 湖東社區簡介及導覽圖
湖東社區位於員山鄉中部,東北以五十溪與永和村相隔,溪南以大三鬮排水接尚德社區,西以鼻仔頭圳接湖北村,與枕山村一山之隔,面積4.33平方公里,戶數313戶,人口1136人。

本社區大小聚落共有茄苳林、蜊埤城、柑宅仔、溪底仔、豬母寮,大部分居民主要集中於茄苳林,台九甲線為主要出入交通路線,由於本區分別有鼻仔頭圳及金大安圳,灌溉水源充足,因此以水田為主要農地景觀,居民多以務農為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腳踏車專用道,瀏覽堤防、水圳風光













七賢社區 腳踏車專用道,瀏覽堤防、水圳風光
七賢村位於蘭陽溪北岸、蘭陽大橋與葫蘆堵大橋間,南邊臨蘭陽溪堤防,北邊就是浮洲大排水溝,依此地理環境規劃了兩條腳踏車專用道。
第一條蘭陽溪堤防上的便道,只要將雜草清除,便可以結合縣政府現有的腳踏車專用道,欣賞蘭陽溪風光、生態及蘭陽溪的農作物都可以盡收眼底。
第二條是順著金復興大排及浮洲大排旁的農路,可以觀賞水中生態資源、也可以戲水及垂釣。金復興大排及浮洲大排兩旁3公尺寬的農路,在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中,將保留1公尺寬路面作為綠化,復育種植原來野生處處可見的野薑花、水柳、金針花等,將原來農村景象呈現出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再興宮沿革見證歷史













七賢社區 再興宮沿革見證歷史
七賢社區的浮洲再興宮為先賢開墾宜蘭後第五座廟宇,其建築材料部分使用第四座廟宇內部富有文化價值之雕刻文物。如內外殿相隔之雕屏,案桌,及懸掛之匾,其中歷史最久的匾額為明治36年(1905); 廟外之吊筒、支座、柱材等則為大正年間之作品。
再興宮廟後之大眾爺廟亦是多次重建,其中神位之石刻香爐上款為咸豐乙卯年陽月日,下款為浮洲庄弟子仝立,橫批為新復宮三字,估算起來有148年之久。
再興宮先賢牌位上高培助、林永福之名,出現在嘉慶12年(1807) 與出資闢建金源興圳等大老闆的納水租契約中,足證明浮洲開發約有200年之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農民的朋友—蔬菜集貨場













七賢社區 農民的朋友—蔬菜集貨場
早期七賢農民所生產的蕃茄、蔥、蒜等農產品,都要凌晨一、二點起來,騎腳踏車或是農用搬運車載到宜蘭市場去販賣,如果碰到價錢好且又是搶手貨時,還可以回來補眠,如果遇到價錢不好又滯銷時,在市場等候一個早上,慘況可想而知。
民國1980年左右,農會籌組農產品運銷合作公司,並在再興宮旁興建農產品集貨場,從此農民只要在下午三、四點把整理好的農產品裝箱載到蔬菜集貨場,運銷公司會把農產品載到臺北果菜公司去批發販售,其所得會自動匯入農民戶頭,從此農友不但可以更專心生產,更不必早起販售農產品,因此蔬菜集貨場可以說是農民的好朋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歐風農舍,互別苗頭













七賢社區 歐風農舍,互別苗頭
七賢社區由於素有多男社區之稱,兒子多,房子不夠住的農戶便申請蓋農舍,新建的農舍外型都有如別墅,反正土地夠大,前魚池後果園,種花種樹造景,大家互別苗頭。
朱家採用歐式建築,前有寬闊大門,入門兩旁密植灌木作為綠籬。玄關右側開一葫蘆形水池,池內錦鯉悠游,池旁鋪設草皮及數棵喬木,樹下石桌石椅,兩樹中間結張網床。再進去闢一游泳池,游泳池後面則是果園,樹下養雞。
歐家同樣擁有歐式建築前面及寬闊大門,但一進門道路卻是彎彎曲曲,兩旁大片草皮凹凸造型配合花木造景優美。四周排列高大喬木,樹下又是灌木綠籬。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七賢社區-蘭陽溪砂石必經之道—浮洲路













七賢社區 蘭陽溪砂石必經之道—浮洲路
七賢村因蘭陽溪出產砂石而出名,早期以人工採取砂石,然後以手拉車拉到宜蘭市賺取微薄工資,1970年代工業發達,外地人來村內設置鐵船開採砂石,載運的工具便是拼裝車(俗稱鐵牛),當年沒有鋪設柏油,路面坑坑洞洞,村民如果要從宜蘭市搭計程車回七賢,運將都搖頭拒載。
1980年代改成15噸的大卡車載運,1990年代便是現在的21噸、35噸聯結車,它們一定要經過浮洲路,因此浮洲路可以說是蘭陽溪開採砂石的見證者。如今蘭陽溪已經禁採,而東西向砂石專用道正在闢建,浮洲路跟砂石開採要畫分界線,未來將扮演宜蘭市進入七賢村的門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