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林美社區-三代保正













林美社區 三代保正
林美村日治時期稱為林尾部落,林番婆先生為首任保正(即現今之村里長) ,管理部落事務。老先生去世後由其子林水土繼任,嗣後再由林茂已接任林水土遺缺,祖孫三代連任50年保正,成為地方美談。
光復後行政區域重整,保正改為村長,仍由林茂已先生擔任,迨1962年,第七屆村長選舉時,因年事已高,始未繼續連任。回顧林番婆先生祖孫三代擔任保正、村長職務共達66年之久,可見林番婆先生祖孫三代領導有方,理事公正,深受村民愛戴。
下圖為林番婆先生。
右小圖為林水土先生。
右大圖為林茂已先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林美山風景













林美社區 林美山風景
雪山山脈為台北縣和宜蘭縣的分水嶺,山勢雄偉陡峭,唯有在林美社區內的林美山山勢平緩,海拔皆在400公尺之內,由於水源充沛,早期居民競相開墾種植茶樹、果樹,是村民重要經濟來源。
由於林美山山川秀麗,林木蒼翠,山頂上,地勢平坦,可鳥瞰整個蘭陽平原,1981年就吸引了高爾夫球業者的青睞,在此設立球場。
之後,佛光大學、淡江大學,更相繼到此落腳建校,林美山蛻變成大學城,將來更有可能成為膾炙人口的觀光勝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林尾地名介紹













林美社區 林尾地名介紹
林茂築設大學城,
美麗球場享盛名,
社稷興隆民豐樂,
區內發展好名聲。
林美村原本地名稱為「林尾」,「林」,台語發音「ㄋㄚˊ」,意指礁溪庄最後開墾之山林落伍部落。而村內各部落如「楓腳」、「大楓頭」等也都是以具指標性的大樹為名,其他如「水尾」、「埤墘」則是因為位處湖邊或圳溝末段而得名,而「客人城仔」則是早期客家人聚居之地。
事實上,全村也一直到1961年才全區供電,在此之前,仍有部分村民以煤油燈照明呢!本社區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域隸屬於台北州宜蘭郡礁溪庄林美堡,1950年,行政區重組,始改隸宜蘭縣礁溪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社區風貌













林美社區 社區風貌
林美社區發展協會在地方熱心公益人士籌畫下,於2001年9 月13日正式成立,由游棠海村長兼任社區理事長,在大家努力認真經營下,陸續成立社區守望互助隊、環保資源回收隊、社區愛心媽媽有氧舞蹈班等團隊。社區內的林美雄武舞獅團已有35年的歷史,無論是廟會或慶典,不時可以看到團員們大顯身手。
本社區總戶數300 戶,居民1687人,由於社區內缺乏工商業,就業機會少,年輕人紛紛離鄉背井求學、就業,往外發展,留在社區的,大多以農耕及種植蔬菜果樹為業,或以打工維持生計,居民生活樸實,家家安居樂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東社區-福園山水的環境之美福園山水的環境之美













湖東社區 福園山水的環境之美福園山水的環境之美
位於蜊埤路27號的員山福園,是一個現代化綜合式喪葬服務處所,能讓逝者得到應有的莊重與尊嚴,也讓生者能得到心靈上的慰藉與安祥。活人的環境要美化,往生的人也是一樣要有好的風水,一個山明水秀的福地,福園真的做到了,從外觀看來,你絕對以為這裡是某某山莊別墅,周邊環境規劃相當具水準,綠草如茵、清澈的湖水,有如一幅山水畫,使應報到的生命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段人生路程,近年來佛教團體如法鼓山也在此辦活動,都辦得相當成功,福園的周邊有兩個蜊仔埤湖,湖水清澈,有很多種的魚和蛤蜊,平時常有外來遊客在此攜桿垂釣,怡然自得。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東社區-蔡海桐的舊卷歌仔戲













湖東社區 蔡海桐的舊卷歌仔戲
員山鄉是歌仔戲的發源地,在知名的老藝人之中,本社區就佔了二位,可說是社區的福氣,其中一位是歌仔戲老藝人蔡海桐老先生,他最精湛的歌仔戲技藝是即將失傳的舊卷歌仔戲—落地掃,又稱本地戲或傳統歌仔戲,可以不穿戲服、不化妝,很原始的演出。
說起蔡海桐可是遠近馳名,自小即喜愛歌仔戲,自十五、六歲習文練藝,不曾中斷的演出自己的人生戲。八年前,員山鄉公所舉辦「八月員山 歌仔戲回娘家」活動時,他的歌仔戲演技非常了得,曾經轟動一時,前年因病去世,對於整個社會與社區損失相當之大,猶如失去了一塊瑰寶般,令人惋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東社區-布馬陣薪傳













湖東社區 布馬陣薪傳
『布馬陣』是民間街頭小戲,最初是以竹子做骨幹,周圍用紙糊成馬型,後來因紙製容易破損,才改用布製,骨幹也改為藤,以便操作,遂稱為「布馬陣」。
「布馬陣」之表演方式,早年主角大多扮演有錢員外或是瘋瘋癲癲的縣太爺騎馬遊街,藉以描述衙門官吏的種種醜態,本社區林榮春先生是1992年薪傳獎傳統雜技類得主,他認為那種「歪官」扮相應予改革,為討個吉祥,遂將主角換成喜氣洋洋的新科狀元。
大湖國小「布馬陣」結合社區民俗傳承技藝發展,使我們民俗特有文化不致斷層,這幾年來經常接受各界舉辦活動的邀請出場公演,由於表演精彩,深獲好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東社區-消失中的周舉人宅與槍櫃













湖東社區 消失中的周舉人宅與槍櫃
前清武舉人周振東,父周頂,百年前來台灣開墾之初連家丁百餘人,拼命開墾以及捕鹿與賣鹿致富,當時擁有土地約250甲左右。
周舉人在宜蘭郡街開布莊,他選擇在五十溪邊的土地建立宅第,風水學謂「獅戲弄珠」,因在屋後的山遠看似獅頭,恰巧山前有一浮丘像是珠球,前明堂又明亮向東南,而又有五十溪水為界,雖是有財水,後來還是被五十溪的水沖毀家園。
周舉人厝荒廢數十年已看不到當年風光的痕跡,現在大部分已變為種植的菜園,如今也只剩下,因道路拓寬可能遭到拆除的命運的百年砲堡「槍櫃」而已,若是能保存它,重視它,不知該有多好。
右下圖為周舉人後代周釧波先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東社區-國聖爺 鄭成功













湖東社區 國聖爺 鄭成功
湖東社區鄭氏宗親所敬拜的國聖爺,據說明末清初,永曆七年(1653)年間,公精練兵將,反清復明,清廷以高官厚祿利誘歸降,公皆不為所動,摧鋒破銳,讓敵軍膽寒,當時只有金、夏彈丸之地,很是憂慮,決定趕走荷蘭人平定台灣,以作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永曆十五年(1661)四月二十九日,率領水陸大軍,突襲鹿耳門,一舉決滅荷軍,荷軍戰敗求降,公收復台灣,此豐功偉業,震撼古今。
鄭氏宗親於1963年6月3日雕塑神像,奉祀於關聖廟內供宗親與社區民眾參拜,並於每年正月十二日為國姓爺聖誕,當日做叩謝平安戲,再由爐主辦桌請客吃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湖東社區-筊白筍水源與夢幻湖













湖東社區 筊白筍水源與夢幻湖
筊白筍水源是位於柑仔宅聚落範圍內,在蒼翠樹木高山圍繞的山腳下,有一天然形成的地下冒出泉水,這是筊白筍的水源地,泉水水量很多,水質澄澈甘甜,沁人心脾,夏天時候水溫冰涼,冬天季節水溫亦不酷寒,會讓人興奮的想去觸摸它。
幸運的魚兒在此繁殖,泉水所孕育的筊白筍特別碩大白嫩,採收時綠油油的一大片,下雨天時風景如夢如幻,氤氳飄渺,夕陽晴嵐,有如人間仙境一般,置身於此,不僅視覺的欣賞或心靈的靜謐,都是絕佳的享受。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