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林美社區-林美金棗文化館













林美社區 林美金棗文化館
林美金棗加工處理中心及金棗文化館,乃是林美地區的金棗果農在農政單位依據「農地利用綜合規劃實施計劃」的輔導及相對補助下,自行籌款購地建館。該館將有關金棗的一生,如生長環境、栽培技術、產品加工、病蟲害防治等等資料,做有系統的蒐集、整理、展示。
雖然館的規模不是很大,但是結合了金棗加工中心內的新式設施,總能讓來訪的賓客耳目一新,眼界大開。尤其販賣部所擺售金棗加工品都是農民自產、自製、自銷,全部一元化作業,減少中間費用,提高附加價值,將利潤回饋消費者,讓大家皆大歡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林美金棗園













林美社區 林美金棗園
金棗是最能代表宜蘭的一種水果,原名金柑,因其長圓外形,頗像金色棗子,所以被稱為「金棗」。全台種植面積約250公頃,由於絕大部分產區都在宜蘭縣,自然而然成為宜蘭特產,而其中光是林美村內就佔有80公頃以上,村民或多或少都和金棗建立密切關係。
金棗為芸香科多年生常綠小喬木,每年可開花三到五次,約在11月到隔年2月採果。其他時間內,果農須從事整枝、除草、施肥、噴藥等工作。金棗的繁殖使用嫁接法,壽命最高可達40年。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夜半客來茶當酒













林美社區 夜半客來茶當酒 五峰茗茶傳情誼
林美山五峰茶園是早期拓墾先民自唐山傳入引進,最早可追溯至清廷撫台劉銘傳時期,迄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五峰茶的製茶技術,自坪林吳水成老師傅傾囊相授後,茶農製茶技術精進,當時完全人工製茶,老師傅用「腳力」來搓茶並且以木炭烘焙。有些茶農利用自家簡易設備製茶,有些則將茶青賣給村民稱為「茶館」的三民製茶廠。
由於林美山區日夜溫差大,梅雨季節終日雨霧彌漫,十分適合茶葉的生長,加上茶農們引用清澈純淨山泉水灌溉,造就了清香撲鼻、落喉甘滑、韻味自然,耐泡而且不失原味的「五峰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林美大楓橋改建













林美社區 林美大楓橋改建
大楓橋建造於1980年第八屆鄉長周錦建任內,橫跨林美溪,在此之前,來往村民利用溪底便道通行,至感不便。近年來林尾山不但有了高爾夫球場,佛光大學、淡江大學也相繼在山上設校,山腳道路車流量激增,原來的大楓橋已無法負荷。

經地方士紳聯名陳情,必須擴建該座橋樑以利交通,嗣經縣政府調查設計,於2002年12月改建完成,同時辦理啟用典禮,場面頗為熱鬧,確實是本社區之一大福音,從此之後,大型車輛暢行順利,極為方便。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客人城三山國王













林美社區 客人城三山國王
林美村客人城內之三山國王廟,於清光緒18年(1892年)由大陸分香創建,土牆茅屋,是當地客家人之隘墾廟。日治時代香火鼎盛,鄰近住民均來參香拜拜。三山國王神威顯赫,當時醫療設施尚未普及,民眾如有病痛,常祈求三山國王庇祐或者扛輦轎採藥治療。
本廟主祀神原只供奉三王之神像,迨至2000年始由宜蘭許姓信士奉獻大王神像,嗣後庄內信士集會,決定另行雕塑二王神像,一併奉祀,更可符合三山國王三尊供奉之意,祈求全境更加平順安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林美托兒所













林美社區 林美托兒所
1981年,村長游金坤先生,大力奔走籌建民眾活動中心,嗣後游燦坤先生等士紳捐出土地,村民出錢出力,再加上鄉公所的補助款,民眾活動中心得以順利建設完成。
1982年,游老村長更進一步爭取到林美社區托兒所在活動中心內開辦,首期收托幼兒只有30名,嗣後由於保育員努力經營,收托人數一度高達120名。
1995年,林美社區托兒所縮編為礁溪鄉立托兒所林美班,收托人數仍維持100名左右。林美托兒所雖然受限於場地無法擴充改善,但是周遭環境優美,歷任保育員皆熱心盡職,甚受村民之肯定。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地球守護神–資源回收隊













林美社區 地球守護神–資源回收隊
在環保局之垃圾分類政策下,本社區於2003年4月14日成立資源回收隊(成員35名),全面展開社區資源回收,在各鄰放置三至六個回收架,要求村民把可回收之廢棄物品,分門別類放入回收袋內,每週一,由社區回收車收取,載運到水尾福德廟旁分類站,重新分類裝袋後出售,是社區之重要財源收入。
「社區環保做得好,子子孫孫沒煩惱」,我們不但要愛護這個地球,更要珍惜地球可回收的資源,予以再利用,願大家共同以任勞任怨,無私無我的精神來開創環保新天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環保先鋒–林美環保義工隊













林美社區 環保先鋒–林美環保義工隊
1997年在礁溪環保義工中隊招募下,林美村成立了環保義工小隊,隊員有25名,其中包括有1928年生之游許阿對老義工,也有1994年生之張可鵬小義工。義工隊成立後,隨即在全鄉各地展開服務,林美社區成立後即成為林美環保義工小隊。
義工們每月不定時打掃林尾路及認養宜五線道路花木外,每週一要資源回收、淨山、淨灘,更配合政府大力推動環保政策,以身作則,啟發全民參與,大家都抱著犧牲奉獻的精神,為的是追求更美好環境,提高社區生活品質。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鴨產業推廣者—黎明牧場













林美社區 鴨產業推廣者—黎明牧場
黎明牧場位於林美溪畔,以養鴨為主要產業。宜蘭的鴨產業其歷史之久遠,經濟之貢獻,垂直整合之完整,在全台灣各行各業中表現甚為優異,而在林美社區之黎明牧場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黎明牧場致力於鴨產業的推廣,從優良品種的選育、種鴨的繁殖場、屠宰加工場,以致於鴨肉名產銷售,可謂一應俱全。更值得一提的是對於研發的嚴格把關,使鴨產業有活水源頭以及廣大的發展空間。
近年黎明牧場致力於鴨與稻的共棲研究,完全不用農藥及化學肥料,使土地恢復生機,並生產出高品質的有機米和健壯的土番鴨,為鴨產業開創另一片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草湳湖上石磐瀑布













林美社區 草湳湖上石磐瀑布
石磐瀑布位於林美山上,草湳湖的上方約一公里處,海拔約340公尺,乃得子口溪的上游。因一巨大無比的石頭橫躺在溪中,溪水只好漫過石頭從十幾公尺的高度傾瀉而下,形成極為壯觀優雅的石磐瀑布。石磐瀑布其實是一群瀑布,自石磐處沿溪而下,短短的1250公尺溪流,就因為水流落差非常大,造成十幾個大小不一的瀑布。石磐表面積約有300坪,由於千萬年來的風化和水流形成各種奇特石景,盤中石縫甚至已長出數棵大樹,蔚為奇觀,令人嘖嘖稱奇。林務局已同意撥款專案開發,讓大家都有機會饗宴此大自然美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