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存仁社區-存仁社區活動中心













存仁社區 存仁社區活動中心
原舊社區活動中心於1974年由第一屆社區理事及里長郭德昌先生共同創建,由於活動中心空間狹小不堪使用,逐於1990年初籌備重建,1991年11月完成。
配合政府政策於1993年10月26日重組成立之社區發展協會延續管理使用,目前活動中心所扮演的角色相當豐富,有成人識字班,相當多的年長者參加一方面可識字,另一方面可回憶兒時往事。
中心有二層,而二樓有卡拉OK伴唱設備,隨時可供喜愛唱歌的居民展現歌喉,本中心每二天就會有守望相助隊員至此發揮對社區居民的照顧,能使居民更安心入睡,因此中心三不五時也是挺熱鬧的。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社區地理特色













存仁社區 社區地理特色
在古早的年代,新城溪總是漫無目的的氾濫著,隨著一次又一次改道,產生河流自然演替的過程。而位於新城溪下游的功勞埔,正是展現這整個過程最佳的例子。
每在大雨過後溪水暴漲,滾滾的洪流夾帶大量泥沙往下游傾瀉,往往造成河流改道。而遭截斷的流域,表面上雖沒有流水,但地底實則按原來的水文繼續流動著,於是產生伏流、湧泉、埤、圳、溼地等地理特色。而人口集中的沙丘地帶,則是在河流、海洋、東北季風等三種自然力量相互制衡之下形成的。由於地理環境複雜而多變化,因此蘊含了極豐富的生態資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功勞埔地名由來













存仁社區 功勞埔地名由來
功勞埔的先民,多來自福建漳浦,由於靠海以捕魚為生,航海技術優異。清朝嘉慶二年(1797年),蔡牽的海盜船靠攏沙崙,上岸劫掠侵擾存仁、港邊一帶,十二年(1807年)海賊朱賁載農具從蘇澳登陸,打算攻占蘭陽溪以南之地。功勞埔一帶居民,以優異的航海技術,受到海盜重視,幾度蓄意納之,當時清廷知道後,派出重兵從水陸圍剿追捕海賊,功勞埔的漁民痛恨海盜,願為官兵內應,才把海盜消滅。
海盜退去之後,以協助破賊有功,清廷知府楊廷理上書表章「海神功勞表」奏聞朝廷,朝廷賜「定安宮」香火田好幾十頃,現在有五分、三分、公田之農地,地名就是由此而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功勞埔在哪裡?













存仁社區 功勞埔在哪裡?
很多人聽到「功勞埔」三個字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在哪裡?沒聽過!」比了老半天「對不起!還是沒聽懂」。相信這是很多功勞埔子弟,在向人描述自己家鄉時最大的困擾。
她是一個只有131戶住家的小村落,北邊隔著新城溪與利澤工業區相望;西南接濱海公路和永榮里、隘丁里為界;東面和「大坑罟」為鄰。由於過去水患頻仍,村民居住都往地勢較高的海岸沙丘集中,因此形成了明顯的聚落景觀;而村子四周地勢較低,則成了一畝畝的良田。在此舉目四望盡是一片翠綠,潺潺流水和天際翱翔的飛鳥,構成一幅絕美的田園景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美豐碾米廠













林美社區 美豐碾米廠
林美社區週遭約有良田150公頃,早期農民需要碾米的時候,必須前往鄰村或礁溪市區的碾米工廠,在交通甚為不便的往昔,確實是農民一大負擔。
1960年,前村長游金坤先生以體恤農民的心情,在自宅闢建碾米廠,取名「美豐」,意為「林美」物產豐饒之意。嗣後,更購置動力車,提供農民運送稻穀或白米到家的服務。
近幾年來更擴大層面,提供農民烘焙稻穀及保價稻穀收購的服務。游金坤先生也因而受到村民的敬重,擔任村長和鄉民代表職務長達30年。游老村長過世之後,三子游振興克紹其裘,將家業更加發楊光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平地圓山













林美社區 平地圓山
林美村總面積約824.6982公頃,山地就佔了86﹪以上,林美社區可以說是一個具有山林之美的好所在,可是最令人好奇的是,竟然在遠離山腳約三百公尺的地方,又冒出了一個紅土小山丘,形成了一個「平地圓山」。
該「平地圓山」由高處鳥瞰恰似一隻蝴蝶,總面積約2.8公頃,全部是私人產業,小山丘上種植了一些金棗樹和農作物,也有幾座村民飲用水儲水槽。林美社區活動中心也緊靠著小山丘而建,村民不但和大山為鄰,也和小山為伍,早就將生活融入其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社區內的九座福德祠廟













林美社區 社區內的九座福德祠廟
林美社區內有九座福德正神(土地公)祠廟,村民世代誠信敬奉土地公,希望得到神靈保護庇佑。
這九座土地公廟散佈於內城、楓腳、水尾、乾埤、客人城、大埤墘、茶館前、溪仔內、圓山邊等九個聚落。其祭典日期均為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佳節,各祠廟前常上演野台戲,頗為熱鬧。
前幾年本村仍有請客習俗,熙攘往來食客不絕於途,喊拳拼酒之聲此起彼落。由於浪費不少金錢和精神,數年前礁溪鄉公所有鑑於此,呼籲停止各村祠廟祭典時之宴客,改善社會風氣,確實收到良好效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老樹的家













林美社區 老樹的家
位於「林美橋頭」及「三山國王廟」旁的大葉雀榕,是宜蘭縣政府所列管的珍貴老樹,後者高數十丈,粗大的樹幹需8個大人環抱,枝葉茂盛,綠蔭遮天,不時看見群鶯飛翔其間,可惜數年前遭受雷擊,如今僅剩下盤根錯節的樹頭,聊供憑弔。
散佈於「客人城」、「內城」、「楓腳」、「圓山仔」的老麵包樹,從早期到現在一直都是社區居民的食物來源之一。這些珍貴的老樹,不但是社區居民夏日消暑乘涼的好地方,也是小朋友們攀爬嬉戲之所!抱著老樹猶如依偎在母親的懷抱!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李寶興圳













林美社區 李寶興圳
李寶興圳又名十六結圳,為林美、三民兩村之交界,灌溉林尾段及十六結段約一百多公頃田地。道光十九年(1839年)大旱,士紳李元峰自行雇工,開鑿圳溝,自得子口溪引水入圳,完工之後,又讓渡圳權,由新圳主李寶興管理維護。光復後,宜蘭農田水利會撥款修整,成為現貌,並開闢多條分支。
本圳雖然是農田灌溉專用,因為圳水清澈,早期居住在圳溝兩旁的村民均以水桶提水回家,作為飲食及洗濯之用。村婦三五成群在河邊洗衣、洗菜,小朋友在圳溝內捕撈魚蝦,為村民帶來生活上極大的方便和樂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林美社區-林美草湳湖













林美社區 林美草湳湖
草湳湖也稱為下埤湖,位於林美高爾夫球場後方,屬公有土地,面積約三公頃。湖之下方原有的一些水田(目前已變成高爾夫球場),皆利用該湖水灌溉,上方則另有一湖,稱為頂埤湖,如今已因水源枯渴變成盆地,農民用以栽植茶樹。
下埤湖因為是居於頂埤湖下方之湖而得名,每年冬季,候鳥成群結隊,在湖中爭相覓食,猶如一幅優美圖畫。湖中魚、蝦、河蚌、河蜆、菱角甚多,球場尚未設立之前,常有三五村民結隊前往捕撈。湖旁小道,以前是村民上山工作的必經之路,如今則成為觀賞草湳湖湖光山色的環湖步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