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存仁社區-老社區的新生命













存仁社區 老社區的新生命
功勞埔地區是典型的老社區,由於不是交通要道,又鮮少公共設施,所以數十年來移入的居民寥寥無幾。但也因為如此,反而使得世居於此的居民都有共同的生活體驗和鄉土情懷。於是,在本土主義抬頭的大環境之下,一種以營造故鄉為目標的草根力量逐漸凝聚。居民在緬懷過去的同時,也思考未來的方向,大家試圖找回那迷失已久的自尊和榮耀。
於此思維之下,一連串的社區營造活動逐漸展開,包括耆老座談、資源調查、文史整理、文化再造等系列活動。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每個游離的心能重新回歸生活、回歸土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功勞埔的「瓦厝底」













存仁社區 功勞埔的「瓦厝底」
里長許榮宗的祖先投桃公,於嘉慶年間自福建漳州南靖遷臺後,即落居於功勞埔現址並嗣下五子,其中三子碧水公恢宏父業耕地十餘甲,並於清同治年間,建造了鄰近村內第一座「瓦厝」。
早年盜匪猖獗,泰雅族人又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由於村內的房子都是以茅草搭建,每遇番人出草老小便藏匿於瓦厝內。因此在屋子的石壁上留滿了槍眼,一方面用以禦敵,一方面利於觀察屋外的動靜。這和當時蘭陽地區沿山設立隘寮的防禦作用相同。1991年秋天,在後代子孫基於現實的賣地需求竟遭到拆除的命運,一個尚未被發掘和重視的百年遺跡就此消失,僅留照片可供後人憑弔!
左上圖為原地重建之樓房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福德廟













存仁社區 福德廟
福德廟的廟址正處於存仁、福德社區之交界,自古以來祭祀圈即包含功勞埔、田心兩聚落,管理委員成員自然由兩地信眾組成,兩地居民長期和平相處,經常也有同好在大榕樹下小聚一番。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是土地公的生日,住於存仁、福德社區的居民,都會備用牲禮、酒與水果,供奉土地公,祈求一年風調雨順。
廟前有座地下泉水的洗衣棚,由鄰近熱心人士所提供建造而成,因此不分早、中、晚都會有居民到此洗滌衣物、蔬菜及玩水等。
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日,居民們都會來廟中供奉水果,以祈求平安,兩地居民也都能平安過日子,真感謝土地公的保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愛心媽媽













存仁社區 愛心媽媽
存仁社區的學童需經過濱海公路,到馬賽國小就讀,社區志工於1992年9月成立愛心媽媽導護團隊,每天在上、下學時段負責擔任小學生安全導護工作,工作範圍除社區出口路段外,也擴及至學校附近之道路,其中更有一位愛心爸爸、每天風雨無阻,此等精神真讓人敬佩。
愛心媽媽的工作,其實是件不易的事,況且責任重大,每當上、下學前後在每個路口都可看見穿著紅背心、手拿著紅旗的身影,無論好天或下雨,每位愛心媽媽都是戰戰競競的為每位小朋友做最安全的導護動作,因此這是件很偉大的工作,在此感謝全天下的愛心媽媽;真是辛苦妳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古早的碾米廠













存仁社區 古早的碾米廠
目前由村民陳福壽所經營的碾米廠,是鄰近幾個村落碩果僅存且保持完好的老式碾米廠。日據以前,它擔負起功勞埔、大坑罟、頂寮、港口一帶的碾米業務。隨著時空更迭,絡繹不絕的景象已不復見,但從它斑駁的軀殼仍依稀可見當年的意氣風發;同時見證了功勞埔曾在農業發展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現在,雖然村民們口中的「機器」已成絕響,但是留在大家心中的,卻是一種永遠無法磨滅的生活記憶。將來,我們更希望透過歷史空間的留存,能夠讓下一代了解過去曾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苦楝風情













存仁社區 苦楝風情
此地植被上最大的特色,就是擁有樹型高大的苦楝原生林。苦楝俗名「苦苓」,原產地在亞洲東部;屬落葉喬木,性耐潮風及鹹土土質,生命力強韌;二至三回大型羽狀複葉,樹皮縱裂呈紫黑褐色,於春天開淡紫色有特殊芳香的小花;是台灣的鄉土樹種及誘鳥性植物。

本社區調查發現:樹圍1公尺以上的有22株,其中11株在2公尺以上,最大的一棵更達2.6公尺。分佈都集中於「後崙仔」沙丘上,加上一些林投、月桃、相思、榕樹等雜生樹種,形成村內最重要的綠帶,不但是鳥類棲息的場所,更具有防風定沙的功能,成為村子裡的天然屏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石頭厝采風













存仁社區 石頭厝采風
來到功勞埔,您會發現此地的住屋新舊雜陳;若仔細觀察,更可發現有一些保留完整的石頭厝錯落其中。在磚造房子還未盛行的年代,石頭厝成了居民住屋的主流。其石材來自於澳仔角的板岩,透過船運經「港口」,從當時的「頭前溪」上岸,一部份則是雇工採陸運的方式運抵。起造過程可說是全村動員,形成了特殊的造屋文化及建築風格。
時過境遷,目前住屋留有石頭建構的約有二十處,有的保留完整,有的則僅剩斷垣殘壁。但從傾圮的遺跡,仍依稀可見當年村子滿佈石頭厝的繁榮景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護衛鄉里兵將傳奇













存仁社區 護衛鄉里兵將傳奇
功勞埔村子的每個入口處都有座超迷你的小廟,如果您是牛鬼蛇神,鐵定沒有辦法繼續前行;如果不是則歡迎進入。祂們是「五顯靈官華光大帝」派駐村子四方的「兵將」,持令旗負責鎮守各路口,共有六處,分別位於村子東、西、南、北四個入口及廟埕,由於濱海公路通車後事故頻仍,遂加派一處駐守濱海公路入口。

四個方位兵將臉譜和令旗的顏色各有不同,乃是採納易經以四種動物神祇代表方位的思維。以主廟為中心,東青龍採青、西白虎用白、南朱雀以紅、北玄武屬黑。事實上,與其說兵將是神明差遣護衛鄉里的,倒不如說是先民愛護這片土地才想出來的點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太極氣功十八式運動存仁分會













存仁社區 太極氣功十八式運動存仁分會
為增進居民健康,鼓勵參加晨間運動,於2002年5月4日成立太極氣功十八式存仁分會,由許榮宗里長兼任會長,並得到新馬會之教練團隊協助指導,每日清晨5點起研練1小時,在教練們的耐心、愛心的付出,不願其煩,重複的講解每一動作的細節,學員也很有毅力的保持學習的態度,一年來相繼研練了第一套至第五套功法。
大多數成員雖都是高齡者,但他們的毅力與恆心,一年四季雖經天氣不同變化,尤其冬季寒冷的天氣還是不減他們運動的精神,讓人感觸最深之處,高齡學員居然能在同一個位置,站立運動一個多小時,真是佩服他們要活就要動的精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洗衣棚













存仁社區 洗衣棚
功勞埔聚落正處於地下湧泉地帶,水源豐沛,長年地下泉水不斷湧出,形成聚落週邊水圳,水源潺潺流著,冬暖夏涼的泉水,讓居民自然喜歡親近,洗衣服、洗菜、戲水、摸蜆等,由於生活上的需要,社區居民自發性籌募資金,共同打造洗衣棚,一年四季方便洗滌作業,夏天更有些老前輩們喜歡在晚一點的時候,在此清涼一下。
因為水質未遭受污染,一直都保持得很清澈,所以水中魚類、蝦子、蜆仔、燒酒螺就結拜成為魚姊、蜆妹在此定居生存,也因此吸引了小朋友在假日之餘都喜歡至此戲水抓魚,也是兒童成長必經的過程,有了洗衣棚無論颳風下雨,居民也都會來洗洗衣物,而且這裡也是談天說地的好所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