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存仁社區-從「有應公」到「城隍」 存仁社區 從「有應公」到「城隍」 除了主廟定安宮之外,還有一座山海關城隍廟位於村子南邊的「牛路頭」。於日據時代初期,這裡原本是專門供奉先人遺骸的「萬善祠」,這些遺骸都是墾民在整地時出土,他們將這些曝屍荒野的骨骸集中,並立廟祭祀。1993年,村民發動募款,將位於「後崙仔」的「有應公」(建於光復後)與此合併,並獲五顯大帝首肯,升格為大眾爺廟。1998年,再度破格為城隍廟。自此,每年都有固定的祭祀和慶典舉行。值得一提的是,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中,廟裡的捐款芳名錄都是以男性為主,但是該廟金亭的芳名錄,卻清一色都是男人的另一半,顯見用心獨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鄉音繚繞的慶安社 存仁社區 鄉音繚繞的慶安社 本地的「子弟班」成立於1935年,當時村民林長壽自新城「下面仔」請來子弟班「慶安社」熱鬧,引起村民們的興致遂向其拜師學藝,並沿用社名(今新城僅存「頂城仔」的復安社)。草創之初由於樂器匱乏,甚至以「油箱」鐵蓋當鈸,鐵桶當鑼。農忙之餘,習樂成了當時最為風行的活動之一,寂靜的夏夜裡,於田野中傳奏出陣陣絲竹。時至今日「子弟班」仍擔負著技藝傳承的角色,包括大坑罟大安社和港口復安社,都是在子弟班的指導之下成立的。此外,來自各地的邀約不斷,更使這個團體顯得活躍而富朝氣,不但演出的舞台有了延伸,文化的種子也就此散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產業的興衰 存仁社區 產業的興衰 和台灣大多數的農村一樣,稻米產業是功勞埔發展的基礎。早年居民除了務農之外,近海漁撈也是當時的經濟命脈,在鼎盛時期作業的罟網曾達四組,可說是不分老小,全村總動員。但隨著魚源枯竭,「牽罟」便漸漸地走入歷史。1980年代由於國內稻米供需失調,相對利潤薄弱,居民紛紛投入草蝦養殖,翻動的水車和粼洵的波光,為村子帶來無限生機。但突如其來的病變,卻又使得養殖戶血本無歸。現在,取而代之的是大型養雞場和香魚養殖,錯落在田野之間的養雞場共有8家,及兩處香魚養殖池。或許,透過產業不斷地轉型,能夠讓村民尋找出在地的資源和特色,並且發展屬於自己的產業文化。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傳統工藝師——阿長伯 存仁社區 傳統工藝師——阿長伯 造船師傅阿長伯,1927年出生,世居存仁社區,曾受日本教育,19歲隨日本造船師傅,學習建造軍用船技術,台灣光復後到南方澳從事海洋漁船建造工作,從事木造船生涯長達40年之後,隨行業轉型改製造玻璃纖維船,必須先以木材製作船模型,然後刷上一層樹脂,一層玻璃纖維,交叉間作共計13層,定型後拆除木模,再上漆即完成船體工作……好處是不會被蛀蟲吃,船身輕在海上行駛比較快,售價和木製船差不多,深受漁民的喜愛。因海洋漁類資源銳減,船隻需求減少造船業式微,目前退休在家,除種植一些蔬菜外,利用閒暇時間製作小模型船為休閒活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船人椅、存仁椅、情人椅 存仁社區 船人椅、存仁椅、情人椅 存仁社區早期居民,在海邊捕魚牽罟作業,村子原本地理環境為環繞著河流之風貌,由於生活上需要,利用鴨母船搬運貨物,莊內就有技術人員負責製造船隻與修護工作,至今尚有大型漁船製造人才,且是父子及兄弟檔。近來海洋資源銳減,牽罟作業因此末落而消失,到1970年代又開始有海邊捕鰻魚苗作業,整個演變與海洋脫離不了關係。基於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道理,存仁居民與海洋的感情,不因時代變遷而疏離,更應以緬懷的心情,感謝太平洋大自然蘊育先民之恩,故以船型造椅,發揚漁船與海洋對人類的貢獻。下圖為本社區取罟艚造型自行設計的船人椅,台語音存仁椅,諧音情人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五顯神威 存仁社區 五顯神威 村子裡供奉的主神「五顯靈官華光大帝」,是「四遊記」(東遊記、西遊記、南遊記、北遊記)中「南遊記」裡頭的主角。長久以來,一直是村民信仰的中心,也是精神寄託的依歸。清末時,流傳著一則膾炙人口的真實故事:話說當時村子裡來了兩個「王祿仙」兄弟,兄曰楊阿熟、弟曰楊阿生,精通符法,欲使妖術加害村民以牟利,幸為五顯大帝所察,遂「發火」以示眾人,村民不知所以,乃由許水等人抬神轎請求明示。豈知神駕直搗生、熟住處,生、熟聞風,弄法與大帝相權,大帝不敵,許水等竟不支倒地。旋即起身返回廟內,再喝下大帝符水數口,覆搗楊府。生、熟見來勢洶洶,自知大勢已去,並懾於大帝神威跪地求饒。從此,生、熟被逐出村外,流落至羅東一帶為人相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社區信仰中心——定安宮 存仁社區 社區信仰中心——定安宮 定安宮供奉五顯大帝,配祠輔順將軍、福德正神,建自嘉慶初期,由八位閩潭縣先民渡台,奉請五顯本尊(三帝蕭顯正)駐蹕現存仁里本宮,經過五次修護使有今日之廟貌,重建於1964年(甲辰年)10月20日重建慶成,中間經一次屋頂略為補修,迄至1998年因大帝神威彌顯神力之效,香火鼎盛,各方感應非常奇蹟屢現,遐邇善信絡繹不絕,神尊倍增殿內狹窄,擁擠不堪有礙神尊出入,有鑑於此各方善信踴躍捐獻,重塑璧堵金龍,氣勢宏偉,躍躍升動,8月24日卯時吉旦奉聖安座,度台迄今190餘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功勞埔好水土 存仁社區 功勞埔好水土 「武荖坑大石鼓、阿兼城水查某、功勞埔好水土、大坑罟臭魚脯」,這是先人對於這塊土地的讚詠。事實上在1967年那場水患之前,功勞埔的確是一個「好水土」的所在。從1879年繪製的清代宜蘭縣古地圖及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說法得以窺見,當時武荖坑溪水是從「糞箕湖」經蘇澳流入蘇澳港。而「馬賽港」(今之無尾港)的源流即在功勞埔一帶,可見當時「功勞埤」、「溪頭堀」及「頭前溪」的湧泉量相當豐沛,才足可匯流成大河形成獨立的出海口。如今滄海桑田,過去如桃花源般的景緻只能憑空憶測,或從夢中尋得了!下圖為新城溪出海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耆老座談 存仁社區 耆老座談 在一個炎夏的夜晚,社區集合了十來個七、八十歲的長者,希望藉由他們的傳述,拼湊出屬於這塊土地的故事和歷史痕跡。時光彷彿回到一甲子以前,各種生活影像如浮光掠影般一一呈現。大家描述著1967年水患前「溪頭堀」、「功勞埤」、「頭前溪」的光景,也回想起那段牽罟捕魚的歲月。片段的回憶在重組之後有了完整的面貌,從他們言談之間,不經意流露出對於土地真切的情感;並以過來人的角度,告誡後生晚輩對於土地該有的孺慕。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達成經驗傳承和社區生命的延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綠野遊蹤 存仁社區 綠野遊蹤 以單車的方式探訪功勞埔,是個不錯的選擇,在這裡您可以沉浸在田園風光之中,享受難得的遺世風情。還沒有來到村落之前,您會發現沿途阡陌縱橫、稻香四逸,景色並隨季節展現不同的丰姿。在此遠眺,群山盡收眼底,彷彿進入一幅田園山水畫當中,令人流連忘返。御風前行,順著小河來到村落,清澈的河水和悠遊的魚蝦,迫不及待地為您此行揭開序幕。這裡沒有太多的名勝古蹟,有的是脂粉未施的自然風貌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您不必背負太多的情結包袱來探訪,這裡是一個能讓心靈慰藉、心情還原歸真的地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