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時潮社區-大塭













時潮社區 大塭
從沙仔港到二龍河北岸、191縣道二側,這一大片滿佈魚塭、窪地與溝渠的水澤天地,就是大塭。早年這裡沒路,白茫茫的一片像是澳仔,所以號作「澳白仔」;日本時代阿本仔為了備戰,動員「公工」在水中築了一條路,成了今天的191縣道。您若看到右邊幾個地標,就是到達大塭了。

隨著養鰻、養蝦、種龍鬚菜,這裡曾經風光一時,如今養殖盛況暫歇,一大片濕地靜靜地倒映著山光與斜陽,景色相當美麗,漁村經濟也要積極轉型為綠色休閒農漁業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時潮社區-時潮-閘門的故鄉













時潮社區 時潮-閘門的故鄉
時潮村的大塭每年舊曆九月十四熱鬧作戲,適逢澇期,淹水的時候連戲棚板都流走,所以俗語說:「大塭作戲流棚板」。那時陣「有田種到無吃」,居民外出作苦工拼經濟,割稻要「鴨母船載機器桶(脫穀機)」,這是阮當年的苦楚。
日治時代開始治水,閘門、擋門一個一個做起來,淹水的田總嘛有變良田的一天。
如今,阮時潮村有514戶,2000多人,在這安居樂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時潮社區-來去時潮













時潮社區 來去時潮
阮這是宜蘭平原最低的所在,水都流這來,海水嘛也會灌入來,阮這的河水會隨潮水漲落,日本時代號作「塭底庄」,光復了改一個好聽的名 ︰「時潮」。
阮這地勢真低,所以三個庄頭都是塭,大塭、張乞塭、王通塭。
阮是礁溪鄉最東邊的村,雖然有時海水會灌入來,不過東邊以二龍河及13股大排為界,並不靠海;雖然正名號作 「時潮村」,不過外口人習慣叫阮「塭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鳥類資源













存仁社區 鳥類資源
功勞埔地區是無尾港生態系上重要的一環,無論水系或地理區位,都是彼此連結且相互依存的。因此,就鳥類生態而言,有其功能性的地位。過去由於溪水時常氾濫,形成了許多沼澤溼地,加上近年二期稻作休耕,增加了鳥類的覓食區和活動地帶,鳥況漸趨穩定。
主要的留鳥如:白腹秧雞、紅冠水雞、彩鷸、竹雞等,皆有繁殖的記錄。此外候鳥如:青足鷸、田鷸、大白鷺、蒼鷺、筒鳥等等,都是此地的常客。未來,如何透過解說以使社區居民認同生態保育,並維護棲地完整,將是發展生態旅遊成敗的關鍵。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社區環保日













存仁社區 社區環保日
每月第二週日為社區環保日,環保志工在慈濟功德會的影響下,自發性組成存仁社區環保團隊,平日在生活上就養成資源回收之習慣,紙箱、寶特瓶等瓶瓶罐罐,各自先存放在家,到環保日那一天,來自社區各角落之寶貝,集中於活動中心。
回收物品雖雜亂無章,形形色色,滿地的東西琳琅滿目,環保志工大部分都是年長者,但他們熟練的身手,亂中有序,在「歡喜做,甘願受」之精神下,很快就整理、分類的完成工作,為了留下乾淨的士地免遭污染,做好資源回收,真是功德無量。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無尾港生態社區推動聯盟













存仁社區 無尾港生態社區推動聯盟
存仁、大坑罟、港邊三個社區,包括有功勞埔、大坑罟、港口、嶺腳、澳仔角五個聚落,在農漁業全盛時期,三個社區居民即因有共同的生活方式,舉凡牽罟,捕漁、捉鰻魚苗,農田耕作及早期在澳仔角採集黑石板等,經常即有互動合作機會,宗教信仰三個社區分別為功勞埔(五顯大帝)、大坑罟(玄天上帝)、港口(三山國王)、嶺腳(玄天上帝),雖各有不同之主神,但在慶典節日還是會互相交流參與祝壽典禮,人、神長久已來均互動良好。
為迎合時代潮流之需要,打破行政區域的割裂,重新思考一個合理的地理環境範圍內的生命共同體,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空間,希望資源共享,以博物館群的藍圖,共同經營社區生態產業,逐於2003年4月27日正式成立聯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公設汲水幫浦













存仁社區 公設汲水幫浦
光復初期,村民仍習慣依賴清澈的頭前溪作為飲水、洗滌的來源,雖然當時已有汲水幫浦的裝設,但仍未見普及。為方便居民用水,遂由當時擔任光復後第二任里長的張金香申請裝設,每鄰配置一支,採每戶抽籤方式決定裝設地點,村子裡共有八處的公共汲水幫浦。村民的用水文化隨著這些幫浦的裝設有了徹底的改變:離水較遠的居民用不著再辛苦地挑水;小孩兒玩水也不一定要到溪邊,少了發生危險的機會和大人的責罵;三姑六婆也多了一處清涼的洗衣地點。
但隨著自來水的裝設和地下水質惡化,這些汲水幫浦則又漸漸地走入歷史。雖然如此,一些節儉的村婦和好玩水的小孩兒仍是這些幫浦下的常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荷田即景













存仁社區 荷田即景
位於村落的西北隅,有一片種滿荷花的水田,這裡曾經因為新城溪氾濫而形成一沼澤溼地,經地主整理栽植才成今日模樣。
夏天是荷花盛開的季節,艷陽下的花朵在綠葉襯托下更顯奪目;每每在雨後的清晨,傘狀的葉片盛滿水滴,經晨曦投射泛出五彩繽紛;一陣清風襲來,斗大如珍珠般的水滴自葉片滑落,在水面上激起陣陣漣漪;而沙沙作響的葉片,也似乎忙著為這幅美景交奏出動人的樂章。
無論清晨或黃昏,這裡總是洋溢著滿滿的風情,等待知趣的人們來此感受和共鳴。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雜貨店春秋













存仁社區 雜貨店春秋
小小的村落裡同時擁有三家雜貨店,且歷史都在半世紀以上,見證了這裡曾經繁華的歲月;但也因為長久以來交通上的不便,正好讓其有繼續存在的必要。
其中一家是在日據時期由當時的「保正」許屋開設,後轉手給其堂侄許振源兄弟繼續經營,除了兼賣果菜之外,還從事麵線生產。在麵食尚未普及的1960年代,「一珍麵線」成了村民最回味無窮的副食品。
隨著村落衰微,雜貨店生意始終無法擴大,兄弟遂往其他地點發展。現在,龍德和馬賽地區兩家大型超市,就是由其兄弟經營。以此,雜貨店的歲月就彷彿是功勞埔的縮影,也為這裡的滄海桑田下了最好的註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存仁社區-社區文物館













存仁社區 社區文物館
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一些珍貴的文物漸漸地流失或被遺忘,而這些文物所代表的,不僅是當時的生活記憶,更是先民們智慧的結晶。透過這些東西,我們能夠追尋過去的生活模式,並喚起大家對於歷史的尊重。
有鑑於此,社區成立了保有在地特色的文物館,負責收集、展示、保存和教育的工作,範圍涵蓋了食、衣、住、行和產業,舉凡古灶、古炊具、古農具、漁具、草鞋等等,都是過往的生命遺跡。在收集的過程中,更讓大家重新檢視文化的價值和自我肯定,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館中陳列的每一項文物,也都成了歷史的活教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