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龍德社區-婦女研習活動-社區媽媽教室、早覺會













龍德社區 婦女研習活動-社區媽媽教室、早覺會
社區媽媽教室及早覺會經常舉辦才藝研習活動,有插花班、烹飪班、烘焙班、書法班、串珠研習班、親子紙粘土研習班、日語教唱班、美容研習班、美姿儀容班等…也常舉辦衛生教育及法律常識的課程供大家學習。媽媽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彼此交換學習心得,建立良好的情誼,也讓整個社區更加和諧。尤其是在每場研習班的成果展示時,每位學員幾乎是全家參與,將自己最好的作品呈現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現場充滿歡笑與喜悅。繁忙的工商社會,家庭主婦較有時間及愛心參與公共事務,引導她們走出廚房,讓她們了解如何爭取自身權益,因為社區事務不是男人的專利,婦女的意見及權益也應得到尊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為民眾健康把關-保健志工隊













龍德社區 為民眾健康把關-保健志工隊
為了社區民眾的健康每年舉辦健康篩檢活動,從以前的X光巡迴檢查、九合一健康篩檢到現在衛生單位推行的蘭陽好厝邊健康篩檢,我們皆主動爭取。並且配合衛生所召集社區熱心的媽媽們,加以培訓成立社區保健志工隊,設置保健服務站,定時定點為社區民眾量血壓及提供衛生諮詢,而且經常代表社區參加各項健康議題的活動,例如:宜蘭縣普羅杯志工運動會、蘇澳冷泉嘉年華會的表演、登革熱防止宣導活動等…今年又以話劇的表演方式配合蘭陽好厝邊健康篩檢活動,至其他社區宣導健康飲食的重要,她們確實是一群非常優秀且具有愛心的志工,值得大家的讚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猴猴的守護神-福德正神













龍德社區 猴猴的守護神-福德正神
龍德廟主神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原由土 建祠,經歷四次翻修成現今北式三層宮殿式建築,每年慶典為農曆二月二日福德正神聖誕千秋,依據龍德廟牌樓記事如下:蘇澳鎮龍德廟沿革及重建記事1、清朝有林、張、劉、池、王、吳、沈等七姓先民由大陸福建遷渡來台,奉迎福德正神隨行庇佑,一同落籍本庄猴猴,因當時物資缺乏,以茅草土 造祠奉祀。2、民國八十年由第一屆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慶龍先生發起重建,深切獲致里民贊同,共同推舉張先生為重建主任委員,同時遴選產生領導幹部,展開艱鉅之重建任務。3、民國八十一年土地產權處理完妥,八十二年舊廟拆除,同年動工興建工程,八十五年七月工程完竣, 同年農曆十月初三日寅時隆重舉行入火安座晉殿。4、本廟建築物為三層建築計二八六坪,一樓除廟務用外,亦提供社區活動使用,二樓正殿奉祀主神福德正神,偏殿龍虎二邊分別奉祀關聖帝君與三山國王、國姓公,三樓奉祀觀世音佛祖與天上聖母。5、本廟宮殿重建工程,承蒙十方善信大德捐獻新台幣:陸仟貳佰零柒萬肆仟伍佰陸拾柒元正,總工程費用新台幣:伍仟捌佰柒拾玖萬壹仟壹佰伍拾柒元正;餘額轉入管理委員會。6、本廟宮殿重建工程,在匯集十方善信大德的智慧與資源,並在重建委員和全體善信歷經五年的努力,終於順利圓滿完成重建任務。由以上的記載得知,龍德廟的重建工程確實相當艱鉅,尤其本社區外來居民占三分之二以上,在整個社區尚在磨和階段中,我們藉由宗教的力量,透過龍德廟的重建過程,凝聚了民眾的向心力,也開啟了民眾社區意識,人人關心地方事務,熱心參與,促成今日充滿活力、團結、和諧的龍德社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要活就要動-社區健康營造













龍德社區 要活就要動-社區健康營造
民國八十八年在蘇澳鎮衛生所輔導下,配合衛生署推展社區健康營造,選定「要活就要動」為主軸,為了提昇社區民眾運動風氣,從原來的內外丹功隊、土風舞隊再引進元極隊、太極氣功隊,每天清晨社區內到處充滿活力。目前內外丹功隊使用活動中心,土風舞隊於龍德廟一樓,太極氣功隊利用學校操場,元極隊借用私立幼學托兒所,由於地方上各界人士的配合,妥善運用社區內公、私有場地,社區才能推展各項運動供民眾選擇。每年五月一日社區與學校舉辦聯合運動會,各社團皆踴躍參加,將平日運動成果展現出來,吸引更多鄉親加入,共同營造一個健康活力的社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牽手一世情-金婚、銀婚表揚活動













龍德社區 牽手一世情-金婚、銀婚表揚活動
『十年修得共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社區大膽嘗試在保守的鄉下舉辦金婚、銀婚表揚活動,希望藉此改變年青人日趨淡薄的婚姻觀念。因參加對象必須是結婚五十年以上的夫妻,深怕鄉下人保守無人報名,幸好在社區長壽俱樂部會長劉平東及財務長王圳源全力支持下,共有二十對參加。在籌備過程中我們發現上一輩的夫妻,女方八成以上是童養媳,往往在除夕夜奉父母之命送做堆,沒有婚禮、禮服更無結婚照。因此在活動當天我們刻意將會場佈置得喜氣洋洋,請大家吃湯圓,參加者更是盛裝以赴,新郎穿西裝新娘穿禮服,兒孫捧著鮮花扶持老人家上台接受祝福,並拍結婚照及全家福,過程溫馨而甜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大家一起來-登革熱防治













龍德社區 大家一起來-登革熱防治
本社區環繞著工業區、蘇澳鎮及五結鄉的垃圾場等重大污染源,再加上不法商人亂倒事業廢棄物,對於環境衛生的衝擊非常嚴重,需要大家一起來維護。除了組織環保義工隊每月定時清理社區環境,並配合鎮公所辦理淨灘活動外,每逢端午節過後便進行社區全面消毒,由社區幹部、地方民代帶領環保義工、保健志工等進行噴藥工作。因為社區範圍非常大,除了住家還包括學校、花園、竹林下及菜園裡的積水容器,因此我們向務農民眾借用高壓噴霧機及農用搬運機,分成四組同步進行消毒工作,讓病媒蚊無所遁形,雖然每次活動必須從清晨開始到中午才能結束,但是為了自己的家園,即使汗流浹背大家還是非常高興。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社區傳統產業-稻米、花生













龍德社區 社區傳統產業-稻米、花生
本社區地形東高西低,福德路以東屬於沙丘地形,農作以花生及地瓜為主,其餘平地水田則生產稻米。本地有一句俗諺:『猴猴油車有限豆』,相傳二百多年前,因蘭陽溪至新城溪之間的沿海沙丘生產的花生品質好,在現今龍德廟附近有人開設花生油工廠,可能是花生產量無法滿足工廠的需求,才有此說。民國八十年龍德廟重建時,也確實挖到昔日利用牛牽引磨花生用的石磨。現今工業區原本是溪埔地,湧泉水清又多,有許多淡水魚類,日據時代曾是甘蔗的主要產地,並有製糖工廠及搬運甘蔗用的小火車。光復後農民改種地瓜、豆類及一些雜糧,如今只有一些辛勤的老農在有限的空地種植一點自行食用的蔬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全縣最大的工廠集中營-龍德工業區













龍德社區 全縣最大的工廠集中營-龍德工業區
龍德工業區跨蘇澳鎮龍德里及冬山大興村面積二六三公頃,於民國六十六年開發,是綜合性工業區,並設置一座污水處理場,為全縣最大工業區。當年徵收民地時,抗爭相當劇烈,尤其是大興村「水尾仔」的張氏家族,二百多人世居閩南式傳統建築,最後在政府軟硬兼施下遷離。工業區的開發帶來經濟效益,也帶來如空氣、水質污染,交通及治安的惡化,地形地貌的改變、地下水源的枯竭等負面影響。原本一條條清徹見底的小河,有魚蝦悠遊著,並且兼具灌溉稻田的使命,現在完全乾涸,農民改抽地下水灌溉農田。社區民眾抗爭並與污染製造者對立的戲碼不斷上演,究竟在經濟開發與環境生態的維護間,如何取得平衡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親子運動休憩的好地方-龍德公園













龍德社區 親子運動休憩的好地方-龍德公園
當年政府徵收民地開闢工業區,除工廠用地外,另劃出住宅用地及公園、宗教用地。蘇澳鎮公所將公園用地興建「蘇澳鎮環保一號公園」,但規劃並不完善,只有一座半場式籃球場,加上疏於維護雜草叢生,反而成為社區的髒亂點。民國九十二年蘇澳鎮公所將衛生掩埋場土堤加高,提撥回饋金新台幣伍拾萬元整,供社區從事綠美化建設,因此經過社區發展協會討論後,決定將公園重新加以規劃,設置兒童溜冰場一座、涼亭一座並將籃球場重建成標準式南北座向球場,全部工程於九十二年七月動工,同年十二月完工。經過重建後整個景觀完全改變,如今已成為社區民眾親子遊憩的好地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社區的守護神-守望相助隊













龍德社區 社區的守護神-守望相助隊
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份本社區連續發生十多起竊盜案,並時有飆車、青少年深夜遊蕩等等,大家有感於端賴有限警力已無法打擊阻止犯罪率的高昇,經由當時的里長余來富、社區理事長林崇賢及民防隊員楊添壽等多位熱心人士共同發起,社區內青年熱烈迴響紛紛加入,經過多次籌備後於八十四年元月九日正式成立。守望相助隊成立後社區治安隨即改善,並於八十六年舉辦全縣守望相助示範觀摩會,八十八年經省府評定為優等守望相助隊,其他社區經常前來觀摩,連南投中寮社區也不遠千里而來。雖然成立至今已十年,但是隊員一直維持在百人以上,社區治安相當良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