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龍德社區-社區幼兒的搖籃-私立幼學托兒所













龍德社區 社區幼兒的搖籃-私立幼學托兒所
私立幼學托兒所位於猴猴地區,於中華民國七十四年開辦,同年六月十六日正式立案,創辦主旨: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奠定良好人格基礎、培養幼兒良好習慣、啟發幼兒基本知能、增進幼兒快樂幸福。創辦人李琳煌先生將自有的千餘坪房地用來辦學,目前負責人由其長子李國臣先生接手,夫妻同心協力分工合作,除了落實父親辦學理念,繼續負起下一代的基礎教育工作外。並且積極參與社區事務,提供場地作為社區元極舞隊每天運動使用。而且為鼓勵兒童,重視德、智、體、群、美五育之均衡發展,每年設置「幼學歷屆畢業生獎助學金」,期以獎勵品學兼優之兒童,幼學托兒所確實是社區幼兒的搖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原生魚類及植物的天堂-社區的濕地













龍德社區 原生魚類及植物的天堂-社區的濕地
龍德社區最北邊有一片終年不乾的水塘,就是本社區內唯一的濕地,平常就有一些小水鳥及平地常見的鳥類棲息,每當冬季來臨時,成群的候鳥及雁鴨在水塘內戲水覓食,因水塘內保有許多原生種魚類及植物,是一個動植物相當豐富的生態沼澤區。目前沼澤區產權因屬私人所有,區域內的生態並未加以調查及紀錄,希望未來能請政府單位及學術界協助,將整個沼澤區的生態作詳細的調查並劃為保護區,避免遭到人為破壞,以提供原生種魚類及植物繁殖的天堂,相信未來將會是留給下一代子孫最好的資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銀髮族的樂園-社區日托服務













龍德社區 銀髮族的樂園-社區日托服務
民國九十二年,財團法人伊甸慈善基金會到處商借溪南老人日間照顧中心場所,當時我們正籌劃辦理社區老人營養午餐服務,發現社區要永續辦理營養午餐的最主要關鍵在於廚工資源,經與伊甸接洽,認為雙方若能結合最大的受益者是獨居老人及社區鄉親,終於在三月份順利開辦。以前白天門窗緊閉的社區活動中心,現在天天充滿老人家的歡笑聲,讓他們的晚年生活從此由黑白變成彩色。每週一上午潘秀蘭老師教美術,周二氣功老師黃祈來幫老人家做按摩,周四賴耀宗老師上猜謎、民謠課。另外伊甸志工們還陪老人家唱歌、聊天、郊遊,有時還須帶他們到醫院看病,每個工作伙伴皆充滿愛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培訓老人才藝的溫床–長青學苑













龍德社區 培訓老人才藝的溫床–長青學苑
民國九十二年,本社區無償提供活動中心給伊甸慈善基金會辦理老人日托,並且合作辦理社區營養午餐送餐服務。除了有專車接送外,每天安排有運動、上下午茶、唱歌等時間以及才藝研習課程,提供社區老人良好的終身學習機會,讓他們增加自信,加強對手部細部動作的訓練,生活充滿快樂與歡笑。在短短的二年之中所推行的學習項目有童玩(捏麵人、竹藝、竹編、風箏等)、美術、陶藝、石頭彩繪、環保回收品工藝、造型臘藝、日語歌唱班、台灣民謠歌唱班等…,雖然學員平均年齡為75歲,但是經過二年的持續辦理,捏麵人、編織手藝、美術都有不錯的作品,在參加各園遊會的義賣中,都有不錯的成績展現。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守護新城溪的好漢-阿樹叔













龍德社區 守護新城溪的好漢-阿樹叔
從前的新城溪是沿著山邊流到現今無尾港附近出海,經過多次自然改道及農田灌溉需要,才將河水引導至目前的出海口。中間流經冬山大興村及本里,在龍德工業區未開發前水流相當充沛,水道蜿蜒,一旦土堤潰堤,不只威脅本社區,下游低窪地區包括冬山鄉奇武荖、五十二甲、利澤一帶更是嚴重。已故的王阿樹先生,每逢颱風季節便登上堤防監視,發現水位高漲立即召集人員堆砌沙包與洪水搏鬥,守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大約四十幾年前,新城溪南邊堤防潰堤,永榮、存仁及大坑罟一帶農田完全流失,損失相當慘重。由於阿樹叔及一群好漢,讓社區免於一次次的災難,所以尊稱他們為『守護新城溪的好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慶祝母親節-社區巡禮健行活動













龍德社區 慶祝母親節-社區巡禮健行活動
『健康、活力、新社區』是我們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為了倡導運動風氣,平常除了運動社團組織的推動,社區暨學校聯合運動會及母親節慢跑活動,是龍德社區每年例行的兩大戶外活動,參加的民眾皆超過五百人以上。去年為了讓鄉親更了解自己的社區文物,改為社區巡禮健行活動,整條路線規劃六個景點,由社區守望相助隊負責交通維護及路線引導,保健志工負責景點解說及加蓋景點章,參加者除了贈送礦泉水、毛巾、帽子外,蘇澳港國際同濟會更贈送康乃馨鮮花一朵,走完全程者台化公司再送洗衣粉一包,同時配合反菸毒宣導活動,舉辦有獎徵答也帶來另一波高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漂流木藝術創作-永續就業工程













龍德社區 漂流木藝術創作-永續就業工程
台灣近年經濟面臨轉型,企業西進大陸,產業外移,全國失業率節節升高,民國九十年當時行政院勞委會推出永續就業工程方案,提供短期工作機會。平時海邊垃圾中摻雜許多漂流木,其中包括有紅檜、扁柏、樟木、黑心石等高級木材,在颱風過後遍佈整個沙灘,有礙觀瞻也影響環境衛生。因此社區向勞委會提出漂流木藝術創作計劃,獲得二十人九個月的薪資補助,聘請老師指導將漂流木加以研磨上漆,形成一件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宜蘭鄉親電視台曾加以報導,也曾在泠泉嘉年華活動會場展示,皆受到很高的評價。社區民眾也紛紛收集漂流木製作椅子、茶桌、茶盤及藝術品,來提昇居家品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模範老人、孝悌楷模暨各社團績優人員表揚活動













龍德社區 模範老人、孝悌楷模暨各社團績優人員表揚活動
社區耆老是一塊塊的寶,為了社區的永續經營及顧及地方的團結和諧,更為了張顯耆老的重要,提倡敬老尊賢的美德,因此特別舉辦一場模範老人及孝悌楷模表揚活動。首先由社區理監事推舉人選,經過大家共同討論後一致推舉社區大老江進蒼先生、王圳源先生和劉平東先生為首屆模範老人,另外為了提倡孝悌美德,推舉王余屘女士、林王桂花女士和江張淑惠女士為孝悌楷模。另外為了鼓勵各社團推動熱心人士,每個社團推薦三人,於慶祝重陽節的大會上一起接受表楊,做為大家的好榜樣,也希望藉由整個表揚活動,吸引更多人參與社區事務,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社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獨居老人關懷與張平埔慈善基金會













龍德社區 獨居老人關懷與張平埔慈善基金會
從民國八十八年配合『王老五慈善基金會』關懷獨居老人活動後,每逢過年,龍德廟、社區幹部及民意代表等,皆一起前往問候獨居老人,並配合『張平埔慈善基金會』發放紅包。龍德是一個充滿愛心與溫暖的社區,治安有守望相助隊協助,社區也提供獨居及子女在外上班之老人日托照顧及午餐送餐服務,在發生急難事故時社區發展協會及『張平埔慈善基金會』馬上伸出援手,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前年從報紙上得知,原住民國小有許多學生繳不起營養午餐費,我們啟動慈善基金會加以協助渡過困境,希望藉此拋磚引玉,相信大家適時的關懷可減輕他們的負擔。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龍德社區-社區健康營造-健康新『煮』張













龍德社區 社區健康營造-健康新『煮』張
本社區配合行政院衛生所署推動社區健康營造,依據衛生署製作的DIY教材,聘請營養師實際開班授課,以社區媽媽教室及早覺會為基礎,再藉由社區活動的機會來推展,讓大家都能將健康的飲食習慣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民國九十二年社區辦理獨居老人日托及營養午餐送餐服務,便將健康新『煮』張融入其中,讓社區老人吃得更健康。去年並配合蘇澳鎮衛生所,將『每日健康飲食金字塔』編成舞台話劇,由保健志工巡迴各社區表演。健康新『煮』張如下:一、營養均衡最重要、食物選擇常變換。二、蔬菜每天吃半斤、五穀加入白米飯。三、為了健康少油脂、適量肉類好習慣。四、自然新鮮亨美味、鹽量調味都減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