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大利澤-利澤工業區













大利澤 利澤工業區
民國六十九年以前,埤仔尾是典型的農村景觀,尖峰厝隱藏於竹圍內,居民生活困苦;經濟掛帥的時代,工廠就是發展的象徵,是年,政府在埤仔尾開發利澤工業區,民國七十三年並完成濱海公路以西的開發工程,七十六年台塑曾購買濱海公路以東二百八十公頃土地,預定要興建第六輕油煉解廠,此舉引起宜蘭縣環保人士的極力反對,更掀起宜蘭環保史上最著名的「反六輕運動」,在王永慶與陳定南的辯論之後,迫使六輕遠走雲林麥寮,物換星移得失難斷,至今利澤工業區仍未充分開發利用,誠為憾事,倒是焚化爐的大 囪已成為蘭陽平原上最高的建築,也成為利澤工業區的新地標。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噶瑪蘭流流社舊址













大利澤 噶瑪蘭流流社舊址
冬山河兩岸曾有不少噶瑪蘭人的聚落,刺桐花是他們的計時物,糾結著噶瑪蘭人的生命旋律,刺桐花開的三四月,也正是噶瑪蘭人捕飛魚的季節;史籍所載的噶瑪蘭三十六社,僅存流流社依稀可尋舊貌,宜蘭紀念日二百週年系列活動「刺桐花開」曾在流流社熱鬧登場,但當絢爛歸於平淡,生活似乎又起不了什麼波瀾,曾是蘭陽平原主人的噶瑪蘭子民,除一些遠走花東,如今彷彿凐逝在茫茫紅塵中;研究歷史及考古的人會視流流社的噶瑪蘭遺址為寶庫,噶瑪蘭人精神象徵的大葉山欖依然守護著舊地,一般人恐怕就只有在樹下去憑弔低迴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利澤水產養殖興衰













大利澤 利澤水產養殖興衰
濱海公路兩旁荒廢的養殖池,無言地述說著利澤地區水產養殖的興衰;民國六十年代養鰻外銷日本的利潤很高,利澤地區民眾蜂擁跟進以抽取地下水養殖,後因發生病害且削價競爭,利潤隨之驟降,乃有人以抽取的地下水及海水換養草蝦、斑節蝦獲得成功,所以鰻魚池變蝦池,最盛時,濱海公路旁就只見上百公頃養蝦池連成一片,好不壯觀,也連帶促成地方的繁榮,可惜民國八十年後,病害的惡夢又起,現僅剩少數幾戶飼養, 亦有轉型為釣魚釣蝦場者,終究是少數,點綴而已,昔日榮景已不復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大利澤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位於冬山河畔,濱海公路旁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是行政院文建會第一個籌設的附屬機構,佔地有二十四公頃,以傳統藝術之保存、傳習及推廣為主要的目標,另輔以文化休閒的功能,藉由地方與民間的共同參與,拓展傳統藝能的影響層面;經過六年的籌設,於九十一年一月正式成立,並於九十三年開啟公辦民營的營運模式,並有觀光小艇來往親水公園之間,園內的仿古建築,古樸典雅讓人發思古之幽情,除戲曲工藝可欣賞,民藝大街亦是令人目不暇給,傳統小吃坊的鄉土美味更可滿足遊客的味蕾,是個既能滿足感性也能兼顧知性的極佳處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利澤海邊













大利澤 利澤海邊
蘭陽傳說的「龜蛇把海口」,龜是指龜山島,蛇即指綿延的沙丘,利澤是其中的一段,自清水到埤仔尾全長約八公里,原有數百公尺寬,是居民於農暇時「牽罟」的好地方,由股東集資購置罟船、罟網等用具,並搭建「罟寮」放置,致民間有句歇後語:「火燒罟寮全無望(網)」,凡參與牽罟者均可分到魚貨,只是近來海岸侵蝕嚴重,海灘寬度已剩不到百公尺,且有不少沖上岸的垃圾及漂流木,牽罟的盛況只能在耆老口中去傳知一二了!保安林前緣的沙丘孕育特有的海灘動植物生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清水渡與大閘門













大利澤 清水渡與大閘門
以前冬山河受潮汐影響,海水容易倒灌且阻礙排洪,為了一勞永逸解決水患,除冬山河截彎取直外,防潮閘門也是重要的工程,民國七十一年完工的「清水防潮閘門」,一舉解決了海水倒灌造成的洪氾問題。地方俗諺「一百甲路清水渡」,地貌的改變,已讓人很難想像昔日搭渡船的情景,寬闊的河面,或在河邊持竿垂釣,或坐膠筏撒網撈捕,都可以讓你滿載而歸,偶而也可見漁民撐「鴨母船」捕魚景象,「七夕」你或可去見識居民到出海口祭祀河神祈求平安的習俗。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囪的今與昔













大利澤 囪的今與昔
「磚仔厝」曾是流行的建築,拜冬山河氾濫沉積淤泥之賜,原料來源充足,利澤曾先後成立三家磚窯廠,一塊又一塊的磚頭,為那時代的建築提供了素材。而當鋼筋混凝土取代了磚頭,昔日的風光與忙碌不再,如今僅剩一支殘破 囪,在荒煙漫草間獨向黃昏;不過,另一支更粗更高的 囪已然聳立,那是焚化爐的地標。垃圾是伴隨文明而來讓人無法拒絕的產物,掩埋的惡臭與地下水污染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分類減量後的焚燒似乎是較「乾淨」的處理方法,但燃燒不完全產生的「戴奧辛」卻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利害的權衡取捨總是那麼讓人兩難;二支 囪,二個世代,二樣心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青春熱舞













大利澤 青春熱舞
心有所感可以用文字抒發而為詩,也可以用旋律表達而為歌,更可以讓身體詮釋而為舞蹈,所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元極舞、土風舞、標準舞這些年在許多社區流行,儼然成為各社區健身運動或休閒聯誼的「必要組織」,但利澤地區尚有一特別的舞蹈團體,充滿年輕人奔放的熱情,那是陳鳳春小姐領軍的社區熱舞社,在她義務的熱心指導,為社區播下許多舞蹈的種子,成員從國小、國中到高中,自動自發練習的精神令人動容,學校、社區的一些慶祝活動,都留有他們矯捷輕盈的舞動身影,青春熱舞讓人看到年輕人的活力與希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五十二甲的水生植物













大利澤 五十二甲的水生植物
蘭陽水資源豐富,適合水生植物生長;五十二甲的風箱樹與穗花棋盤腳就是代表性的植物。風箱樹,葉片對生,長相與芭樂有幾分相像,又是生長在水岸邊,所以也叫作水芭樂,開花時,香氣可傳百公尺之遠;如今五十二甲幾條尚未水泥化的溝渠土提,是全台僅剩的族群,彌足珍貴,利澤有此珍寶,如何維護繁衍,社區居民責無旁貸。穗花棋盤腳也叫水茄苳,與墾丁海岸的棋盤腳樹為同家兄弟,以花朵多數連結成穗狀,故名。全台最大的族群就在蘭陽平原,蘭陽平原的族群數量也正逐步隨著溝渠的水泥化而消減。夏夜裡開花,一花只有一晚的壽命,由花序上端向下逐漸開放,果實脫落可藉水漂流傳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五十二甲的水鳥













大利澤 五十二甲的水鳥
五十二甲,蘭陽平原上的一塊生態寶地,過去的冬山河蜿蜒曲折,溪水來急,宣洩不易;遇有颱風、豪雨,每每氾濫成災,久而久之,河畔低漥處遂成了沼澤溼地,溼地是低賤的種作地,卻孕育了生產力最大的生態系。冬山河畔的親水公園早已名聞遐邇,對岸的五十二甲,更是行家眼中溼地的天堂、賞鳥的勝地,這裡不僅有無數的水鳥棲息,也有蘭陽獨有的水生植物孳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