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大利澤-鴨子產業 大利澤 鴨子產業 鴨子的生命史:從下蛋、孵蛋、小鴨、成鴨,最後成為人們的桌上佳餚,令人垂涎的鴨 自是馳名全省,甚至連鴨毛都可以利用;飼養的方式,則從「逃冬」的放牧,到依水而棲的「圈養」,到今天重獲重視「鴨稻共生」,昔日氾濫的冬山河讓未熟的稻穀飽受蹂躪,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利澤先民的智慧也造就了利澤揚名的「鴨子產業」,到現在養鴨、孵蛋、製造鹹蛋與皮蛋、作鴨—,這些鴨子相關產業都還可在利澤找到蹤跡,所以「養鴨中心」設在利澤,自是有跡可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養鴨中心 大利澤 養鴨中心 座落於季水村的「養鴨中心」,不但是全國唯一以「鴨子」為主題的研究機構,三十多年來的研究成果,除了是鴨農最佳的解惑處所,更甚至使台灣的「養鴨經驗」躍上國際舞台。養鴨中心提供鴨農新的資訊與技術,讓他們可以從「逃冬」的放牧方式,改為圈牧法,鴨種的改良也讓鴨農有更佳的選擇,而培育出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白色菜鴨,更是養鴨中心的鴨博士們最大的驕傲,把守中心大門的鴨公、鴨母似乎也得意洋洋地接受人們的瞻仰。幾年前這機構已改名為「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即使現在養鴨戶已寥寥可數,即使這地方已換了名稱,但它永遠是利澤人心中的「養鴨中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本地各級學校 大利澤 本地各級學校 冬山河舊河道旁蓋起一棟醒目的建築,那是五結鄉的公立示範托兒所,讓許多家長可以讓子女享有高品質的幼教,卻不必負擔高額的費用,這是政府的德政也是地方的福氣。利澤國小已存在超過一世紀,年代雖久遠卻沒有龍鍾的老態,建築的新穎、活動的多元、成績的亮麗,在鄉內各國小間均相當搶眼,逐年在增班,更顯示家長對學校的支持與肯定。五結鄉不大,但卻有三所國中,這在宜蘭縣的七個「鄉」中是絕無僅有的,而利澤國中是最晚成立的一所,這是地方父老積極爭取的結果,更顯現社區對教育的關心與重視。右上圖︰利澤國小老照片右下圖︰利澤國小下圖︰五結鄉立示範托兒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冬山河親水公園 大利澤 冬山河親水公園 河名「冬山」,但下游卻在五結鄉,舊河道迂迴彎過利澤簡,哺育沿岸的子民同時也帶來淹水的夢魘,截彎取直後僅剩的一小段舊河道就像臭水溝,已難尋昔日風貌。為一勞永逸去除洪患而做了徹底的整治,如今的冬山河已不再讓人又愛又怕,河畔的「親水公園」早已享譽全國,每年吸引數百萬旅客到園一遊,「國際童玩藝術節」及「國際名校划船賽」,更讓這條河躍上國際舞台,對縣民而言,情人節的水上鵲橋、端午節的划龍舟,都是大家共同期待的盛會,平日傍晚時分坐在河岸讓徐徐涼風吹拂,可讓人洗淨滿身的塵囂,那真是滾滾紅塵中的一大享受。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利澤簡橋 大利澤 利澤簡橋 利澤簡曾是蘭陽平原上一顆明珠,物資運送以水路為主的時代,溪南地區的貨物很多在此集散,那時候有「輕便車」通至羅東、三星以補船運之不足,人們外出路途較遠也會以輕便車當交通工具,而那是家境較寬裕者才能有的享受,多數人還是安步當車,但不管搭車或走路,沒有橋總是不方便。物換星移時過境遷,如今公路交通的方便已讓前述的二種交通工具走入歷史,而橫跨冬山河的利澤簡橋也成了出入羅東的必經要道,從鋼筋混泥土的捷徑橋到鋼拱的利澤簡橋,長虹臥波紅綠相映,成為冬山河上的醒目地標,希望它除給予這地區「捷徑」的便利,更能象徵利澤簡地區的風華再現。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與民生相關的地方機關 大利澤 與民生相關的地方機關 民國九年地方仕紳創立的「利澤簡信用組合」,是五結鄉農會的前身,舊址即在今之利生醫院;雖然交通的便利讓居民更方便到羅東就醫,但衛生所仍在公共衛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SARS的流行就凸顯其重要性。派出所雖沒處理重大案件的經驗,但舉凡車禍、打架等治安事件也夠他們忙。消防隊的勤務更是包羅萬象,滅火固然是主要的工作,其他如溺水打撈搶救、抓蛇、摘蜂窩、運送緊急病患等等,都如救苦菩薩濟人之急。郵局是台灣分布最廣的「準金融機構」,除了信件包裹的投遞,它也是居民金錢往來的最頻繁的場所。沒需要不會感覺這些機關的存在,但需要時就能感受他們的方便與重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端午賽龍舟 大利澤 端午賽龍舟 沒有氾濫的冬山河,像條生命之河,撫育著沿岸的子民,而每年的端午節,它又變成競技場所,提供許多人或緊張或歡娛的記憶;在截彎取直後的冬山河成為宜蘭縣龍舟賽的主場地之前,它就是利澤地區每年龍舟比賽的地點,雖然只是地區性的賽事,但緊張刺激絕對不遜現在;如今新河道更寬闊,龍舟更華麗,規模更盛大,這二年甚至部份比賽移到夜間舉行,讓加油的觀眾可以更舒服來觀戰,但過去比賽的盛況,是不會在利澤居民的心中抹滅的,走過舊河道填平後闢建的網球場,總會讓利澤人勾起一些端午賽龍舟的過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從偶劇到社區劇團 大利澤 從偶劇到社區劇團 肢體的釋放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如果有個面具隔著,就可減低許多的羞澀,這是利澤簡文教促進會催生偶劇團的伊始,所用的面具及道具,雖然不見得很精緻,卻樣樣都是社區媽媽、小孩及一些義工心血的結晶,促進會的會址就是製造的大本營,除了社區表演,也曾到終身學習教育特展的會場獻藝。有了偶劇的體驗,一群人有長有少,有男有女,克服羞澀做了更大的突破,拿掉面具,真人演出,以利澤先民的歷史為題材,先後演了兩齣戲:「利澤簡傳奇」、「冤家變親家」,一個社區的非專業團體,以有限的經費,能有此勇氣、有此成績,除了讓人佩服,更讓人驚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利澤簡文教促進會 大利澤 利澤簡文教促進會 社區是地方生命力的泉源,民國八十三年利澤的一群年輕人,由建立書香社會找到社區營造的切入點,在利生醫院二樓成立「書香圖書館」,並在黃春明老師的鼓勵下於次年成立「利澤簡文教促進會」,這是宜蘭縣同性質社團的第一個;由「掌中戲」到「媽媽親子偶劇團」,從「利澤簡傳奇」到「冤家便親家」,戲劇的魅力讓居民至今仍津津樂道,另透過多樣化的文教活動,讓社區民眾的生命力找到另一個宣洩管道,也為社區總體營造奠下一塊扎實的根基。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現代社區人物典範 大利澤 現代社區人物典範 論及今日利澤簡的大老,非提到林燦桐先生不可,到日本受過數年教育,讓他散發出堅毅的精神,經營企業有所成就,尤其是對地方教育事務的關心與付出,在利澤國中爭取設立的過程中出力最多,三十多年過去,至今仍時時關心並協助學校,他同時也是利澤國小教育基金會的董事長。周惠芬小姐又是另一種典範,她沒有顯赫的背景,也沒有豐饒的家產,先生是個裝潢工人,她做些成衣的加工,二個孩子都靠自己拉拔長大,參加國中及國小的愛心媽媽行列,不論颳風下雨或炎陽烈日,都得為學童上學、放學的安全操心,更可貴的是她的腳行動並不是那麼方便,從她身上可看到小人物的高貴情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