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白雲社區-九九重陽敬老













白雲社區 九九重陽敬老
一個庄頭的歷史、典故,是老前輩辛苦點滴所累積的,耆老的臉上所露出歲月痕跡,更是一頁頁珍貴的文化資產。社區舉辦年度九九重陽敬老活動,透過老一輩的口述,兼教導年輕新生代,了解咱們環境的歷史、地理文化。我們社區舉辦的敬老活動,當中有各項敬老表演及鄉土美食的供應。也為90歲以上老人準備特別的贈品,以活動的方式,透過老人的傳承,喚起年輕一代繼起永續經營社區的香火。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社區安全通報系統













白雲社區 社區安全通報系統
本社區地形狹長,人口分布不集中,全村雖近五百戶,但遍佈微廣,時有聯絡不易之虞;且常有外地不肖份子(如金光黨)徘徊,伺機而動,對村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隱憂。為顧及村民安全及發揮互助互愛,遂積極爭取經費,建置安全通報系統之計畫,獲得鄉長及縣議員之支持,為縣內社區首創。實施方式為由主控點統一廣播,各分點可直接與主控點聯絡,村內有任何與村民有關之重要訊息,即可透過安全通報系統,及時通報全村週知。主控點聯絡電話:(03)9883416手機號碼:0958260622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社區簡介













白雲社區 社區簡介
本社區屬白雲村,地形狹長,依著鵠山傍水。民國三十四年白石腳頂庄改為白雲村,面積49858平方公尺,有17鄰,黃、張、林是村內三大姓,人口數計1943人。居民以務農為主,生產稻米、筊白筍、桶柑、絲瓜為主。北迴鐵路、台九公路貫穿本村,交通便捷。境內有猴洞坑瀑布及著名之跑馬古道。展望未來,擬於份尾港附近擇地綠美化,並在砂港大排西側堤防整治及美化,推行景點認養制度;傳承公揹婆、大神尪民俗文化;規劃鵠仔山、跑馬古道、猴洞坑以歷史典故來進行地理景觀之設計;舉辦媽媽教室活動、專題講座、社區讀書會,結合各機關學校團體參與社區營造,提升社區文化水準。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鄉土人物的歷史典範













大利澤 鄉土人物的歷史典範
恆春有個陳達,利澤簡有個陳秋香,他被稱為是「噶瑪蘭鄉土即興音樂家」,小學即中輟,但對音樂有特別的天分,不但無師自通製作各種樂器,其隨興演唱歌謠的詞也都是即興的創作。談及地方仕紳,首推陳坤臣,他自幼家貧但聰穎過人,遠赴日本完成高中學業,歷任地方要職也擔任過三屆代表會主席,熱心公益樂善好施,在地方一言九鼎,於八十五年過世,享年九十六歲,堪稱福壽全歸。林木溪為民國初年地方仕紳與名醫,除與後輩林木火共同發起「利澤簡信用組合」,成為農業社會中農民資金往來的重要管道,他更設立了利生醫院,為大利澤地區的居民健康提供最好的照顧,醫院尚存,只是昔人已遠。右圖為陳秋香、左下角為林木溪、右下角為林坤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長老教會與天主堂













大利澤 長老教會與天主堂
民國前二十八年,馬偕抵達蘭陽平原,開始他行醫傳教的行腳,利澤簡也留下他的行跡,當時的信眾以噶瑪蘭人為主,最早的長老教會在流流社,後來遷至利澤老街上,牧師除傳送基督教義之外,開辦主日學、輔導學生學英文、聖誕夜的熱鬧活動等等,也拉近了不同族群間的感情。利澤天主堂位於一沙丘頂端,視野開闊良好,為耶穌會五十年代到宜蘭設教所建,後由教區神父接管,今年改建完成,建築新穎且雄偉,另有委外經營會館住宿,傳教功能式微,反見商業氣息轉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永安宮與廣惠宮













大利澤 永安宮與廣惠宮
台灣最普遍的公共建築是「廟宇」,利澤簡自是不例外,無法盡舉,但座落利澤老街的永安宮卻不能不提,它默默見證著利澤簡的繁榮興衰,最早興建於民國前八十五年,經多次翻修已不復古貌,廟基與座向都是媽祖指定,朝西而不面向大海的媽祖廟是溪南所僅見,有「溪南第一宮,開蘭人文廟」之稱,以「走尪」的民俗活動聞名在外。廣惠宮曾是地方林姓望族供奉的廟宇,不過其奉祀的卻是淝水之戰時的主帥「謝安」,林姓祖先在漳浦烏石林有一「打尪」的習俗,請謝安神像坐於神轎由族人抬轎施法,讓新娘可不受鬼魅作弄而安渡洞房花燭夜,烏石林庄的子孫移居利澤,把這舊俗也帶來,稱為「淨尪」。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校地公、忠義祠與馬良廟













大利澤 校地公、忠義祠與馬良廟
利澤有幾處祭祀無主孤魂的小廟;「校廟建堂皇,利澤文風盛」,是利澤國小校門斜對面一所廟宇的對聯,事涉早年利澤國小遷至現址,於墾地時挖掘到一些枯骨乃就地安置,地方仕紳特別以「校地公」為名;「忠義祠」的傳說有二極:一說是地方欺壓善良的無賴,一說是利澤簡版的「廖添丁」,被密告後遭日本警方於現址附近殺害,居民心生不忍將屍骨掩埋並建祠祭拜,陳進東縣長賜名「忠義祠」;噶瑪蘭人殘存的文化中並無祭祀或信仰中心,加禮宛社中的「馬良廟」是特例,七十年代蓋社區活動中心挖出枯骨,判斷應為噶瑪蘭先人遺骨乃建小廟奉祀,成為噶瑪蘭族唯一供奉先人遺骨的祠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尪背某













大利澤 尪背某
利澤的「走尪」,知道的人不少,但「尪揹某」卻鮮為人知,本來只是中秋節的一項趣味活動,社區一群年青人揹著老婆來一段趣味競跑,短短二、三十公尺卻像漫漫長途,個個氣喘噓噓,逸趣橫生,為了擴大元宵走尪的活動內容,促進會乃把這項活動設計進來,時間從中秋改到元宵,地點從網球場改到老街,距離也拉大到六十公尺,對象更從社區民眾到公開報名,競爭性與可看性也更高了,去年一對澳洲及芬蘭的交換學生也參與盛會,讓這項活動也有了一點「國際化」的味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走尪













大利澤 走尪
元宵小過年是春節後的另一高潮,當天八大庄的各廟神明齊聚永安宮前,由媽祖神轎領軍繞巡利澤簡全境,一座一座神轎與簇擁的信徒拉成長長的隊伍,中午在利澤國中操場休息用平安粥,回到永安宮的廟埕約莫下午三點,接著進行扛神轎競賽的「走尪」儀式,賽程只有短短數十公尺,不過所謂「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各廟信徒無不極盡所能一拚高低,競爭之激烈不在話下,後因輸贏爭議起過衝突而改採聯誼方式,這二年為配合觀光活動又恢復競賽,最後所有神轎會在永安宮前「過金火」向媽祖道謝,也預約平安富庶的來年。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利澤-利澤老街













大利澤 利澤老街
興衰起落,訴盡利澤老街的多少滄桑,昔日蘭陽平原上的溪南第一街,而今又有誰能細訴?利生醫院曾是大利澤地區民眾健康之所繫,如今依舊為居民的健康在盡力,其建築相當有特色,日前縣史館辦理歷史空間票選,它是利澤地區唯一上榜者。民國四十年代,地方仕紳集資開設戲院,從歌仔戲、布袋戲到新劇、電影,見證了一頁滄桑的娛樂史,也豐富了人們的閒暇記憶,淪為成衣廠後,僅剩利澤戲院的店招在幽幽低訴昔日的風華。冷凍部也關門許久了,市場還是那麼忙碌地提供民生必需品,當年遊行及圍觀的人,於今安在?熱鬧的活動喚不回流逝的過去,但卻為另一批人創造來日的記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