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白雲社區-國姓廟













白雲社區 國姓廟
日據時代之地址為頭圍堡白石腳庄一四九番地,明治三十四年七月間,黃阿荖先生捐出廟地,現由其子嗣管理。相傳最先由黃林阿招等數人在現舊廟地之處一水埤,因好玩而以泥土塑一尊國姓公,膜拜多年後,國姓公神尊靈感顯赫,而後由黃長生捐款,並募款搭一間草寮供奉,便利庄民朝拜,後來改修建(年代不詳)土 屋,是為現今廟宇建築外觀。民國五十七年,因特殊因故,白石腳迎媽祖繞庄之盛事,改國姓廟為敬拜媽祖及演戲的地點,當時共有115人捐款,請媽祖繞庄費用的節餘款共548元全數捐出,在丁未年夏月,重新粉刷內部,整修內殿,至今主體結構未再改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集惠廟













白雲社區 集惠廟
日據時代之地址為頭圍堡白石腳庄一○三番地,即今白雲村與玉石村共祀的開漳聖王廟。建於清嘉慶二年間,漳州農戶林傳、林傳瑞,香火佩帶渡海來台為守護神。由滬尾起水入蘭,集居於白石腳山麓,舂土牆茅草屋一間,供奉火韱、令旗,廟名為王公祠。清同治七年,得區內信徒,黃、陸、楊三姓共同捐贈城仔內一甲三分餘地出租,收入為聖王祭祀血食,迨民國九年,由保長黃阿荖及林際昌倡導擴建石牆,筒仔瓦、燕尾脊、一幢三間,並築四乘亭乙座為戲台,右奉觀音佛祖,左奉福德正神,正名為集惠,始設廟祝司香,民國五十九年,集惠廟丹青剝蝕、瓦垣傾圯,經信徒大會會議,將舊廟拆除,重建鋼筋水泥一幢,內分三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獅陣













白雲社區 獅陣
拳師游阿琴身負唐山武藝絕技,少居林尾山麓,為了生活,於光緒九年(1883年)全家遷至白雲村份尾務農。眼見治安不寧、盜賊四起、民心惶惶,乃謀設莊內自衛抵抗,就教於地方父老,創立武館,招三十餘人分批教空手拳套:叉手、粗拳、直箭、三叉、大馬、下粗拳、上中下洗馬、童子拜觀音等二十餘套拳術,及長短兵刃三年,因人數太多,進一步組織獅陣。洲仔尾,三城(今三民一帶),壯圍五間等獅陣,都源自白石腳傳出的,壯圍五間的黃阿傑、黃阿丁,頭城林阿柄、陸榮華(原為白石腳人)、洲仔尾林阿坤等係阿琴師之得意高徒。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公揹婆沿革













白雲社區 公揹婆沿革
日據末期本庄有燒陶廠,當中工人有南部人,也有唐山人,最先全部以竹子製作公揹婆民俗團表演,數年後,因二次大戰爆發而中斷,至光復後民國四十年代本庄前輩再度成立公揹婆民俗團,一方面娛樂,另一方面兼賺錢,一直到民國七十年前後因環境變遷,民俗團成員有的逝世,公揹婆再一次的中斷。(以上資料來源由當時參與成員口述記載)照片中表演者為林碧輝先生,今年57歲,曾跟從村裡以前從事過公揹婆民俗團的胡幸助、黃明捷等人十餘年之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木馬













白雲社區 木馬
早期先人為拖運木材至山下的簡易運輸工具,泥土路面舖設半埋間隔固定整齊的圓木即為木馬路,木馬裝載完成後,以人力循著依山勢地形開拓出的木馬路拖拉滑行,曾有過記錄一趟承運四千餘公斤重量的木材。過去常有不慎即造成敗馬,輕者重傷、重者死亡,是需要智慧、技巧膽識才能完成的工作。主架基本構造:一、底座二、麻骨啦 三、豎桿四、軟性鋼索五、皮帶六、車手七、鐵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百斤大關刀,吳阿蒲輕鬆耍













白雲社區 百斤大關刀,吳阿蒲輕鬆耍
前白雲村長吳阿蒲,雖已七十五高齡,但老當益壯,偶爾興起常耍玩一把祖傳百餘斤重的大關刀。因為承襲祖業開設國術館,他從小即跟著家人勤練武術及拳術,不但取得國際武道研究協會認定的武術六段資格,同時還曾得到全省武術比賽的冠軍。吳阿蒲小時候打拳術的日子相當艱苦,因父親教武嚴格,往往紮馬步一蹲就是好幾個小時,國小畢業後他正式成為武術團的團員,每逢節慶熱鬧時,就要到處奔波演出。除了精通祖傳的「善才拳」外,各種刀槍、棒棍法及舞龍,耍技也都有涉獵,耍大刀更是拿手絕技,近幾年由於年歲漸長,加上武術團應邀站台表演漸少,看他耍大關刀的機會已越來越少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跑馬古道













白雲社區 跑馬古道
「淡蘭古道」由猴洞坑隘口通石埤、碧湖、三分子、烏桶,經坪林入台北、淡水,清光緒年間完成。為蘭陽平原重要聯外古道之一。北宜公路上方尚有遺址可尋,舊時代採伐木材,設有木馬枕,故有木馬路之稱,日據時代,日軍以馬車搬運軍火,改稱陸軍路或跑馬路。位於白雲村猴洞坑段係傍山崖開鑿,氣勢雄偉,風景秀麗,沿途闊葉林茂盛,山崖邊生長特種毛杜鵑,時見鷹翔雀躍其間,溪中苦花魚,鱸饅悠游清流,石縫之際,揚步此道中,令人神清目醒,身心舒暢,能體健強身。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與社大相約–跑馬古道生態之旅













白雲社區 與社大相約–跑馬古道生態之旅
在九十二年七月,與宜蘭社區大學合辦跑馬古道生態之旅,社大約有250名師生參加,當天雖艷陽高照,古道上的涼風驅走了熾熱,而沿路有社大校長之談笑風生,邱錦和老師對沿途植物、昆蟲生態介紹,走走停停,愜意怡然。一方面多讓外地人了解古道自清朝迄今功能之演變;一方面對古道美景與原生的物種均留下深刻印象。如此讓本地居民重溫古道的記憶,更促進社教結合,呈現功能多元風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白石腳暨和軒













白雲社區 白石腳暨和軒
日據時代由黃長生肇創,當時學習樂曲的地點在猴洞溪山腳下的瀑布旁,以搭寮或借民宅的克難方式,聘請子弟先生來此教授,大約七、八年。由於他是地方保正,日本政府雖有鼓樂令,經他溝通下,終於放寬限制。他出錢出力,請唐山雕刻師雕製花籃鼓架、燈頭、先生椅等物件,留下精雕細琢的藝術佳作。民國七十三年,在老前輩和團員們共同出錢出力下,在民國八十一年召收一批新人,約有三十人,不分男女老幼均授樂藝,最後學成有十來人。目前成員約有二十餘人的暨和軒,在現任老師方樹枝先生的教授下,大多以北管、什音、大鼓亭於婚喪喜慶中奏演,至於熟悉戲文的尚有天水關、下山、走三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白雲外丹功研習班













白雲社區 白雲外丹功研習班
外丹功是主禪,藉由後天動作發動天 勤練百日即收「疏經暢脈,舒經活血」效益,故稱『百日百壽功』。白雲社區於八十九年四月設班成立訓練,由王傑義務教學,現有會員四十餘人,每天清晨五時在社區活動中心廣場練功,本著【虛、靜、鬆、柔】之要領與丹功心法勤練,均能享受丹功之樂,使身心健康愉快為銀髮族最佳運動,實為老年人之養生妙法,歡迎鄉親父老尊長投入,參加外丹功以壽人壽國之理想目的。白雲外丹功研習班,經常辦理,觀摩、表演活動,以提昇功力,宏揚功法,九十二年參加宜蘭縣外丹功錦標賽榮獲殿軍獎,及個人優勝獎,為社區增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