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白雲社區-銨片船













白雲社區 銨片船
是本庄頭特有自製的一種農用具。因白雲村港下一帶有軟泥地質,深不著地的沼澤區稱為「 仔地」,古時先人就是以種植筊白筍為主,因地質特性,先人也就想出克服的工具就是用亞鉛片做的「銨片船」;不管是種稙筊白筍抑或收割筊白筍時,要在 仔田內就必須靠人坐在「銨片船」上來完成所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手編畚箕與秧篩













白雲社區 手編畚箕與秧篩
秧篩:早期農耕所用於秧苗,插秧前須整理一小塊田地,再灑下經過處理並萌芽的稻穀種子,等長成秧苗後,以人工將秧苗一塊、一塊的排列在秧篩內,再以人工雙肩挑到田埂擺放好,完成人工插秧。畚箕:是早期農村廣泛使用的主要農具,裝稻穀以及各項農作物,以利搬運,甚至也是在水溝裡抓魚的用具。畚箕和秧篩的手工竹編器具材質主要是以長枝仔竹、刺竹、麻竹、桂竹仔等為材料。早期白雲村家戶在農閒時從事製作畚箕和秧篩來販賣,是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而白雲村在當時全年大量製作生產,被譽為秧篩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社區健康講座













白雲社區 社區健康講座
社會結構的變遷,人生價值改變,辦理心靈改革講座等等,是社區整體營造項目之一,更是本社區持續努力的方向。配合宜蘭縣衛生局九十二年及九十三年各舉辦蘭陽好厝邊身體健康檢查,並關懷社區老年人的照顧,舉辦長期照護的專題講座。配合政府政策,對於各種傳染病、防災防治的宣導,在SARS疫情期間,村辦公處關心居民之健康,購買額溫卡及體溫溫度計,分送每戶住家早晚量體溫,防止疫情的擴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白雲孤棧













白雲社區 白雲孤棧
搶孤是漢人為了緬懷開墾先人犧牲奉獻精神及祭祀無主先賢,其中孤棧是由各庄頭負責的,在日據時代白雲村屬頭城圍白石腳堡,負責製作孤棧一支,後雖經行政區域重劃歸屬於礁溪鄉,但本村仍依傳統,只要中元普渡有辦搶孤時,就製作『孤棧』並贊助活動。『孤棧』製作須依照禮儀民俗,從尋找刺竹、砍竹、綁孤棧、綁棧肉乃至準備吊孤棧,每項工作及細節,都各有拜拜儀式及供品,凡參與人員要齋戒淨身,不能接觸任何視為不祥、不潔之事物(如不能入坐月子房間),以示虔誠尊敬。右邊主圖只有白雲棧在孤棚頂,可說是因緣際會,在九十三年農曆七月廿九日搶孤前吊孤棧,因當時氣候影響,以致只有白雲棧單獨矗立孤棚頂三天的歷史性鏡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份尾港













白雲社區 份尾港
為民國三十五年前後開築的農田儲水灌溉大型溝渠。後設有閘門控制水量,是村民洗澡沖涼、洗衣的好場所,每年在農曆六、七月份颱風季節,會有一次拉閘門,全庄大小總動員,拿著各種抓魚用具出籠,到港梩捕魚,有鯽魚、 魚、鮕 魚、鱔魚、鰻魚、草蝦、「肚肚娘仔」…等等,只見港梩全是忙著捕捉的男女老少,熱鬧極了。份尾港連接下埔排水線,至竹安出海口。以前土堤西側是農田,有兩戶養鴨戶,東側岸堤是道路,是村內重要出入及運輸要道,而岸邊也種植水柳仔樹及做為水土保持用。民國八十三年,整治為現今兩岸水泥土木結構,兩側各有瀝青路,並在靠近大竹圍的河道上穿過北宜高速公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砂港













白雲社區 砂港
是白雲村最東側的一條灌溉兼排水防洪天然的重要大水渠。早期的砂港是曲折蜿蜒的形狀,兩邊都是農田,田埂沿岸有密集養鴨戶,因寬窄不一,有各種原生魚種,可供人捕捉,當時養鴨戶的出入、運輸都以長竹竿撐著鴨船往來穿梭於河中。砂港排水屬區域性排水,為解決礁溪農地重劃區低窪農田排水與養殖區排水困難,乃由農地重劃相關水利工程經費來辦理砂港排水整治工程及抽排,興建抽水站一座,以利抽排積水,以免遭受淹水災害。在七十五年一月三十日開工,七十六年十一月三十日完工,新建防潮閘門一座,河道改善長度3873公尺,堤防東側加高長度7106公尺。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白石崁













白雲社區 白石崁
白石崁是白石腳庄獨特的地形結構,位於瓦窯仔,也就現在的玉石村,是筆直陡峭的壁岩,因整座天然山壁的山頭是風化白石的結構,年代久了也漸漸生雜木、野草,山腳下有聚落,形成很大的庄頭,就是白石腳庄,相傳過去偶遇落石「崩崁」時,庄內就會有人往生,而且是連續著有三人逝世。古時的白石腳庄包含白雲村與玉石村,全庄皆以務農為主,上山開墾,以種樹及種植地瓜為主,而農田是以種植水稻、筊白筍為主,爾後山上種植各種水果,以柑橘為大宗、造林、伐木等維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鵠仔山













白雲社區 鵠仔山
鵠仔山位於白石腳嶺巔,可由白雲村直上山頂,中間經過白石崁,登峰向東可俯瞰蘭陽平原,向南有一片草原綠草如茵,馳騁數百以尺,山嶺下有一大風洞,有風自裡面往外吹,熱風迎面,據傳早期有人在洞內修行,另有幾個小風洞,此山是蘭陽八大景之一,亦為近期的蘭陽十八勝景之一 。有詩云:「丹穴白雲村,威鳳翔其外,一落千丈強,仰視青空界,半天朝鳳鳴,海天翠泊,昂首啣梅花,洞口風吹快。」將此地的山勢特色,風景秀麗表露無遺。相傳每年農曆十月至次年三月,不定期刮起八、九級的落山風,是因鵠仔山地形所造成,又傳說烏紗帽顛倒戴,加上湯仔城出燒氣(湯圍溫泉),以致礁溪難出賢人。下圖凸起部份即為鵠仔山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黑鉛石













白雲社區 黑鉛石
猴洞坑有一小型黑鉛礦,礦脈小,產量不大,只有以人力配上自製簡陋輸送工具的小規模開採方式。當時黑鉛主要用途是鉛筆心、乾電池內之黑鉛等用料。猴洞坑地勢山形向南二坪頭至白石崁是整塊大岩形成的山脈。黑鉛質料好的軟綿綿,質料較差的硬如石塊,整條大脈從猴洞坑向北往上延伸至滷寮坑仔四堵,早期開採時從坑內以人力配合簡易工具,運到坑口,挑至水沖下,再以人工挑運至山下,然後用人力車送運出販售;以前未裝通風設備以人工開採至500公尺,就無法持續待在坑內,從日據早期開採至民國四十五年才沒繼續採礦,原先開採場也已荒廢掉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猴洞坑













白雲社區 猴洞坑
猴洞坑發源於四堵山東麓,全長約五公里,土質結構為火山爆發後之火成岩,岩質堅硬,坑壁陡峭,巨石袒裸,有兩處大水潭形成猴洞坑瀑布,民國十三年,干支甲子年(一九二四年)八月五日,猴洞坑堤防崩潰氾濫成災,土石堤流失,水淹陸家莊,造成陸家五人喪命災情非常嚴重。相傳百年前有一隻白猴王與彌猴群居於該處石穴而得名。民國三十年代曾有過開採黑鉛。前礁溪鄉長林萬能有詩云:「白雲深處水悠悠,素鍊穿空舒曠意,穿岩飛龍樣急流,緬懷猿猴歸洞去,空遺集地蹟長留。」順著陡峭的梯階往上,瀑布頂端潺潺清澈的溪流,沿峭壁而下形成澎湃洶湧的瀑布景觀,令人讚嘆,山頂上更可俯瞰白雲田野風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