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丸山社區-丸山之水中山來













丸山社區 丸山之水中山來
順著舊寮溪溯溪而上,將會發現到丸山以後只見河道不見水的景象。那是因為舊寮溪發源於中山社區的舊寮山、行經中山社區後段潛入地下形成伏流,直至丸山社區時才又冒出地面,水質清澈、湧泉不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從八寶庄、員山到丸山













丸山社區 從八寶庄、員山到丸山
丸山社區開發極早,史料記載於清嘉慶年間由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人官華鳳、李華漢率先民來拓墾。本社區於清代噶瑪蘭廳誌紅水溝堡圖內屬當時之八寶庄所轄,日據時期改名為員山,後因與員山鄉同名再更名為丸山。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古老聚落大竹圍













白雲社區 古老聚落大竹圍
大竹圍是早期平埔族噶瑪蘭人的一個社,更有原住民的遺址,於民國七十年代後期挖掘過,為一古老的聚落,在白雲村最東側,屬16與17鄰,北與中崙里交界,東邊與時潮村交界。大竹圍四週是屬於沼澤地,唯獨大竹圍聚落地層堅硬,形成類似一處孤島座落在地平線上。相傳此地是一艘船,從古至今不知經過多少次的洪水災害,從白雲材眺望整個大竹圍四週淹水一片汪洋,踏入大竹圍卻看不到淹水,所以大竹圍有「船仔地」之稱,更有清徹的泉水。現今因北宜高速道路的興建橫跨於其上,使大竹圍更形孤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火巷













白雲社區 火巷
以往民間傳說,在家庭種植火巷樹,樹下養家畜、家禽可防瘟疫及染病,在白雲村5鄰有一棵超過百年歷史的『火巷』,李家就在火巷下養各類雞、鴨,未曾遭受瘟疫及傳染病的侵襲。這個傳奇樹種屬灌木,別名甚多,有火虹,火巷、美澤大戟,金剛樹、千年劍,火焰、苔哥刺、小青龍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油桐花













白雲社區 油桐花
臺灣有木油桐(千年桐,果皮皺摺),和桐油樹(三年桐,果皮光滑)兩個品種。前者長得快速,可做家具、牙籤,同時也是火柴和造紙工業的理想材料。後者以採果榨桐油為主,曾是油漆的重要原料。民國六十六年,政府實施山地保留地加速造林政策,油桐樹為造林樹種之一。後來有段時間,日本家具市場需要大量的梧桐木(泡桐),做為抽屜板材,國人一窩蜂種植梧桐,但卻感染俗稱『天狗巢』的簇葉病,投機者改種質材類似的油桐,但被發現之後,油桐樹便無人問津。在白雲村跑馬古道下方山坡地有油桐林,每年3月份花期,白色落花舖滿整條路面,油桐花道是一條你我嚮往的道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無患子













白雲社區 無患子
無患子為排灣族語;學名Sapindus mukorossii。成熟果實果肉,富含皂鹼成分,排灣族族人常將果及果肉,用木棒敲揉可採生多量的泡沫,有洗衣粉的效果。古人相信,以無患樹幹裂成的木棒,可以棒殺鬼怪,無患鬼魅魍魎,所以稱「無患」。在白雲村猴洞坑,後側山坡,有著自然原生無患子樹,記得小時候,常見大人在猴洞坑灌溉水水渠洗衣,都採取無患子果子,打碎做泡沫來洗滌衣服。再說猴洞坑瀑布是白雲村男孩童年都會去游泳的好去處,在游泳時順便洗澡,而用來清洗汗垢,能使身心清涼的就是無患子,以人力打碎果子,集好泡沫來清洗身體。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白石腳蜂蜜













白雲社區 白石腳蜂蜜
蜂蜜為神奇的醫藥,而蜂膠、蜂蠟等產物更含有多種抗菌物質,被當作強壯抗菌劑與健康食品,這個新的發現又為蜂蜜的功效記上一筆。林啟安先生是本村最早投入養蜂產業的始祖,養蜂齡有超過60年。繼林啟安先生之後,另一位李秋成先生再投入養蜂業,他們二位生產的蜂蜜不僅有著亮名號,更常有外縣市來訂購。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翠緯柳橙園













白雲社區 翠緯柳橙園 呂阿龍觀光果園
翠緯柳橙園位於往猴洞坑瀑布鄉道上,果園面積約一甲地,園主黃燈憲,樹種係百餘年前由大陸廣東引進九棵栽種,目前約有六百棵,產期每年元旦至農曆年。由於產量有限,至今仍維持每公斤50元的行情,名號響亮因此又被稱為「白石腳柳丁」,來自全國的訂購不斷,有時必須預約才能品嚐到這人間美果。呂阿龍觀光果園位於產業道路與跑馬古道交叉口,果園面積約一甲地,種植年柑及福州紅柑,產期元旦至農曆年,園內不但可採困更能遠眺蘭陽平原及觀光宜蘭的地標【龜山島】,每到櫻花盛開的季節更能看到櫻花海。在果園旁有整排的梢楠樹木登山步道,可欣賞到沿途美麗的景色及植物生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麵包樹













白雲社區 麵包樹
麵包樹,別名羅蜜樹、麵包果樹、馬檳榔,屬桑科,常綠大喬木,株高可達10-15公尺,全株含有乳汁,葉有柄,互生,4-6月間開花,果實長得很像麵包,遠遠望去就好像都結滿了麵包一樣。在民國五十年代前,全宜蘭縣可說只有礁溪鄉較多,而礁溪鄉又以白雲村最早種,且數量最多。在早期農業的時期,麵包樹是非常稀少珍貴,尤記得每年一期稻收割時及接著二期稻插秧播田,也是麵包果(俗稱巴子律)盛產,都採下來煮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人人喜歡的佳餚。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白雲社區-憶兒時廟後大榕樹













白雲社區 憶兒時廟後大榕樹
此樹原生長在廟後,社區活動中心前稻埕,樹齡超過二百年,是縣政府列管保護之老樹。此顆老榕樹是陪伴一代代兒童成長的記憶,記得偌大的榕樹下,綠葉茂盛成蔭,樹上鳥兒飛翔鳴叫,樹下是孩童們玩樂的天地,也是大人們茶餘飯後,談古說今聚合地點。奈何在民國七十八年前後因疏失,以致造成整顆榕樹漸漸枯萎,而失去生命力,消失於地平線上,而今對這老榕樹的摯愛、懷念,只有在記憶中去尋找。在地球村任何角落,愛護自然,愛護生態,這代種樹,代代遮蔭,永續經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