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丸山社區-墓葬













丸山社區 墓葬
在丸山遺址所發現的墓葬方式有石板棺葬及甕棺葬,而發現遺址之山丘大多屬冬山鄉第三公墓及聖母療養院範圍,所以山丘上的墓葬也包含從清代至今的墓葬,以及外國靈醫會教士死亡後的墓葬。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搶救丸山遺址













丸山社區 搶救丸山遺址
丸山遺址位於冬山鄉丸山與八寶兩村交界的小山丘上,為宜蘭重要史前遺址之一。因地主於1993年即獲准在該地興建納骨塔,縣府為保存文化資產,自1998年1月起,委託中研院劉益昌教授、復興國中邱水金老師,縣內教師、縣史館人員及具備考古經驗者,展開長達半年的搶救工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河川的污染問題













丸山社區 河川的污染問題
從開始從事社區營造以來,丸山社區就是以水為營造的重點,希望透過水與居民的關係讓社區居民重視河川生態與污染的問題,還給下一代原來的河川樣貌。經由河川污染調查,發現要復育河川生態必需先解決許多工廠廢水、民生廢水及養殖廢水的排放問題,這也是目前社區居民最為棘手且無從解決的問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留給下一代綠蔭河道













丸山社區 留給下一代綠蔭河道
過去丸山社區的溪流兩岸是由竹林與原生種植物所構成的,然而自然美麗的樣貌卻在修築水泥堤防時破壞殆盡。有鑑於此、社區居民為讓下一代能看到原來的河川樣貌,於是將舊寮溪的一段支流原貌保存下來,沒有水泥堤防,留下了竹林、野薑花、筆筒樹等建構成的綠蔭河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養殖魚池的轉變













丸山社區 養殖魚池的轉變
「溪心仔」,據說是因位於溪中心的地下湧泉而得名,也因為此地湧泉豐沛,遂蘊育許多的養殖魚池。過去大多養殖鰻魚、吳郭魚與河蜆,後因經濟環境改變,有些養殖戶因而棄養、另謀他職,有些便轉型改養香魚或經營休閒釣魚池。然而受遺棄的魚池,如今轉變為自然的濕地,成為許多水生動植物的棲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颱風給丸山帶來了水與痛













丸山社區 颱風給丸山帶來了水與痛
1961年9月12日「波密拉」颱風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於凌晨狂襲本島,造成近年來罕見風災,尤以北部地區,災情更為嚴重,計死亡九十八人、失蹤二十七人、房屋全倒五千九百九十二間、半倒一萬三千零五間。丸山老街於此次風災中全數倒塌、整個社區滿目瘡痍。1967年10月17日「解拉」颱風侵襲北台灣,18日溪水暴漲、土堤崩潰,洪水淹沒整個村莊,社區居民紛紛在天主教靈醫會李智及呂若瑟兩位神父的幫助下逃往丸山山丘上的修道院(現聖嘉民啟智中心)避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美麗水岸自我營造













丸山社區 美麗水岸自我營造
炎夏的午后、騎乘單車幽遊於河岸,潺潺水聲伴隨著蟲鳴鳥叫,加上偶而迎風撲來的花香,那種無限輕鬆的痛快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感受。2003年10月,社區居民為營造如此之氣氛,發動三百多人動手清理河岸雜草廢棄物,栽植杜鵑、垂柳、波斯菊,讓整個河岸煥然一新,美麗動人。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丸山淨水廠













丸山社區 丸山淨水廠
丸山淨水廠於1969年設立,供應丸山、八寶、太和、順安、清溝、永美及群英等村民用水。淨水廠的水是抽取丸山的地下水脈,而地下水脈是由雨水與河水滲透匯集。飲水必需思源,所以社區希望以推動居民將水田轉作為蓮花池,一方面能夠儲水、淨水,另一方面又能美化社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水生動植物生態













丸山社區 水生動植物生態
純淨的水質,造就良好的生態環境。在丸山的河川及河岸,可以發現許多的水生動植物。包括野薑花、水蠟燭、筆筒樹、水藻、草蝦、白鷺鷥、紅冠水雞等,甚至發現有從社區內的香魚養殖場逃脫的魚苗,已經於河川水塘內悄悄成長的蹤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