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丸山社區-丸山天主堂 丸山社區 丸山天主堂 丸山天主堂為1969年由天主教靈醫會李智神父向德國憐憫會申請一筆款項,於丸山購買土地興建教堂,天主堂啟用後,社區居民信教者逐漸增多。每年五月份最後一週週日晚上,鄰近的教友都會到丸山天主堂參與一年一度的聖母遊行活動。從丸山天主堂遊行至丸山山丘上的聖母洞,整個村莊都沉浸在聖歌與燭光當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三宮合一的丸山廟 丸山社區 三宮合一的丸山廟 丸山廟是極為特殊的廟宇,兩百多年前自桃園南崁奉請趙府元帥安奉,名為保安宮,當時以竹茅搭建。清道光二十六年(西元1845年)由簡石生發起改建為土石牆壁之廟宇。1951年再由翁阿順村長及劉振田等人發起改建為磚壁瓦頂之新廟。1959年,將原本村北門口田間已傾塌的廟宇天皇宮所祀奉之玉皇大帝,及位於港尾仔因住持羅逸能居士仙逝乏人管理之振興堂所祀奉之南北斗星君,移至本廟宇增建後殿天皇宮安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社區的願景與希望─丸山遺址博物館 丸山社區 社區的願景與希望─丸山遺址博物館 從開始搶救丸山遺址開始,丸山人即有爭取就地設立博物館的看法。於是社區開始組成促進會,希望就現有之建築物包括聖嘉民啟智中心、聖母療養院做為陳列館及研究中心。這個願景或許因土地與經費的問題困難重重,然而設立丸山遺址博物館畢竟是丸山再生的希望,相信只要往地方的發展與為下一代著想作出發點,這樣的願景將會很快來達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因無知而破壞、因知寶而惜寶 丸山社區 因無知而破壞、因知寶而惜寶 早在1959年,天主教靈醫會於丸山山丘興建聖母療養院與修道院時,便挖掘出許多的遺址文物,當時因不知這些文物的重要性而將之破壞或丟棄。如今遺址已是丸山的瑰寶,所以為了讓社區居民能去瞭解它、重視它,在2003年的6月,社區舉辦認識遺址活動,並將人獸形玉玦作為圖騰彩繪於社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聖嘉民啟智中心 丸山社區 聖嘉民啟智中心 1987年6月30日由義大利籍呂若瑟神父創辦,初期成立日間啟智組,1990年7月成立重殘養護組,當年並由宜蘭縣政府委託成立國小啟智班,學籍設於順安國小,1991年7月成立職業訓練組後改為生活訓練組,1995年再成立國中啟智班,學籍設於順安國中,1998年成立學前啟智班及宜蘭縣早期療育通報系統及轉介中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聖母療養院 丸山社區 聖母療養院 聖母療養院,於1959年由天主教靈醫會所創建。原先是為呵護結核病患身心的醫療院,後來結核病逐漸絕跡而老人問題卻日益增多,又因著目前醫療制度的不足,很多疾病沒有辦法真正得到好的照顧,聖母療養院於是轉型為老人安養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人獸形玉器 丸山社區 人獸形玉器 「人獸形玉器」,通常是用透雕的手法,雕出二個站立的人形,雙手叉腰、兩腿分開,頭部一起頂著一隻可能是貓科的動物,玉質是台灣東部特產的軟玉,玉色有黃綠、灰綠、淺橄欖色及灰橄欖色,因丸山本身未產軟玉,所以極有可能與台東卑南遺址文化有關。目前有兩種說法都相當有趣,一派推測「人獸形玉器」是玉玦(耳環),戴在死者的耳朵上;另一派則認為是某種器物的構件,很可能是鑲在木器或骨器上的用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遺址出土石器之日常工具 丸山社區 遺址出土石器之日常工具 包括石錛、石槌、砥石、錛鑿。其中錛鑿大多是使用蛇紋岩製造,外形扁平、方角,刃部使用以軟性消耗為主,一般認為是木工所使用的工具;石槌出土的數量不多,都使用原來的礫石直接使用,其功能較為複雜,一般做為槌擊使用的工具;砥石大多採用沙岩,功能是磨礪石器或骨角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遺址出土之石器漁獵具 丸山社區 遺址出土之石器漁獵具 包括槍頭、箭頭、尖器、網墜。石槍以板岩為主要材料,打剝後磨製,器形呈長方形。網墜大多數為兩縊形網墜,硬頁岩磨製,成圓柱狀,並在兩端刻繩槽;另有少數是砝碼形網墜。這些工具一般認為屬於狩獵及沉網捕魚所用的工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遺址出土之石器農具 丸山社區 遺址出土之石器農具 包括石斧、石鋤、石刀,其中石斧與石鋤大多使用硬頁岩,少量使用片岩、板岩為材料,以打剝法製成,器形大多呈長方形扁平,刃部有強烈的軟性消耗。石刀則以綠色片岩、板岩為材料,打剝後磨製,其中有一件半月形石刀較為特殊。這些石器一般認為屬於山林開墾與農耕收穫所使用的工具。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