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建軍社區-正聲宜蘭台













建軍社區 正聲宜蘭台
正聲宜蘭台於民國六十年十一月成立,當時位於宜蘭市中山公園內,後於六十六年四月遷建至建軍路。建台三十餘年來,定位為健康電台,提供地方新聞及生活資訊之深度報導,並在政府與民眾間扮演橋樑的角色。電波發射範圍除宜蘭縣外,並涵蓋台北縣福隆、貢寮、坪林等地區,甚至遠至日本,琉球等地,每天均為24小時播音,由於節目內容具鄉土性、多樣化,深受宜蘭鄉親的喜愛,不但擁有廣大聽眾群,也在各種節目競賽中頻頻得獎;舉凡金鐘獎、少年節目獎、兒童節目獎等、皆交出漂亮的成績單,為該台之榮譽與驕傲。為培養廣播小尖兵,每年寒暑假均舉辦兒裡廣播冬夏令營,另為加強與鄉親的互動,也規劃手工藝、語文等一系列研習活動,是大家的好厝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建軍社區-社區簡介













建軍社區 社區簡介
本社區舊稱金六結仔,其範圍東起宜中路,西至環河路,南以農權路為界,北至民權新路,地處宜蘭市西南方,面積0.8203公里,一部份是日治時代的練兵場,後改為民航機場,盧溝橋事變後才改為軍用機場,終戰後機場廢棄,先後設置陸軍營區及陸軍通信兵學校,現改為金六結營區。從前里民以務農為主,現今農田已不到十分之ㄧ,聚落型態以新式住宅為主,大都是由外地搬遷進來的上班族。期待社區早日產生動力及活力,居民能多了解社區發展觀念的重要性及其歷史任務,進而產生向心力,以改變目前冷漠的社會環境,讓人人彼此關愛,對人、文化或自然生態,都能保有最自然的純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動力十足的社區團隊













丸山社區 動力十足的社區團隊
丸山的居民對社區的參與一直有極大的動力,從早期的媽媽教室、獲得無數次冠軍並前往加拿大比賽的龍舟隊、至今創辦十週年的土風舞班,以及時常出外表演的十八式氣功丸山分會。這些團隊除了本身的活動外,更是社區動員力的基礎,為社區的營造工作付出許多的心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丸山街的過往與未來













丸山社區 丸山街的過往與未來
日據時期的丸山街是附近居民採購日常用品的市集,1961年的解拉颱風摧毀了整條街,後來經政府補助,老街得以再造,但已失其原味。但這裡畢竟是丸山居住最密集的地方,圓柱騎樓廊道是丸山街現有的特色。雖然老街已不復舊往,希望未來透過發現在地特色產業,能重新塑造市集的景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這邊橋與那邊橋的戰爭













丸山社區 這邊橋與那邊橋的戰爭
丸山因受舊寮溪環繞,橋樑特別的多。而丸山橋對丸山的孩童來說更不止是一座出入的通道,它也是界限的象徵。因為每年的除夕夜,居住在橋樑兩端的孩童都會自動集結成軍,攜帶沖天炮、水鴛鴦互相擲射,這樣的兩岸戰爭持續了許多年,變成社區孩童的過年傳統,一直到近幾年才平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元帥爺與董正官













丸山社區 元帥爺與董正官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保安宮元帥爺的生日。丸山的元帥爺神蹟顯赫,曾於清咸豐元年受當時之噶瑪蘭通判董正官贈予「英風遐播」匾額,因為村民墾拓時發現許多的人骨,將人骨撿拾成堆欲修祀供奉,怎知每次撿成一堆經第二天定又分開成兩堆,令村民不解,好遇董正官巡察至此,經居民告知後供請元帥爺作主開壇主祭,這些人骨才願意成一堆而不散,集中於村民所修之「永善祀」內,董正官有感於元帥爺神蹟顯赫,于咸豐元年贈匾予保安宮。原匾額因年代久遠有腐蝕狀況,已由廟方取下保存,現懸掛宮內之匾額為複製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社區農業的轉型













丸山社區 社區農業的轉型
丸山社區為典型的農業社區,早期居民大量種植黑豆,作為製造醬油的原料,每當黑豆收成的時節,四處都可聽到打豆仔的聲音。爾後逐漸轉作稻米,原來曬黑豆的埕變成曬稻穀。後來又因稻米盛產價格滑落,有些稻田又轉而栽種茶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土尪仔













丸山社區 土尪仔
三十年前,丸山曾有一家製作土尪仔的外銷工廠,當時是許多學生、家庭主婦打零工賺外快的地方,雖然只是一家工廠,但卻為整個村莊的重要產業。這家工廠後來遷移出丸山,然而土尪仔這個名詞卻因曾有這家工廠的存在,深深烙印在許多丸山人的心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港尾仔變無港













丸山社區 港尾仔變無港
「港尾仔」,為現丸山社區活動中心一帶之舊地名,為舊寮溪流經丸山之尾端,水至此經水閘門入八寶圳或再行注入冬山河。從前舊寮溪的河道極為蜿蜒,尤其在港尾仔的河道更呈現一百八十度轉彎。後來河道經截彎取直後,港尾仔原來的河道變成現在的港尾路,而多出來的河川地也讓社區居民得以建造活動中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丸山社區-丸山托兒所的蛻變













丸山社區 丸山托兒所的蛻變
「記得當時年紀小,我愛唱歌、你愛笑」,丸山托兒所對在這裡就學及成長的孩童來說,不只是學習過程,更是孩童的共同回憶。雖然因時代的轉變與建築物老舊,托兒所如今已遷移至中山社區,但它仍散發著生生不息的朝氣,於是在社區居民的共識下將它蛻變為社區營造工作坊,讓這股朝氣繼續為社區注入新的活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